郑板桥,他理解大事,却对小事感到困惑。

民间故事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传说。

从中我们可以读到中国古代流传在民间的那些人和事。

郑板桥,明白大事,糊涂小事,是一个经典的民间故事。

郑板桥,本名郑燮,本名柯柔,本名板桥,江苏兴化人。他是清代著名的画家和作家。他的诗歌、书法、绘画功底都很出色,出类拔萃,独树一帜。他被誉为天下“三绝”,尤其擅长画竹子。他是“扬州八怪”中最著名、最有个性的人物。

郑板桥是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年间的举人,乾隆年间的秀才。曾在山东范县、魏县任知县,但因廉洁奉公、为民服务而被革职。他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他长期生活贫困,却能历经三朝,73岁辞世,在那个“人过七旬,物以稀为贵”的时代,真的是很长寿了。郑板桥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郑板桥曾经写过许多著名的碑文,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难以混淆”和“受苦是一种幸福”。关于这两块牌匾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

当郑板桥被任命为魏县知县时,他的表弟给他写了一封信。原来,他的堂弟与邻居因一处祖屋的墙基权属发生纠纷,导致兴化县政府办公。他的表兄希望郑板桥能通知兴化县令,这样他就能打赢这场官司。郑板桥看完信,马上写了一首诗回书:“千里书为墙,何不让他几尺?”“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秦始皇。”豁达乐观的心态是显而易见的。

之后,他写下了“糊涂很难”“吃亏是福”的话,并在“聪明很难,糊涂很难,从聪明变糊涂更难,随它去吧,退一步,现在心安理得,以后得到回报就不是好事了。”《输是福》下注:“饱者失机,失者渐得。如果他们失去了自我,他们会收获更多,每个人都会收获一半的心情,这样他们才会有安心和快乐。”这几行字的附言,既是郑板桥对这两个字的解释,也是他心灵修养和人生哲学的总结。

纵观郑板桥的一生,他的生活并不顺利。他一生经历了很多不幸,童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因为他是一个清官,清正廉明,在当时黑暗的官场处处碰壁,又因为民* * *违权贵被罢官,回到扬州卖画为生。但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坎坷的命运,失意的官场,贫穷的生活而苦恼和沮丧。而是坚持了“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等宽容大度释然的人生态度,好好调整自己,从不必要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保持良好的心态,这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现代医学表明,人如果长期处于烦恼和忧虑的漩涡中,就会频繁刺激身体的“应激反应”,不仅会加速人的衰老,还会引发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疾病。而适当的“困惑”可以帮助人们消除心理上的痛苦和疲劳。值得注意的是,养生中所说的“迷茫”绝不是什么都迷茫,哪里都迷茫。当然,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更不能讲原则和底线。日常生活中,对大事的理解,对小事的困惑,是培养心性的最好方法。

快乐懂事,内养外助。

郑板桥的天才受到世界的称赞,这是由于他一生勤奋学习的结果。但他认为,读书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快乐懂事,内养外益”,可以“用来修身养性,延年益寿”。这是保持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有句话说,写作是保持精神状态的一种方式,阅读是活着的一种方式。读书的时候,身心都沉浸在书里,摒弃杂念,坚守合一。虽然目的不是治病强身,但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启迪了心灵,抚慰了灵魂,从而达到调和阴阳、修身养性、健脑益智、祛病延年的效果。

郑板桥的学习是自发和独立的,他不墨守成规。他曾经在船上、马背上和被子下学习。他曾“每日随主人游西山,夜来点灯煮茶,联入竹楼,几乎忘了身在人间,不似人山人海。”郑板桥对阅读仍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读书一定要选,否则就“像一个破厨柜,里面存放着臭油和坏酱”。他还告诫弟弟要善于读书,要“知书内有书,书外有书,使头脑清醒合理”,要有自己的主见,不可生搬硬套,亦不可跟风。

打开书,他可以暂时忘记世间的艰辛和烦恼,在净化心灵中不断开阔心胸。在他眼里,世间的各种人情也是可读的书,也能让他淡然处之,豁达处之,舒缓抑郁,难侵。就像现在央视的公益广告说的那样:“想活下去,也要放飞灵魂。读书与后者有关。”的确,读书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增长我们的见识,还可以帮助我们形成独立的人格,开阔我们的视野和心胸。

丹青书画是长生不老药。

郑板桥有诗、书、画“三绝”。在诗文方面,他一生爱诗、写诗,“时而作诗,时而写乐、写哀”,主张“写直、写血性文章”,常写在笑与骂中,表现他的真情实感。他在山东威县任知县期间,写了40首威县竹枝诗,生动地描写了威县的风土人情,毫不掩饰对当时黑暗势力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他的诗家喻户晓,在民间广为流传。* * *为民被革职后,他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写诗,而是在诗歌的熏陶中活得更久。

在绘画方面,他特别爱画竹子和兰花。"他画兰花已经50多年了,从来没有画过别的东西。"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独树一帜,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书画不是给达官贵人看的,而是给老百姓看的。他说:“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为了安慰天下的劳动人民,而不是为了享受人间的人。”

