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隐士陶弘景叫什么名字?
陶弘景在医学、炼丹术、天文、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式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他对药理学的贡献是最大的,与炼丹术有关。他校订了当时神农的《本草经》,在《本草经》中增加了365种药物。
陶弘景对化学的贡献之一是记载了硝酸钾的火焰分析法:“过去有人得了一种东西,颜色与芒硝相似,似抓雪而不抓冰。若强烧,紫烟起,仍化为灰,沸不绝,如硝,云真消石。”所谓“紫烟”,是钾盐独有的性质。陶弘景的这一记录是世界化学史上最早的钾盐鉴定记录。
陶虹静长期从事练丹实验。梁武帝给了他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原料,让他炼丹。他在炼丹的过程中掌握了很多化学知识,比如水银可以和一些金属形成汞齐,汞齐可以电镀。指出水银“可将金银消化成泥,人视电镀也。”胡芬(碱式碳酸铅)和黄丹(四氧化三铅)不是天然产物,而是由铅制成的。有人指出胡芬是“铅做的”;黄丹是“由煮铅制成的”。
陶弘景一生著述甚多,约223篇。其中《本草笔记》七卷,《肘后百方》三卷,《梦书》一卷,《有效方》五卷,《以草木为杂药》一卷,《破谷秘方》一卷,《消三尺》一卷,《心服导读》一卷,《滋补延寿录》一卷。大部分都已经失传了。
弘景从小聪明。十岁的时候,他读了葛洪的《神仙传》,他决定养生。不到二十,供国王们阅读。虽然在公共场合,我不善交际,专心读书。36岁辞职,隐居。梁武帝早年就认识陶弘景,他称帝后,想让他做官,辅佐国事。陶又画了一幅画,画的是两头牛,一头自由自在地吃草,另一头套着金笼头,牵着鼻子走的是一个拿着鞭子的人。梁武帝一看到它,就知道它意味着什么。他虽然不做官,但不断写信,被称为“山中宰相”。
弘景是人。《梁书处士传》说,“童渊谦诚,出处不明,心如明镜,遇事方便。”也是浑天象,高三尺,刻二十八度七巷,不仅用于天文历法,对修道也有帮助。曾孟佛被菩提封为胜利菩萨,于是到阿育王塔上自证清白,受了五戒。大同二年卒,时年八十五岁(八十一)。他的颜色不变,他感觉很舒服,他的香味几天来传遍了整座山。王先生学识渊博,著述颇丰,主要有《学苑》一百卷,《孝经》十二篇《论语序》,《礼记三序》一卷,《尚书》一卷,《石矛传》四卷,《玉室》三卷。《皇历》五卷,《临川康王天下论续》二卷,《太公孙略注》三卷,《七曜新旧术》二卷,一卷,还有一卷,算术和艺术杂务有三卷,一卷,三卷,一卷,一卷,五卷,一卷,一卷,一卷,一卷,一卷,一卷,一卷,一卷,一卷,一卷,一卷,
据唐代李延寿《南史》记载,“尚未成书者十余部,唯弟子可得”,敦煌石室藏《福星觉脏腑方》即为其一。它是迄今为止唯一记载《唐叶静法》内容的医学文献,提出了《五脏辨证大纲》,填补了《伤寒论》与《唐叶静法》之间的空白,可视为一部化腐朽为神奇、开太平盛世的经典力作。他写了很多书,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真诰》、《升真秘法》、《养性延寿录》、《采金丹黄白方》、《药总诀》、《华阳道隐居集》。他能写能画,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书法作品在曹丽,它的画是清真的。书画作品有《二牛图》、《山居图》、《一》等。
编辑这段陶弘景和神农的《本草经》
《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史》是继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理学家《神农本草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文献。它的作者是一千四百多年前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医学家陶弘景。他可以算是中医史上第一个系统整理本草并赋予其创造性发挥的人。
