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

图书链接:豆瓣|天猫|当当网| JD.COM |亚马逊|喜欢|作家榜阅读APP

沈复的书名虽然来源于李白的《春宴桃李园序》,但比李白的更为宁静。

“天地之夫,万物之逆程;时光荏苒,百代流逝。而浮生如梦,为喜几何?”

李白的笔下充满了黑夜、月光、灯火、鲜花,有一种渴望夜晚烛光下的旅行。而沈复之的文字,有落花落水的时间,有园梦的从容寂静,有衣菜晨光的美。

“小焉,池边月,虫鸣,篱中竹榻。老太太报酒温饭熟,便在月光下饮酒,吃了一点。”

这种耀眼与优雅,宁静与动人,是华宇与市井的审美差异。

晚清小红楼梦

140年来,不止一位学者将《浮生六记》誉为“晚清小红楼梦”。

从沈复对女性的态度,对乡土风光的喜爱,对植物山石的用心,对古籍的选择,对寺僧的礼仪,都有接近,但结构没有《红楼梦》那么复杂庞大。

出版《浮生六记》、《相布楼的回忆》、《梅颖安的回忆》、《秋光的回忆》以及明清四大精神散文是很常见的。行为非常粗鲁。因为几本书达到的境界完全无法相比。

陈培写的《湘布楼的回忆》太自我,太庸俗,有一种男性化的自恋和肮脏的气息。《影梅庵的回忆》很美,很迷人。但茅碧江对董小宛的态度看似刻骨铭心,事实却很无情。千言万语的爱情,不像一场无声的旅行。姜谭的《秋光的回忆》几乎是素雅的,充满了情感。然而,姜不愿意说他很担心,这使得他的才华有些迟钝。

只有《浮生六记》是文学性质的,对周围的一切都是真诚的。闺阁之恋,花,园林,官场,朋友,街巷,山川,寺庙,甚至兄弟情,妓女,都是随处勾画,花生于心。

《红楼梦》中,每一部分都不是轻笔,而是细线。曹雪芹在织锦上绘色,沈复在布帛上绘墨。

然而,神府的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清代关读此书后所作的六首诗,每首诗都讲述了一段人生记忆。闺阁,闲适,烦恼,游荡,《琉球》《养生》的失落篇章换景,却有一种推杯换盏的畅快,就像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内心障碍。

沈复并不反对任何伦理道德,而是反对这些生命的境遇,对于他来说,这只是生命的真实。他对人的了解是忠实的、朴素的、真实的和清晰的。

《红楼梦》是一种繁华之后的苍凉。《浮生六记》是一种布衣文人的日常慨叹,更多的是普通人的渴望。

这种文字的真诚,是世界上最难得的真实。

华英如仁美

一个“真”字,就是沈复一生的理由。

街道、流水、桂花、石桥编织的苏州夫妻日常生活画面下,是沈复的深情。如果说陈云是“中国文学最可爱的女人”,那么沈复就是中国文学最深情的男人。

从一见钟情,以梅绮为例,到不离不弃,见物思人,哪怕是在妓舟,也要找一个和老婆差不多的女人。沈复比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的任何一个人都更深情、更真实。另外,他是一个真实的人。细雨微风的句子,触动可闻的日常,仿佛这个人就在身边。

所谓的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美好,以及“普通”二字,都被沈临摹,以体现月色溪流的光泽与律动。

梨园里有个规矩叫“三分情深得天下,七分情深动鬼神”。陈云之所以不喜欢那些悲情剧(见卷一《闺乐回忆》),是因为他是那种感情很深,动不了心的人。

但不像那些曾经一起贫穷的人所知道的那样?事实并非如此。书中的抱怨很少,大多是苦涩和自得。他只有在妻子去世(见第三卷《回忆中的悲伤》)和儿子早逝(见第四卷《乘波快速旅行》)时的几句气话,更多的是自责而不是抱怨他人。正因为他这种对自己要求很严却又像浮云的文风,所以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春花秋月才显得弥足珍贵。

第四卷,《旅行快》。有一部分是关于住在锡山华氏家里的那对夫妇的。沈复衣衫褴褛去上海访友借钱,在朋友们工作的幕府花园的亭子里相会,还不忘品尝他们的花园。“这个花园是外国商人捐赠的,非常宽阔。可惜场面散乱无序,后面乱石叠叠,没有起伏。”言语之间,“叠山专家”的傲慢态度十分可爱。

令人惊讶的是,他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想到了玉山的胜利”,趁着兴致乘顺风船去玉山!而且他在上山的路上还不忘喝口感极佳的碧螺春,下山后还邀请路人在野店喝三杯!让人哭笑不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评价他的任性之旅。

这部分信息也比较集中,语速很快,有一种不以苦为敌的韧性和坚持。而这种坚持给整本书增添了苍凉。

有评论家说,最喜欢看第一卷的闺阁乐,第三卷的跌宕起伏。但是第二册的《剪花借势》《园林品鉴》等。是这本书的美学基石。有日常的执念才会有爱。沈复生活在清末,仍有明代苏州人归有光的淳朴风范,就是这个原因。不是小品,而是优雅的篇章。

