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书法作品欣赏
宋高宗、赵构与书法
赵构(1107-1187)宋高宗,本名德姬,是赵霁、宋徽宗、钦宗赵桓帝的第九子。15岁,名康王。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游牧民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惠帝、秦被俘,北宋灭亡。当时康王赵构被任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城外有一万兵。宋朝的老将军们拥戴他为皇帝。次年(1127)五月初一,21岁的康王正式被安置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当时叫南靖),史称高宗皇帝。他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在赵构登基的最初几年,他能够使用一些抗日将领。但他不是想从北方收复中原,而是一心讨好晋人,南迁后建临安(今浙江杭州)。他的施政是“使杭州为边州”,只知进贡金,在位三十六年,成了偏安局。
说起赵构,它与我的家乡德清颇有关系。赵构被封为康王,康王被封为康州,也就是现在的肇庆市德庆县。宋绍兴元年(1131),康王称帝。因为康州(今德清)是他的隐宅,所以“以德庆之”,称康州德清,一直沿用至今。
赵构政治上的懦弱早已是历史定论,但他在书法史上却有一席之地。在书史上,有父子书法家,在此之前有冼父子、欧阳父子、米氏父子。事实上,赵霁和赵构也是著名的父子。
宋高宗·赵构不愧为宋徽宗的亲生儿子,他才华横溢,足以赶上他的父亲。他的书法博采众家之长,全面独到,形似大家。他自言自语道:“余的笔法从魏晋到六朝,无一例外都有人临摹,很多人都是在用笔中准备的。意思很简单,还有选择。若贴之,益之深,益之严,使之传唱。”又云:“我喜欢用笔写字,虽然容易典型,但心里喜欢的是固有的。”50年来,没有重大利益的相互阻碍,没有笔墨的不离不弃。“宋高宗真的不是自己造的。他的勤奋是当今学生的榜样。绍兴三十二年(1162),55岁的宋高宗退位,做了太上皇。接下来的26年,他每天都在练习,从未间断。”每次他得到正确的军队或几行,或数字,他的手不正确。“最终自成一家,笔法洒脱,自然流畅,颇有韵味。马宗火在《树藻一书》中说:“帝先学黄字,天下忽学黄字,然后是米字,天下忽学米字,最后是孙字,孙子盛...他建了一个小艺术,从上到下倡导,大受欢迎。”赵构本人对此颇为自负:“前人能正书而后草书,两种方法都要盖...草长莺飞,鼓舞笔端,卓尔不群,英姿飒爽,最终不失真。”陆游因此称赞宋高宗“懂八法,重古雅,观名家字画;不遗余力,从容吞,显的很懒。"
著有《莫寒志》一卷,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曹征钱文子》、《光明塔碑》等。像顾凯的《女史铭》和褚遂良的《倪宽赞》等传记也提到了写这本书的人。
赵构笔下的曹罗淑沈复
《洛神赋》是曹植的成名作,历代书画借鉴产生了许多佳作。就书法而言,有王献之的楷书、赵构的草书、赵孟頫的行书、朱允明的草书,都是书法史上的名作。
赵构草书《洛神赋》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是一件高27.3厘米,长277.8厘米的绢本。最后写在德寿殿。确实是他晚年的作品。书写时将原文中的语气词“Xi”全部省略,这在书法作品中并不多见。这部作品笔法娴熟,笔法醇厚,一气呵成,遒劲飞扬,从容不迫,说明当时的作家精力充沛,性格开朗,是晚年之笔而非暮年之笔。作品属草,脉虽连贯,但字独立,笔清晰。赵构曾说,“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两法必不可少...草能使凤凰腾飞,刺激笔端,从豪放中脱颖而出,永不扭曲。”“学书法先学正书者,应备八法,互不附会。至于字,也是可以读对的,永远不改本质,会遮住官的余风。如果模型方法到了,自然会在第二种方法中实现,不会有什么惊喜。”反之就是流于形式,不知道的参考眼神。它强调楷书的基础作用,主张草书“使笔画不失真”,所以它的书没有不断简化的习惯,容易辨认。其实早在苏轼时期,他就经常强调楷书的重要性,主张草书要有法度。俗话说“真行要造,草要造,真行要造,草要造,能走不能立者无”(苏轼《后唐六书》),黄庭坚也说“草书欲成左右,是古人之美”(论书)如果专精草书,宋人也是崇尚法的。对法的崇拜甚至制约了宋代草书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赵构的卷是他自己的样子,但也有自己的渊源,其中智勇对他的影响更为明显,笔法和字势可见一斑。