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酒是哪个朝代的?
第一,药酒是哪个朝代的?
药酒,在古代和其他酒类一起,统称为“醪”。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皇帝内经》最后有一篇《论汤与醪》。醪糟是一种由五种谷物制成的酒,其中醪糟为浊酒,醪糟为甜酒。将白酒、黄酒、米酒与各种具有治疗、滋补作用的中药或食品浸泡或熬制,去渣得药酒(或药食同粮、酒曲酿造)。由于酒具有“活血化淤、促进药物潜能、暖胃御寒”的作用,所以酒与药物结合可增强药效,既可治疗和预防疾病,又可用于病后辅助治疗。滋补药酒还可以起到药和酒的作用,起到补虚扶正、抗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早在古代,药酒就已成为中国特有的重要剂型,至今仍在国内外医疗保健中享有很高的声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药酒作为一种有效防治疾病的美味饮料,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一杯醇香的药酒,既没有古人所说的“良药苦口”的烦恼,也没有现代打针输液的痛苦,带给人一种美酒的享受,所以人们乐于接受。如人参酒、鹿茸酒、五加皮酒、虎骨酒、国贡酒、十全大补酒、龟龄集酒、首乌酒等名酒,深受群众欢迎。
药酒出现在哪个朝代之后?
在古代中国,有在新年喝屠苏酒的习俗。屠苏酒是一种药酒。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酒的配方,并特别注明“陈消片方为妙方。”陈是晋代医学家。华佗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医家’。汉晋相隔不远。陈说酒是汉末华佗发明的,应该是可信的。
屠苏酒的制作方法是“用术赤、桂心七分,防风一两,菝葜五分,川椒、桔梗、大黄五分七分,乌头二分,赤小豆十四颗,装在三角形的绿色胶囊里,除夜间外悬挂在井底,元旦取出放入酒中煎,煮数次。”从酒的制作方法可以看出,它完全符合陈两位同志提出的药酒的定义。
宋代窦扬《酒谱》记载“王莽腊月献椒酒于平地,渐屠苏何如?”又曰:“自西汉以来,腊月饮椒酒,见四人月令。”据与你关系密切的人考证,《四人月令》是东汉(约公元166年)桓帝在时崔实所作。花椒酒应该是比屠苏酒更早的药酒。
药酒出现在哪个朝代?至今众说纷纭。无论哪个朝代的药酒出现,药酒对人们的健康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古代的药酒和补酒
除了“酒”和“糯米”,商朝的酒里还有“糯米”。以黑小米为酿造原料,加入郁金香草(也是中药的一种)。这是最早有记载的药酒。蜡烛通常用于祭祀和占卜。还具有驱邪防腐的作用。《李周》也记载“王崩,恣意为赏。”也就是说,皇帝死了以后,用酒给尸体洗澡,可以让尸体长时间不腐烂。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部医方专书,后被称为《五十二病方》,被认为是公元前3世纪末、秦汉时期的手稿。其中有关酒的方剂不少于35种,其中至少有5种可以作为酒治疗蛇伤、坏疽、疥疮等疾病的方剂。其中有内服的药酒,也有外用的。
养生方子是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书之一,其中* * *有六种酿制药酒的方法,可惜这些方子大部分都断了,只有《老李中》比较完整,这个方子* * *包括十道工序。
但值得强调的是,在古代,药酒大多是药,是加入酿造原料中发酵而成的。而不是后世常用的浸渍法。主要原因可能是古代不容易保存酒,浸泡法容易导致酒酸败。在药物成分完全溶解之前,酒就变坏了。药物与酿造原料同时发酵,发酵时间长,药物成分能充分溶解。
中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的苏文?专文《论汤醅》曾指出“自古以来,圣人以汤醅为耳备”。这意味着古人酿造醪酒的原因是留作药用。《黄帝内经》中有“左手酒”治尸厥,“醪酒”治经络阻塞,病无情。“鸡矢酒”治腹胀。
三、汉代至唐代以前的药酒和补酒。