郑板桥的书法艺术精湛,风格洒脱。他自己的《六书半》更是令人震惊。它常常给人以满大街乱丢垃圾、闪电劈空的形象,表现出他率真坦率的灵魂,一直为书法家所称道。关于这种字体的起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有一段时间,郑板桥痴迷于临摹各种书法帖,白天练字,晚上练字,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天晚上,他在梦里把妻子的背当一张纸,用手指划着。妻子被惊醒,骂他:“你有你的身体,我有我的身体。你为什么不自己用我的身体?”郑板桥突然醒悟,意识到了“自我”这个词,毁掉了所有的合法帖子,最终创造了自己的。

我们知道,写作和绘画是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艺术活动。首先要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充分发挥大脑的思维和创造能力。然后需要纠正姿势,用全身的力量,抬肘吊腕,这样全身的肌肉都得到了锻炼,舒筋活络,大脑和全身的筋骨都需要很好的调动和协调,从而起到健身的作用。另外,诗歌、书法、绘画都是发泄情绪的好方法。这应该也是郑板桥和许多诗人、画家、书法家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游览风景,与世界交朋友。

郑板桥喜欢交朋友。他曾自豪地宣称:“板桥走了很多山河,虽然不多”,“与天下人交朋友的名人不多。”他热爱山川,经常游历名山大川。他登上黄山,有“浴春顺筋骨”“云海摇诗肺”之感。乾隆皇帝东巡时,郑板桥奉命为书画史,在泰山之巅待了四十多天,时常以此为荣。在万千峰峦、山川、名胜之间诗画,真的是心胸开阔,轻松愉快,更容易激发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他还喜欢交朋友,重视友谊,与文人、名士、儒释道、官员交往甚多。他被罢官十余年后,经常与当时的一些朋友、名人一起唱歌,互赠书画,作诗作跋,乐此不疲。曾写过《九花兰花图》,写了一大段,详细描述了九个朋友做桌会“各拿一百块钱以为天长地久”的情景。

去名山大川旅游,可以让人放松心情,忘记烦恼;交好朋友可以互相倾诉,赶走孤独。这些都能让人暂时从纷繁复杂的世俗世界中解脱出来,保持纯净宁静的心境,享受心灵舒展的舒适,自然有助于健康长寿。

蔬菜和胡萝卜,粗茶淡饭

在江苏老家的厨房门上,郑板桥亲笔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上面是“青菜、萝卜、糙米”,下面是“壶天水菊花茶”。几个数字告诉他的饮食养生之道。

虽然郑板桥出生在江南水乡,但由于家境贫寒,他从小就养成了简单饭菜的饮食习惯。即使后来生活有所改善,饮食结构也是以素食为主,比如谷类、蔬菜、水果等。他认为“面食易消化,能增长气力,最适合老年人”,或“偶尔吃煎饼面以换换口味,益补脾”,主张饮食清淡,顺应时令,回归自然,如其诗中所言:“三春荠菜满味,九成熟樱桃最有名”;“撒笋秋梨于林,得灵芝仙草”;“南阳的菊花水老了,是一种延年益寿的花。八十老人勤啜之,霜鬓必化鸦”,和“稻穗黄,填饥;绿叶做汤。味道平淡,趣味悠长。”郑板桥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取鱼虾,撑船筑网,破屋食糠,啜麦粥,取菱角叶,积头与姜椒同煮,旁贴荞麦锅饼,是美味。”

郑板桥也喜欢喝茶。在四川冠县青城山石天洞,有一幅他题名的对联:“扫竹叶煮茶,剁松根煮菜根”。在《李氏花园》一诗中,郑板桥这样描述一个家庭的生活场景:“哥哥开始扫黄叶,哥哥开始煮秋茶。星星还在树上,天也烂了。杯用宣德瓷,壶用宜兴砂。”器物虽非名贵玉器,却是纯正自产。“可以看出,喝茶已经成为郑板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爱的是喝茶本身,而不是附属于喝茶的复杂形式和豪华器皿。

郑板桥的饮食习惯不仅与他的哲学和美学一脉相承,而且反映了他人朴素自然的品质,这是他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黄帝内经》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补精”的养生法。我们回头看看郑板桥的对联,吃全谷物蔬菜、萝卜和谷类。饭后,用无根水和砂锅泡菊花茶招待他们。这些饮食虽然看似无味,但却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

在他60岁生日的时候,郑板桥为自己写了一副有趣的生日对联挂在客厅里。第一部分是:“你若一直是客,何必问康宁?而是让袋子里有更多的钱,瓮里有更多的酒,水壶里有更多的粮食。拿几片叶子赏旧纸,让海浪唱。”心胸宽广,固执己见,五官灵动,胜过千夫所指。60后,还是很少的。"底线是:"立志成仙,空中有烦恼,只会使耳无俗音,目无俗物,胸无俗物。你会在空中随意放几朵新花;“如果你晚睡早起,一天就像两天的清闲,说明你已经100多岁了。”

守联的主旨是:虽然身在国内,却常常把自己当成异国他乡的客人,乐观豁达,对一切都豁达,把金钱和名利当作身外之物,节衣缩食,在物质生活上只求温饱。不要自寻烦恼,把感情放在笔墨里,和好朋友一起大声吟诗或者刻意插花,乐在其中。精神生活应该日益丰富。郑板桥的人生对联幽默风趣,生动有趣,既陈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兴趣,又高度概括了他一生的养生之道,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养生之药”。

这就是郑板桥,他懂得大事,却把小事弄得一团糟。欢迎把故事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

困惑和理解,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