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石的描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编撰的《四书五经》之一的《尚书龚宇》就记载,古九州之一的青州产“铅松怪石”,列为贡品。据后人考证,所谓“奇石”,即“玉非玉,石非石”,很可能是松木化石,这在明代大学士严的《松石纪》记载中也可以得到证实。在《松石纪》中,他详细描述了古代青州一带的情况,并在东海的大竹岛发现了松树化石。清代大学者刘统勋曾在古青州青岛即墨马山采集松木化石,并赋诗记录。因此,《尚书·龚宇》所载青州“铅松怪石”可能是文献中对“绿松石”的最早记载。以绿松石等奇石为贡品的传统也一直沿袭到唐、宋、元、明、清,约有3000年的历史。如《唐武宗会昌元年(841)》记载:“扶余国(古扶余国,位于今松花江流域)为一方尺之石,清如玉,其纹为树状,似古松。”如龙题松化石御诗云:“康乾虽二十岁进贡,此峰已全。”又注云:刘铁回鹘有康干河,破而成石。如今哈密每年进贡的木材变成石头,也不过一尺多长。这些都对绿松石作为贡品的传统做了详细的记录。

东晋时,有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名叫葛洪。他在研究长生不老药的时候,关注和研究了一种叫石芝的木化石,并做了相关的记载。葛洪(284-344)生于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市),隐居广东罗浮山,从事炼丹、采药工作,直至去世。主要作品有《抱朴子》、《方肘后救死》、《金匮要略》。是中国十大名医之一。因为年代久远,这些著述只能在明代名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找到一些线索。据《本草纲目》对新药品种的考证,葛洪说,“史,史湘之也。.....在石桂芝的石窟里,有桂花树一样的树枝,却是实心的石头。高脚,亮辣。”李时珍说:“贵州普定司有假山,有树木。树干和树枝都是石质的,其中有像榴莲一样的叶子,繁茂繁茂,花朵像肉桂。丁思、嘉靖、焦锡澄写诗记载,为的是与碧康破松化石,但不知其名。根据图片和抱朴子的说法,这是石桂芝。海边有石梅,枝斜柏,叶似侧柏,也是云似月桂。”根据上述对诗鬼、石梅和白石的形态特征的研究,史鸷显然是一个木化石。李时珍没有细说它的药用价值,只引用葛洪的话说:“朱芝捣成粉末或用水服用,使人智力健美,长生不老。”可见,石志作为一种木化石,在东晋医学家葛洪的著作中已有记载。

在古代,人们不可能对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就把自然现象视为至高无上的神灵,从而神化了自然,自然也就神化了坚硬石头的产生和起源。认为“山为气之芽,故含精而云,故触石而出”,即称“云根”;认为“负土而出,化为石”,有“土结”之说;还有人认为“石头掉了,星星也掉了。”有“流星”“雨星”;而绿松石,往往被认为是松动形成的,也就是所谓的“什么是石,什么是松?”(陆龟蒙两首诗序)。“恒星化石,松散固体能量。”(宋、车若水《东园石松》)。有“松变”、“木变”、“柏变”。据调查,大约在唐宋时期,绿松石已经被蒙上了一层神奇的面纱,赋予了它神秘的色彩,关于把它变成石头的神话传说也很多。

在古代,古康干河抛松化石是最早最广的传说。北宋欧阳修、宋祁编著的《新唐书》中记载:“拔野古,即拔野古,或拔古,散于北方,千里之外,直向东,与钹为邻。.....还有四川的康干河,破了扔进去的。三年后变成石头,颜色发白,但关节还在。世称康干石。”古代的“抛松化石”和用“康干”指代绿松石,都源于此典。巴谷野是北方铁勒部之一,位于库伦和海拉尔北部边境,靠近黑龙江。神秘的康干河从此成为中国绿松石文化在北方的重要发祥地。