酒煎法和酒浸法的采用至少在汉代就开始了。在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下一段有论述“有药性者宜丸,宜散者宜汤,宜酒渍者宜酒”。用酒浸泡可以提高药材中某些药用成分的溶解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酒的药力和疗效。汉代名医张仲景写过一本书《金匮要略》,里面有很多浸渍煎服法的例子。如《鳖甲万剑方》以鳖甲等二十余味药为末,从炊炉中取一桶灰,一桶清酒,浸于灰中,待酒至一半,放于中,煮至烂如胶漆,绞汁,将药煎成丸。还有一例《红蓝花酒方》,也是用酒煎药后饮用。《金匮要略》还记载了一些饮酒禁忌,如“甲鱼肉不能与酒、果同食”、“喝白酒吃生韭菜使人生病”、“岳夏醉酒多汗,不能用冷水洗身扇扇,使人生病”“醉了不要吃饱凉了”。这些实用知识在保护人们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药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笔记》中总结了前人冷浸配制药酒的经验,提出了一套冷浸配制药酒的常规方法。“所有沾过的药酒,都要切细,装在生丝袋里,封在酒里。随寒暑日数,视其强度,可_ _ _ _ _ _ _ _ _,不必待酒尽。”我可以暴饮暴食,轻微捣碎,喝得更多,或者散装服用。本文着重研究了粉碎度、浸泡时间和空气温度对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的影响。还提出多次浸泡,充分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弥补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药物成分浸出不完全,药渣本身吸收酒造成的浪费。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药酒的冷浸法在当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
最早的热浸药酒的记载可能是北魏《齐姚敏书》中的“辣椒酒”。此法将干姜、花椒粉、石榴汁放入酒中,然后“温火取温”。这虽然不是药酒,但作为一种方法在民间流传,所以也可能用于药酒的配制。热浸法确实成为后来配制药酒的主要方法。
酒不仅用于内科,还用作麻醉剂。据说华佗用的“麻沸散”是用酒冲服的。华佗发现醉汉接受治疗时没有痛苦,这启发了他开发“麻沸散”。
第四,唐宋时期的药酒和补酒
唐宋时期,用药酒酿造滋补酒的风气盛行。这一时期的一些医学名著,如《备急千金方》、《台外秘方》、《太平盛辉方》、《生肌宗录》等,都收录了大量药酒、补酒的配方和配制方法。比如《备急用》第7卷有“酒”专节,第12卷有“风虚杂酒,煎”专节。《千女与翅膀》第16卷有“全酒”专节。《外台秘笈》第31卷有“古今酒菜谱”的专节。宋代太平盛辉坊的药酒专场多达六场。除了这些专节外,还有大量散见于其他章节的方剂。唐宋时期,由于饮酒风气浓厚,社会上酗酒者越来越多,似乎有必要醒酒戒酒。所以在这些医学著作中,醒酒戒酒的药方也应运而生。据统计,这四本书的方子有100余例。
唐宋时期的药酒配方中,药味较多的复方药酒比例明显增加,这是当时的显著特点。复方的增加表明药酒制剂整体水平的提高。
唐宋时期,药酒的制作方法有酿造法、冷浸法和热浸法。以前是两个为主。《生肌总录》中有很多药酒是用水加热的情况。
五、元、明、清三朝药酒和补酒
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医学有了新的发展。
药酒在整理前人经验、创造新配方、发展配制方法等方面有了新的成就,使药酒的配制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医学文献,前人的宝贵经验受到元明清时期医生的普遍重视。因此,元明清时期出版了许多著作,为整理前人的经验作出了重要贡献。《饮食》是中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 * *三卷。历三年(1330)。胡思慧是蒙古族营养学家。他在朝廷当大夫的时候,用名贵的菜肴,熬制的汤药和浆糊,草药,名医的食谱,以及每天必不可少的谷物、水果、蔬菜,组成一本书。书中关于饮酒禁忌的内容很有道理。具有重要的价值。书中有些进补酒,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是功效还是挺大的,不过在《本草纲目》中有详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