陶弘景小时候聪明勤奋。四五岁的时候,我经常拿芦苇当笔,在灰沙中学会写字。十岁看葛洪的《神仙传》等作品《日夜寻访》,深受影响。长大后,他成为一名官员,担任国王的随从,深受统治者的赏识。先是东阳郡守沈约“累书邀”,他却没来;接着,梁武帝“再三邀请”,但他没有露面。梁武帝问他,“山里有什么?你为什么不出去?”他先写了一首诗,然后画了一幅画作为回答。这首诗是“赵问是在什么山上写诗来答”:“是在什么山上,山脊上有许多白云。我只能自鸣得意,不忍送君(《陶隐居集》)。画的内容是:纸上画了两头牛。一端散落在水草间,自由自在;一头锁着金笼头,用牛绳牵着,用牛鞭赶着走。梁武帝读了诗和画,明白了他的意图,不再强迫他做官。但“每逢国家有吉凶攻克大事,总要过问”,所以当时被称为“山中宰相”。因为王公贵族,干扰也很大。后来他干脆在山上盖了一座三层楼,“大观在其上,弟子在其中,宾客在其上”,于是闭门读书,不与世争。
陶弘景对医学最大的贡献是对神农本草经的科学整理。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代以前劳动人民积累的药物知识,收录了365种药物,分为上、中、下三类。书中详细记录了每种药物的来源、性质、采集和适应症。总结了各种药物的配伍和简单制剂。但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对药物的认识也逐渐丰富。到了南北朝时期,这部汉代神农本草经不仅被抄袭,而且内容也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
所以陶弘景对本草做了全面的总结。他从自己的医案中选取了365个新品种,附于《神农本草经》中,使原书中的药物由365种增加到730种,并逐一进行了修订、调整和注释,编成了《本草笔记》一书。
本草经注有明显的特点。首先,它改进了药物的一般分类。《神农本草经》三级分类只指出药物有毒或无毒,比较粗糙,既不容易掌握药物的性质,也不容易发现,容易造成治疗上的失误。陶弘景将三大类发展为七大类:玉器、草木、虫兽、水果、蔬菜、米食、名吃、未用。这种分类方法后来成为中国古代药物分类的标准方法,一直沿用和发展了1000多年。其次,对药物的性味、来源、收藏、形态、鉴别的论述有了明显的提高。第三,总结了各种疾病的常用药物。如驱风药有防风、防己、秦艽、川芎、独活等。,同属一类,被称为“各种疾病的万能药”。这种分类方法便于临床参考,促进了医学的发展。所以这本书出版后,影响很大。中国古代第一部药典——唐代新修本草,是在此书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修订的。但《本草经注》也存在不少问题。李时珍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认为“他的书相当有帮助,但也充满了谬误”。
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原365种药物的校勘、补释,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为获得采药和临床用药的经验付出了很多努力,并经常深入药材产地了解药物的形态和制备方法。他在研究各种药物的味道时,发现很多药物虽然被称为药用,但实际上是徒有虚名,毫无价值。如石霞、长庆、曲草、满阴固、扁青等。他把这种药归为“有名无实”。这个最初的想法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遇到困难时,去调查研究是陶弘景的一个习惯,这是在几十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这里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读到《诗经·小宛》中“飞蛾有子,蚂蚱担之,教子,状如谷”的话,很不满意。《诗经》中的旧注说蝾螈(一种细腰蜂)有雄性和雌性。繁殖后代就是雄性把螟虫(绿蜘蛛)的幼虫带回巢中,使之变成自己的样子,成为后代。正好一个朋友也来问怎么回事。他先查了一下书,上面写的和《诗经》里的旧注一模一样。他想:这些书我都是抄你的,你也抄我的。你查书是找不到任何东西的。要不我亲自去现场看看?于是,陶弘景来到院子里,发现了一窝火蜥蜴。经过几次仔细的观察,他终于发现蛀虫幼虫不是用来变成幼虫的。而是把它们放在巢里,当它们的卵孵化成幼虫时,把它们当作“食物”。蝾螈不仅有雌性,也有自己的后代。陶弘景终于揭开了蝾螈幼虫的神秘面纱。从这件事上,他得出一个结论:研究要重视,不能跟着别人说。由此可见其治学之严谨。
