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谈温州》家庭小作坊:创业是艰辛的,创业史是美好的。他们是如何成功的?

放眼浙江的民营企业,顶级浙商几乎都是“草根”出身,没有第一份工作可以炫耀,也没有令人羡慕的后台:鲁的第一份工作是打铁,和在田里辛勤劳作,和南存辉摆摊修鞋,是裁缝,是工人,是修理工,是丝厂临时工...

这些白手起家的优秀企业代表,在中国市场经济刚刚萌芽的时候,以自己的勤奋和精明抓住了这个好机会。他们大多从事传统行业,一步步积累财富,事业基础比较扎实。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但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坚持不断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书写浙商传奇,成长为受人尊敬的资深企业家。

我在想,30年后,当朱金根在金属机床的切削性能上引来一片赞叹,并完成海外收购,发展成为手中的跨国公司时,他是不是注定要接手这个企业;我不知道郑永刚在主动接管这家连年亏损的服装厂时,是否有打造中国服装国际品牌的打算。不知道徐文荣,在18岁的时候,成为供销社的销售人员,是否预示着一个横店集团的诞生...

我走访了多位知名浙商,发现大多数人的第一份工作都与现在的职业相去甚远:谁会想到,路边修鞋的南存辉,后来打造了中国低压电器第一品牌;谁能料到,在农场默默无闻直到不惑之年的宗后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饮料王国;谁能想到16年前奥克斯集团总裁郑坚江还躲在山沟里当修理工...

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可能和成功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在选择人生起点的时候,你就已经选择了未来要走的路。记者对浙江的创业者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他们的第一份工作虽然五花八门,但多多少少影响了今天的成就。

缘起:一个有勇有谋的“草根”氏族。

典型人物:南存辉

作为一名鞋匠,我明白质量就是生命。

清清白白、风度翩翩的南存辉,常常给人一种错觉,以为他应该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其实60年代出生的孩子都是在普通环境下长大的,南存辉并不比别人幸运。

南存辉从六七岁开始,就背着米糠在街上卖鸡蛋。13岁的一天晚上,父亲把他叫到身边,心情沉重地告诉他:“你不要再学习了,家里需要你。”

父亲一次临产脚被砸成粉碎性骨折,躺了两年。作为长子,南存辉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父亲是街坊里手艺精湛的老鞋匠,所以南存辉很自然的继承了父亲的第一份工作,成为了一名鞋匠。他每天带着工具箱早出晚归,走在温州柳市镇的大街小巷,摆摊给别人修鞋。

艰苦的生活经历让南存辉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近几年多次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生活依旧简单,让在美国留学的儿子勤工俭学赚生活费。儿子放假回温州时,南存辉也让他匿名,穿上工作服,在郑泰公司的车间干活,和工人们一起吃饭、干活。

南存辉对事业很专一。几十年来他一直是低压电器的亚洲第一,但他仍然告诉记者:“我还没有做到最好。只有在这个市场上做到最好,我才会考虑做别的。”实用性是他的第一印象,这和他修鞋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有一次,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修鞋的锥子不小心扎进了南存辉的手指。他咬着牙拔出锥子,包扎好伤口,忍着巨大的痛苦,坚持给客人修鞋。尽管年轻,但南存辉的生意一直是附近同行中最好的。原因是他不仅动作熟练,而且总是修得更用心,质量更可靠。

看着孩子小小年纪就过着如此艰辛的生活,怕他受不了的父亲常常用朴素的道理告诫南存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做事也要脚踏实地。

正是因为南存辉修的鞋质优价廉,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后来很多人宁可远也不要近,来找他修鞋,让他明白了质量是生命线。这也为他后来非常重视产品质量的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身:不甘平庸的文化阶层

典型人物:郭宇

我认识郭宇的时候,边锋刚刚被盛大收购,他赚了一笔。有了这笔钱,他创办了天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开发自己的原创网游。不可否认,他的营销比游戏好。不久前,他卖掉天长专心* * *网络整合,同时看中了一家新的网络公司,打算投资。但无论他做了什么,他都没有离开网络。

“真正的第一份工作应该是当语文老师,但那一年我没有上好课,却出了三本书,一本武侠小说,两本诗集。我在工作中真正做的第一份工作是记者。”从杭州师范大学毕业后,郭宇毫无选择地被分配到学校当老师,但这个在大学里上蹿下跳的积极分子并不喜欢教书这个稳定的职业。

1993年,一起写诗的哥们都去了海南,郭宇也买了很多花衬衫短裤准备南下。走的前一天,他突然得到消息,杭州一家报社要招人,郭宇很感动。当记者,引导舆论,就像在大学里写诗,当“文化领袖”一样。郭宇立刻改变了“去海南”的想法,成为一家报社的记者,两年后加入了一家电视台。“这个行业对我的未来影响很大。”

暂且不论能否成为舆论领袖,郭宇进入记者行列后,发现自己的视野豁然开朗,总能接触到最优秀的人和最先进的事物。

1995年,郭宇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花了6500元买了一台386,还要打长途到上海上网。