米菲的影子还是有的。《莫寒实录》中特别提到了智勇,称之为“千篇之集”。如今,赵构的《痕迹》一书还收录了林智勇的《真草》千言,可见其沉浸之深。在《莫寒实录》中,赵构毫不掩饰自己对米菲的喜爱,甚至还记录了米菲的一些生活细节,这在今天的粉丝中很受欢迎。海月名句中的米菲,丑陋而轻蔑。此外,我们将米芾的《香烛》与赵构的《洛神赋》进行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的相似之处。可以说,早期的米芾取法在赵构后期的作品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的。
赵构楷书《惠宗文集序》(部分)纸张纵27.4 cm,横137.0 cm,日本文化部门收藏。
赵构行书《赠岳飞一剪卷》写于绍兴十一年(1141)台北蓝千山集。
赵构即位初期,任用了一些抗日将领,特别是对岳飞的爱戴和尊敬。不用说,自己写给岳飞先生的一封信,就足以印出厚厚的一本书。不仅如此,赵构还为他写下了“效忠国家”四个字。以上《致岳飞书》是赵构致岳飞亲笔信的一部分,附“福岳飞”二字,是朝廷之宝,是皇帝御旨的第二印。字体介于行与块之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力。
上海博物馆藏赵构《余石南千字真草》(部分)。
本卷是余士南的二体千字文,圆润,略缺余士南的笔力。
高宗皇帝是一个初学黄色文字的人,这幅画是山谷的遗产。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构楷书《七言韵》27.1×48.7cm。
此墨为杜甫楷书宋高宗七言诗,又名“春末三月诗帖”。此诗出自中心,因其构图工整,字体匀称圆润,墨色均匀,令人赏心悦目。杜甫七律意境如画,高宗笔墨洗链,可谓相得益彰。诗后有元代赵孟頫写的这首诗的图,可惜已被剪掉。
高宗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退休。这一时期写的楷书,典雅和谐,端正均匀,有一种飘逸潇洒的趣味。这部作品不仅接近这种风格,而且还有高宗在任时的印章(御书之宝),所以推测应该是在离退休不远的时候写的。
赵构《真草嵇康养生之书》上海博物馆
2000年秋,上海博物馆购买了赵构的《真草嵇康养生书》。本卷内芯长达六米,正文共2472字。不仅真、精、新,而且这么长。在迄今为止的国内外公私藏家中确实独树一帜,可谓帝王之书乃至历代法书中的稀世珍品。在本卷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总结。根据朱的《德寿》一书后面的卷,我们可以看到,这本书是在退位,称皇帝的父亲。曾被宋元杨一清收藏。清初被梁清标收藏,后藏于清宫。清朝以后流入民间。
《嵇康养生论》这本书,从书名到结尾,始终以真迹草书的精髓和准确的结构一气呵成。宋立科·惠宗的《千字文薄金书卷》,虽然卷面是用伍肆专栏的文字来定义的,但却是最难得的通体风韵。在嵇康的《养生之书》中,仍有盛行于欧洲(杨循)和日本(石南)的楷书体,以及严格遵守草书规则、直接来源于“二王”法度的成熟书法体,而由此产生的真与草书体的高度和谐,也确实是通常意在写生的东西。
在不同的书法中书写相同内容的书法形式起源于隋唐时期。据《宣和书谱卷二》记载,当时石元亚“蝌蚪篆书千言,方为隶书所知”。于是,人们逐渐将这种原本是为了说明文字的现象,解读成了另一种能够将形式与内容巧妙结合,兼容各种书法风格,各展所长的书法表达方式。这种艺术形式不断发展的其他原因是当时社会文化现象的客观存在。比如同时期的《千字文》,一本关于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的通俗读物,自然成了这类书的最佳组合。据悉,隋代的智勇和被称为“初唐四家”的欧(、石南)、褚(隋梁)、薛(嵇),都以真迹和草书两种形式书写了《钱》,此后纷纷效仿,这可能是《钱》优秀书法作品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当然,自宋代以来,书法创作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不局限于书写内容,而且愈演愈烈。宋高宗的《真草养生之书》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这应该是和岳飞的一封信,字里行间都是真挚的感情,但后来很快就被扼杀了。人心难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