陶弘景整理医书,非常尊重原著,从不乱涂乱改,也从不说三道四。即使有增刊,他也把自己的陈述与原书的陈述区分开来。如果把收集到的365种药物加到神农本草经里,他会用黑色写,有的会用红色写。所以后世有“本草亏空”、“本草黑字”之称。赤字是书的正文,黑字是后来加上的。他开创了这种做法,后来的评论家争相学习。
陶弘景对医学书籍的整理细致、严谨、透彻、实用。是我们今天整理中医古籍的一面镜子,他不愧为名医,流传千古。至今仍被石人4所推崇。这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编辑这一段陶弘景和温州。
有“山中宰相”之称的陶弘景隐居永嘉南溪、瑞陶山多年,留下了许多遗迹和民间传说。陶弘景(456-536),丹阳秣陵(今南京)人。他一生经历宋、齐、梁,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家。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祖父龙涛为王宓参军,父亲陶珍是孝昌县令。弘景小时候行为怪异。四五岁开始在格雷中学学习汉字。十岁开始学习葛洪的《神仙传》。他的父亲被他的妾所杀,所以他一直没有结婚。他读万卷书,擅长弹琴下棋,精通历代法律法规。他不到20岁的时候,就被召为南朝和宋末的君王读书。齐永明十年(492年),脱下皇服,挂上神武门,辞官退居茅山(今镇江市句容县),徜徉于山水之间,以听松涛诵经为乐,自号华阳涛为隐士。沈约做东阳县令时,多次发函邀请,但他都没有赴约。
萧炎平在建康(今南京),部队到达新林。正是在齐梁禅代之时,陶弘景派弟子走小路迎接他,引用了天下必还梁的预言。梁武帝·萧炎即位后,对他很有恩。每当吉凶未卜或军事要事,他都要先请示陶弘景,书信不断。当时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信奉老庄哲学和葛洪神仙理论体系,游历名山大川,到处求仙。齐永明十一年(493年)后,东行至浙江、越南,至会稽大红山,尊为居士。到余姚太平山,我是杜敬生,俗人;然后去了世宁(上虞)的*山,我拜访了钟义山大师;到了石峰天台山,访僧住老道士地,得了十余卷真迹。对以往的炼丹术、杨仪的《上清》、鲁的《南天师道》进行总结和改造,创造了影响深远的道教茅山派。他主张佛道双修,儒释道和谐兼容。他曾说“万物离不开两仪,三教无道”(《茅山长沙亭碑》)。在养生问题上,主张身心修养并重,滋补与精炼并重。他一生勤于著述,通晓阴阳五行、风角、星辰、山川、方剂、医术、本草。他也从事炼金术。有许多书。他编纂了《甄嬛传》、《尹集》,注释了《老子》等200多卷书。
康熙《温州赋志》载:“陶弘景居茅山,有一日梦见要报丹,三世之间。知是永嘉、永宁、永康,遂人采清溪青衣山修。”乾隆的《温州府志》和光绪的《永嘉县志》都提到陶弘景是天下第十二福地。广泛收集的杨、徐三俊(杨仪、、徐*)遗物,整理汇编成最著名的道教经典《真变》共7章20卷,故大若岩又称真专利岩。
陶弘景在《谢中书(郑燮)疏》中描写的山川之美,自古以来就有论述。飞上云端,清澈的溪水见底。两边的石墙色彩斑斓,相映成趣。绿色的树林,绿色的竹簇,四。拂晓雾将歇,猿鸟狂歌。夜幕即将降临,天平正在下沉。这真是人间仙境。自从康乐之后,就没有惊喜了。“以前人们以为这是陶氏写的茅山风光。据考证,谢灵运的游记并未涉及茅山,但他在永嘉写了很多诗,如登永嘉绿蟑螂山、石狮山、过百安亭等。可见,陶氏所说的“未复奇者”,其实指的是楠溪江。
传说陶弘景在安固(今瑞安)福泉山尝试种草,采集草药,种植甘蔗(药用),白给穷人治病。群众印象深刻,把他居住的地方叫“桃山”,种药的地方叫“姚期”,山叫“瑶池乡”,甘蔗叫“陶喆”。他修行的地方经常被白云包围,石涛说:“山上什么都没有,但是山上有很多白云。”因此,这个地区以前被称为“白云乡”。陶山寺至今仍有清人写的对联:“六朝成结义水,名山仍名陶。”难怪有一首描写山川美景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