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怎么扫墓?
扫墓缅怀先人,不仅是民族习俗,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扫墓招数越来越多。有人卖金元宝,有人卖小纸人,小纸人多为时尚女性,说是想“给老人一些浪漫”;有的人嫌冥币不够,还做“存款单”。还有一些人,由于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每到清明节就要烧很多纸给亲戚“压岁钱”。于是清明那天,每条街的十字路口,到处都是成堆的纸屑和食物。既不文明也不卫生。清明节悼念逝去的亲人,是一种亲情,也是一种传统。我们应该保留它,但同时,我们应该摆脱传统中遗留下来的迷信和不科学的祭扫方式。应倡导符合时代特征的文明健康的祭拜方式,让人们祭拜祖先的传统习惯和美好愿望得到充分表达。
各地清明的习俗和陋习
最近,《南方周末》做了一个关于殡葬费用的调查。不管在哪里,稍微体面一点的葬礼,费用至少是1000元。如此庞大的丧葬费用,相当于一个二级城市普通劳动力的年收入。现在,在我们的“殡葬文化”中,有很多种祭奠逝者的纸制品,比如汽车、空调、手机等。只要是人们能想到的,都会带给逝者。当然,比起几百平米的豪华墓和汉白玉雕刻,这些还是小菜一碟。
近年来,“寻根文化”逐渐演变为“寻根经济”。虽然很多纪念活动都冠以“文化”之名,但真正的文化在其中并没有独立的地位。面对越来越荒诞的纪念形式,我们不禁呼吁,文化的纪念需要一种庄严而纯粹的文化精神。
追溯清明的起源
“燕子来春社,梨花在清明后。”每年公历4月5日是清明节,也称为踏青节。据说始于古代皇帝、将军的“墓祭”仪式,后来民间纷纷效仿,成为中华民族在这一天祭祖扫墓的固定习俗。因为节日很长,所以有两种说法:初十前八天和初十后八天,这二十几天属于清明节。在这个节日期间,人们会祭奠祖先的坟墓,以缅怀他们的思想。
要说清明节,就要从一个非常著名的古代节日说起——寒食节。寒食节起源于古代钻木求新的制度。由于季节不同,古人用不同的树来钻火,这就是换季生火的习俗。而且每次换火都要换新火。在新的火到来之前,人们被禁止生火。
寒食节有上坟的习俗,有坟就要有墓祭。后来因为与三月招魂习俗融合,逐渐决定在寒食上祭祀。因为清明节是寒食的第三天生气,后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搬到了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除了禁火扫墓,还有慢跑、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习俗和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冷食冷餐对人的伤害,我们都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所以,这个节日是一个有特色的节日,既有悲伤又有酸酸的泪水去扫墓的新坟,还有踏青的欢笑。
文明祭祀悼念先人
扫墓缅怀先人,不仅是民族习俗,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扫墓招数越来越多。有人请仙巫祈求祖上之德,为儿孙求荫;有人卖小纸人,多是时尚女性,说是想“给老人一些浪漫”;有的人觉得钱不够,还要做“存款单”。开存单的银行行长、副行长,其实是玉帝和阎罗;还有的,为了表示“孝顺”,不惜占用耕地,花几千元翻新祖坟...据调查,一个家庭祭扫一次扫墓的费用在150到450元之间。
因为封建落后的观念在一些人心中根深蒂固,一到清明节,一些不文明的烧纸钱冥币的方式随处可见。也有人认为,我们的祖先在世上享受到的和在“冥界”没有享受到的,同样不可或缺。这种扭曲的虚荣和奢靡的欲望在作祟,使得我们的传统民风中夹杂着腐朽庸俗的东西。
清明节悼念故去的亲人,是一种亲情,也是一种传统。应该保留,但同时也要破除迷信的、不科学的祭祀方式,扫除传统。应倡导符合时代特征的文明健康的祭拜方式,让人们祭拜祖先的传统习惯和美好愿望得到充分表达。
比如用鲜花祭奠祖先,不烧纸钱不放鞭炮,给坟墓献上一束鲜花,既文明优雅,更安全,也不容易发生火灾;海上扫,海上吊,把先人的哀思寄托在茫茫大海上;植树祭扫,种纪念树苗,对先人的向往可以从生机勃勃的绿树中延伸出来;网上祭祀,在网上纪念馆里,对先人的悼念存放在空间无限时间永恒的虚拟世界里;“一个人在异乡人生地不熟,逢年过节都想亲人。”千里之外的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可以带着妻儿到郊外或家里布置祭祀用品,希望能在家里祭祀。这样既可以避免长跑的疲劳,又可以避免“公交祭祖”之风。
各地的清明习俗
舟山清明节
扫墓的舟山人俗称上坟祭祖。老定海上坟时的供品有一个特点。很多菜都是凉菜凉菜,还有清明特色小吃——青饼、条纹饼,可以凉拌着吃。由此可见,寒食节的习俗虽然早已没落,但其精神仍留在清明的饮食习俗中,且经久不衰。
闽南清明节
清明那天,家家户户早早起床,准备好香烛,煮几碗菜饭(或用三祭酒)祭祖。
到了中午,向公祖献祭的习俗就要实行了。公祖的礼拜场所大多是乡镇和社区之间的“祠堂”和“家庙”。凡姓丁以上(已婚)的子孙,均可入寺享受盛宴。老家的父母也趁着这个时间商量了庙会的必要事宜,于是决定这一天是最重要的一天。
山西清明节。
山西的老民歌“清明的细雨让人心酸,大漠的野花开,手里拿着祭品肩上扛着铲子”,形象地概括了人们的心情和扫墓的特点。
春天,人们修理房屋以防止夏天雨水渗漏。当生者与死者联系在一起时,田野里的坟墓往往会在风雨过后坍塌。清明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内杂草,用新土将坟抬高加固,习惯上称为修阴宅,表现子孙对祖先的哀思。
在清明节,山西南部的人们要蒸馒头,里面有核桃、红枣和豆子,这被称为子福。带着儿子孙子的祝福,都带着祖先的祝福。家家都要做黑豆凉粉,切成薄片,配着汤吃。铲蔫草,搓在炕席上,叫赶蝎子。在晋东南,人们头上顶着柳枝枯叶。女人要用金色的饰品(头饰)贴在太阳穴上。在山西北部,习惯上有黑豆芽,和玉米面包、黑豆芽馅一起吃。晋西北讲究用小米粉做饼,俗称“撒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节后一天会收一个女老公,俗称“鲜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