吃粥

沈中的苏州之美是中国古书之雨。

她的魅力在于园林和美食,在于流水和古树,在于吴语的发音。

逛完了沈父和陈云去过的所有地方和风景,吃了一个星期还算不错的蘑菇面,带着玫瑰花糖包走了。可惜中间有点猪油。苏州点心就是这样。粽子加肉,玫瑰,猪油,蔗糖加芝麻。情况就像一个美女穿过菜市场去买脂粉。

也许这个小猪油就是沈复的广州沙面扬州妓舟之行。

即便如此,整本书还是静悄悄的。

郁达夫称之为“新鲜”的小品。实际上,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很多学者冤枉了沈复,考证了沈复与石毓玉的关系,谈到了石的几十万字,但都没有流传。风格的“新鲜感”也是一个原因。

所谓“新鲜”就是自然。就像雨和风一样,都是自然的,不是人工的。

俞平伯在《浮生六记》德文版序言中写道:“文章之美在于人心。且心连心,其传远矣。”

即俞平伯在20世纪20年代的《再版浮生六记序》中写道“无酸语、赘语、道语”。

虽然园艺篇幅出格,但透露的信息却是一本珍贵的书《插花秘籍》。都是他的经历,完全没有一个民间艺人的隐秘和小气精神。《海浪游记》这一卷,也是时不时的场景变换。“浪”这个词有些江湖味,也许是因为沈复在妻子去世后的心态。

学者费汝明说:“云的可爱之处,恐怕不在于她的母性,也不在于她的女儿性,而在于她独特的妻子性。”“妻性”二字体现了温柔、温柔、美好、和谐的特质。这也是沈父享受夫妻俩日常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原因。

所以日常日语比宏观文字好。在平淡无奇,看不见的颤抖的心里。

“立足”时期

《浮生六记》最早出版于光绪四年(1878),至今已有近200种。虽然民国历史只有38年,但版本却有近60个。一个作者很难写出一本完整的短篇传记,而且百年版本如此之多,远远超过晚清以来所有散文散文家,这是一个奇迹。

对于民国文人来说,这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一脉,也是诗经乐府诗的一个传统。对于中国今天的读者来说,它代表了一种古老的意义和审美。民国时期拍摄的同名电影已经看不到了,视频片段也难找。我们只能从电影诗人费穆的简历,民国报纸上《浮生六记》的电影剧照和海报来猜测。从《小城之春》和《孔子》的神韵中,可以看出他对情感的微妙把握。可想而知,闺房吃粥,晚上拍照,都是感人的细节。

正因如此,对其“充分性”的期待,在多年来学者和作家的著述中也时常可见。俞平伯、林语堂、郁达夫、郑、周寿娟、叶圣陶等。,民国几乎一半的文人学者都有相关评论。

所谓“够用”,就是大家的期待。最早的“完整版”是指上海世界书店8月出版的美化文学名著系列,1935,其中有一部是《浮生六记》,包含了后两卷。

有“孙中山历”和“养生”两章。有一章是讲琉球风光的,几乎都是抄自李定远的《使琉球》,这是一部官僚编年史。养生一章多引自曾国藩的《秋阙斋日记》和张颖的《聪训斋语》,文章关节多为俗字。但是,琉球篇毕竟提供了一种了解琉球风光的能力。虽然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有时也不乏妙语。因此,本版一并收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的《浮生六记》,收录了根据清代著名学者钱泳的笔记手稿整理而成的第五部《国海集》。但从钱所引的体例来看,显然不是忠实于原书,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删减,与现存的《四记》之意相去甚远,甚至不如本书附录中的《中山历》那样细节丰富。

虽然《浮生六记》原著“后两章”至今未被发现,但丝毫不影响这本书的影响力。从1949到民国后1980年初,大陆出版社都没有印,但到了1980年5月,仅江西人民出版社罗宗扬的校对版,两版就出版了15万册。同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俞平伯校对版,销量达10万册。此后,国内每年都会出现一到两个版本,1995甚至一年之内就出现了六个版本,而2000年的时候还有五个版本。

这个译本是根据民国十三年霜枫社的版本。该版本由俞平伯根据光绪四年的《读五安丛朝》版本和光绪三十二年的《延来鸿丛报》版本校勘而成。同时参考广灵古籍印刷社1991影印版、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版《幽兰真丛》、中华书局2015版《苗怀明评点》。并尽量避免前几版的常识性错误,去掉评论中对“玉山,苏州一座山脉”的草率定义。

感谢“作家榜致敬经典”的编辑赵如冰女士,她专业而良好的前期工作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感谢诗人萧海、李、长岛、翻译家马、,以及学者考尼思,他们在我逗留苏州期间给了我许多帮助。想到他们,我就想到翻译完成的那个下午。我在苏州网景园的茶馆里喝茶,傍晚出园时,满身桂花香。

周公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