在浙江永康,松木化石从唐代开始就闻名于世。据《永康县志》历代“史迹”、“庙观”、“仙人释”等记载,相传此处有一株千年松欲化龙为天。唐建忠六年八月十五日,著名道士马自然从通火山回到永康城,延伸了他的真观。他指着庭前的古松说:“这棵松树已经三千年了,不能变成龙,应该变成石头。”他刚说完,就刮起了暴风雨,古松抖了好几个时期,都变成了石头。突然,地面升起一块石头,六七尺高,超过包围圈,出现了一片松动的鳞片。当我用手碰它的时候,石雷磊发出了声音,故意推了一下,但是石头纹丝不动。在宋家台和宋家台之间,旁边有一个亭子,叫做松石亭。后来屡废屡建,成为“永城八景”之一,被称为“松石赵云”。清代王哲山《松化石》诗说:“前人如龙,云之根不能醒。应该有个神仙给你指指点点,把它变成精神上的东西。”这就是古代“指松化石”和“龙树”典故的原因。浙江永康也因此成为中国南方绿松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还有一个关于岳飞“忠柏”的传说,比较人文。在杭州王越庙,烈士庙西南侧的墙边有一座“精忠柏亭”。馆内陈列着八块木化石,就是传说中的“精忠柏”。相传南宋大理寺的牢里有一棵古柏。岳飞冤死的那一天,天地突然不平,变成了石头,坚硬如石,静止不动。人们认为这是岳飞“精忠报国”精神和不屈民族气节的象征,故称“忠柏”。传说这棵古柏后来毁于大火。清同治年间,监狱长吴在南宋大理寺狱址附近的土中挖掘出几段被毁的忠柏,移至中岳庙,将土筑为台,上面放置忠柏,并亲自绘制忠柏图,立碑立传。1922年,浙江使臣王凤浩将这些忠柏从中安桥岳庙迁到现在的王越庙,建了忠柏亭。千百年来,人们崇敬岳飞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创造了许多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来纪念岳飞。“忠柏”传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把松木变成石头有着非同寻常的由来。

「抛松化石」、「指松化石」、「仲晶白仙岭化石」真的是唐宋遗物吗?事实并非如此。从科学上讲,这些化石是属于松科的古植物化石,古生物学上称之为“硅化木”。从它们的历史来说,比唐宋以来的几千年要远得多,至少有1.2亿年。由于地壳运动,原始森林很快被泥沙和碎石掩埋。在地层压力和地热能的影响下,树木的理化性质发生了变化。当高浓度的二氧化硅溶液渗透到树木中时,会置换出树木中的含碳物质,形成具有清晰木纹环的硅化木。硅化木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分布广泛,如中国新昌、浙江、北京延庆、新疆奇台等。这些硅化木是整个地质历史和生物发展史的重要见证,是不可再生的古代瑰宝。

唐宋时期,人们无法解释活着的硅化木的来历完全可以理解,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忠臣神仙的崇敬,编造了一些引人入胜的传说。

事实上,据调查,在我国古代学者中,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关注和研究硅化木,古代文献中也有关于硅化木的记载。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古代植物的发现应归功于中国人,中国人早在公元三世纪就知道松树的石化现象。”

如前所述,东晋医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石芝进行了研究,说明他当时已经注意到了桂花树这样的硅化木,并对石芝的药用价值进行了研究。他堪称世界上研究硅化木的第一人。

唐末学者杜光庭(850-933)在《异记笔记》中提到:“梧州(今金华)永康山亭有枯死松树,误断而成石。你不融化它就试试水,它会和你一起融化。它的枝和皮和松木一样,但是很硬。有几个人破了相,留着放外物。”他不仅描述了永康松化石的外貌特征,还探讨了松化石的成因,松化石与水有关。

北宋科学家沈括(1030-1090)在《孟茜碧潭》中多次提到各种矿物晶体、化石和陨石,“化石”一词由此而来。他甚至科学地解释了化石的来源,比欧洲早了400多年。沈括在《孟茜笔谈》卷二十一中描述了兖州(今陕西延安)的竹化石:“近年兖州永宁关河堤塌陷入地数十尺,土下有笋林,数百茎相连,化为石。”并与梧州的金华山绿松石进行了对比。像沈括在文章中描述的硅化木的景象,在陕西延安附近一带仍然有新的发现。

南宋学者车若水在为宰相王献撰写的《东园石松物语》中,对浙江新昌的硅化木作了生动的描述:“唐朝时,古野地有康干河,三千年松木化为石头。以为东阳跟有点关系。恒星化石、松树和固体能源。岳,后为,修斋公,爱松石。据说方圆几里的土人中间有奇石,但都是墙,就买了。当地人说,‘你不能打破墙,因为土地是直的,到处都是山谷。’验之,有十量,长五谋,重百钧,归东园。可见当时新昌地区硅化木储量丰富。

据北宋福建莆田人程鹏《墨客波犀》记载:“湖山有柏树,数尺长,半化为石,半为实木。蔡有不同意见,但因交通而私。”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1586-1641年)在《徐霞客游记》卷十一中描述了云南永昌水帘洞中的另一种木化石:“崖上垂着树枝,被水浸泡的,久抹膏药,便凝固了。”他对这种硅化木的成因做了科学的观察和描述。

元代吴世道在《李悟补石华》中也记载了松石:沈存忠(沈括)说:“巫山金华有绿松石。”陆桂梦《李泽系列》:“钢琴推荐绿松石。”姜特立《绿松石之歌》:“虎山柏树不足,康干节之故人为。”注:“湖山有柏树,一半变成石头,其余为硬木。回鹘的康干河是松散的,人把它扔到水里,三年就变成石头了,关节都是松散的。”

到了清代,对松木化石的描述和认识更加清晰。首都的松石大多来自东北和山东,所以当时对绿松石的欣赏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见姚的《竹叶亭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