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端午节习俗

满人庆祝五月初五是为了福祸,五月初五满人还讲究在屋檐上插艾叶防病,在郊区踩露水。据说用这一天的露水洗脸和和服可以避免生疮和眼疾。

纳西族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早上吃糯米加糖枣,喝雄黄酒。门前是白杆子,三根葛根,两个大麦穗。节日期间,市场上还会设立药材摊,出售各种珍贵药材。妇女们刺绣小香囊、钱包、洋娃娃、扇面、笔套和其他手工艺品。

水族有吃素的习俗。据说水族的远祖从江西迁到了贵州的三都地区,在那里耕种土地,开始了家族事业。某年秋天过后,远祖的四个儿子来拜访。远祖上楼拿肉招待他们的时候,不小心摔倒死了。从此,从端节第一天起,水族只许吃素,端节以后才可以吃肉。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区流行戴宗保节。夏历在五月的第五天举行。节日期间,身着盛装的未婚青年男女在村边的树下围成一圈唱情歌。然后,小伙子把饺子扔给喜欢的姑娘。女生如果有兴趣,就把他们接了过来,两个人都去附近僻静的地方谈了恋爱,直到日落才离开。

普米族人会绕着山转,也叫“绕山洞”。流行于今天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普米族聚居区。它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当地普米族将狮子山视为女神和至高无上的保护神,认为她可以主宰繁衍和生育,给世界带来幸福与和平。

都江堰是流行于雷博,凉山彝族自治州,四川和金沙江沿岸的节日。时间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节日当天,家家户户门前挂菖蒲和艾叶,小孩子要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还要包粽子,带酒培肉,到风景秀丽的山间草坪上进行摔跤、赛马、斗牛、打羊、跳舞等娱乐活动。

苗族端午节,居住在贵州台江、石洞、松桃等地的苗族,在五月初五有“端午节”的习俗。

在端午节,所有的苗族人,无论老少,都穿上他们最喜欢的节日服装,出发去清水河。随即,清水河筑起了一条长堤,五彩斑斓。

年轻的姑娘们,梳着高高的发髻,戴着耀眼的银色头饰、衣领、耳环和戒指,在阳光下光彩夺目,像盛开在长堤上的银色花朵。快乐的人们演奏着芦笙,唱着悠扬的歌曲,欢快地跳着舞。欢声笑语一直奔向蓝天。

董玉兰,一个居住在贵州和湖南的侗族,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妇女们上山采集草药,回家煮香喷喷的汤来清洗身体和头发。洗完后,主妇走上竹屋,恭敬地包好粽子(粽子)。

包宗巴时,成年男子禁止上楼。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在祖宗牌位前献上草铺酒,并在祖宗牌位上献上宗巴。女人用草铺叶子裹住孩子的头,用雄黄酒在额头上画了“王”字。屋内屋外,用辣椒和葛根煮的水喷,做雄黄蒜油洒在要吃的菜上。

沿河沿湖居住的侗族有划船、赛龙舟的习俗,居住在山区的有上山挖草的习惯。

彝族人采药卖药。居住在小凉山地区的彝族,在端午节有收药卖药的习俗。“逢年过节加山茱萸,男男女女忙着采药”是指端午时节,大雨滂沱,百草泛滥,多数中草药根深叶茂,进入入药阶段。人们肩扛药锄,背上药筐,成群结队地走过高山、深谷、河流,品尝各种草药,专心采集。

水上比赛,端午节期间将举行水上比赛。赛马在一条特殊的跑道上举行。赛马前,各村要选出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穿上崭新的袍服,戴上毡帽,骑着红颜色的马先沿着马道走一圈,称为“开道”,以示吉祥。

赛前,骑手们表演了腾跃、腾跃等高超的骑术,并在开赛前调整好了场上欢乐的气氛。水族传统赛马不是靠速度取胜,而是比拼马匹的耐力和骑手高超的骑术。

布依族打蜗牛。贵族的布依族有一些端午节的习俗。蜗牛一般是青铜木做的,但也有牛角做的。蜗牛的形状很像一个漏斗,顶部是圆的,底部是尖的。上端圆盘顶部2至4厘米厚,便于搅打和旋转。蜗牛大小不一,做工极其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