也是因为这次采访,郭宇认识了联众的创始人包乔岳。几年的记者生涯磨炼了他的敏感,他预见到了棋牌的未来前景。郭宇半只脚踏入商界,投资边锋。

“在我真正下海之前,我策划了一系列节目,采访了鲁、宗等前辈,说是采访。其实也可以说是偷拳,有目的地了解一些东西为我所用。”

郭宇分析了自己的性格:“除了老婆,我对一件事的激情一般只有3-4年,然后就会去追求新的东西。”如今的郭宇很潇洒,真的走上了自己喜欢的路。他投过好的项目,可以从自己的团队入手,找到好的团队再退出。

古人从军,今人从商。吸收了先进知识的文化人,总是有一颗准备好的心。文化人出身的浙商也不少,主要来自三个群体:公务员,如高益集团的翁南道、宋城集团的黄巧灵;记者,如天长科技的郭宇,养生堂的钟睒睒;教师背景,比如阿里巴巴的马云[18.74 0.32%]。他们是知识渊博的一代。一般他们的第一份工作比较稳定,但是内心不安分,所以出来创业。他们大多从事服务、消费品和新兴产业。他们大多能言善辩,有很强的策划能力和发现新商机的能力,展现了新浙商群体的另一面。他们使浙江的经济更有活力,商业模式更完善。

出身:一直是工人。

代表:凌兰芳

作为一个工作者,我们也应该尽力而为。

1970年,凌兰芳17岁。初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浙江第二丝织厂工作..在这个企业里,他经历了入党提拔干部、推翻试用、重用、创业等几个人生大起大落。他在这个企业呆了37年。五年前,他再次成为这家企业的掌门人。

刚进厂时,凌兰芳是送茧工。因为他个子矮,他不能扛茧包,也不能推茧车。他咬紧牙关练习。今天,凌兰芳走得又快又有风。他开玩笑说:“这个技能来源于当送茧工。”

那时候工厂经常停电,要用人力代替电机才能把煮好的茧从机器的“肚子”里抖出来。大多数人只是摇了十几下,喘着气要求更换,但凌兰芳总是摇得越来越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这个小个子受到了大家的尊敬。28岁时,他一口气把煮茧机摇起来。当最后一笼熟茧出笼时,凌兰芳脸色发白,踉跄几步,倒在茧包上。“我的妻子,也就是我当时的情人,经常叫我‘神经病’。我知道她心疼我,但是至今没有人打破我的记录!”凌兰芳自豪地说。

现在,厂报《丝路报》署名“宋”的文章,员工就知道是凌东写的了——写“宋”的人也是送茧工!凌兰芳一直把自己当成这个工厂的普通工人。

刚进厂的时候,他经常给没文化的工人读报纸,给家里写信,打开水买零食,还乐于助人。凌兰芳很快被培养成组织上的接班人,21岁就当上了某大型企业的党委书记。但在文革后期,凌兰芳被视为“篡党夺权的野心家”,受到严厉审查。他每天在车间“监工”,有时达到11小时。那些单纯的工友们虽然无法体会一个年轻人转眼间的政治沉浮,但他们发自内心的怜惜和同情,让凌兰芳感到一丝温暖。很多员工偷偷给凌兰芳送粮票,帮他缝补衣服,说一些安慰的话——在当时的环境下,是有可能被政治牵连的。

凌兰芳至今回忆起这些场景仍感动不已。所以尽管他现在接管了工厂,成为一家之主,但他仍然把工人们当作他的兄弟姐妹。

知名浙商在一个公司里能坚持到最后的不多,就像一对夫妻结婚能一直在一起到老的不多见。杭钢机床集团董事长朱金根也是其中一员。他们所有的人生足迹都离不开他们那份持续了几十年的“第一份工作”,所以他们对感情的投入是不言而喻的。多年后,他们成为了企业的掌门人,他们的特点也非常明显:关心员工,做好企业文化;同时,这么大的工厂,老员工多。这类创业者除了创业,还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采访这么多创业者的“第一份工作”,不是为了好奇,而是想说明,人生重要的不是开始,而是转折。未来的主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谁能想到,日本佳能公司创始人之一的御手洗,第一份工作是在北海道大学附属医院做妇产科助理;谁能想到,台湾省商业大亨王永青,原本只是一个茶馆服务员;恐怕人们不知道,戴尔公司的创始人迈克·戴尔的第一份工作就和中国有关系。他在一家中国餐馆当苦力...

每个人都曾年少无知,每个人都曾是书生。人生起步并不容易,但少年时,我并没有那么注重选择。时间好像很充裕,还有无尽的明天等着我们去折腾去拼搏。昨天和一个五十多岁的朋友聊天。他感叹,小时候总觉得日子很长。他年纪越大,日子似乎过得越快。一眨眼,他就接近退休了。人生就像一瞬间。珍惜今天就是珍惜生命。

第一份工作可能与成功有关,也可能无关。不管你现在在做什么,都不代表你以后会做什么。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