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太原的寺庙文化信息越多越好。谢谢大家!
太庙的建立是孝观念在中国封建礼制中的体现。它要求人对祖先“死如其生,死如其生”(中庸)。皇帝和皇室都很重视这种做法,便于上行下效,以此来统治老百姓。
太原帝王庙的建立时间不详。据资料分析,大致是在太原晋襄公朱九范面前修建的。据《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朱,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被封为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居于精英街一带的晋。按照习俗,在确定宫殿地址时,祠堂要建在大宅的东南面,以供祭奠。照此推算,太原的故宫比北京的故宫早建48年。只有这样才在洪武十四年(1381)将唐代的白马寺扩建为崇山寺,以纪念他的母亲高皇后。对于尊儒释道,又特别孝顺的朱来说,先建太庙,再扩建崇山寺,是符合古礼的,也是合理的。
太原故宫是一座宫殿式的古建筑群。虽有明清时期的修缮,但整体布局和砖木结构仍保留了明代的特色。它的前院豪华而宏伟,中(主)院宏伟,后院古朴而朴素,是古建筑的精华。前院宽五间,宽约22米,高约6米,黄琉璃瓦顶,黄釉须弥座。所有的拱门,额头和方都用黄色釉面砖雕刻和研磨,形成一个类似木材的结构。屋檐下密密麻麻地排列着40个单折斗拱,斗拱的壁上装饰着黄色的琉璃浮雕龙。前檐以黄釉莲花柱分为五间,颇具匠心。墙的四角装饰着黄色的玻璃龙,还有几条圆形的明代高浮雕黄色玻璃龙,左右滚动,上下飞舞。两侧各有两条飞龙,动作似珠,体态矫健,形象生动(现已废弃)。宫门三座,宽12米,高约八米。黄琉璃瓦歇山顶,仿木结构的额、坊、斗拱也用黄琉璃砖雕刻,与照壁相呼应。只有门内朝北的牌坊是牌坊形式,莲柱柱头莲瓣翻出,轮回草图案翻新,在统一中有了变化。宫门呈拱形,票口贴黄色玻璃片,刻有“万寿宫”字样。开室宽3.3米,次室宽2.8米,各室深5.5米。中间有门,每扇门都有巨大而沉重的红色喷漆门,可以随时打开和关闭。中级人民法院是主要法院,分为三个法庭。前五宫宽22米,中三宫宽14米,后七宫宽28米,均建在高1.2至1.5米的土墩上。宫殿的屋顶总是依山而悬,覆盖着黄色琉璃瓦,所有的竖脊、瓦口、滴水都饰有浮雕的龙形图案。主脊高耸,两角有大型龙形吻兽,张开嘴咬住主脊。前殿檐下有一幅何粉黛彩画,后殿有一幅苏式人物粉黛彩画,是清代重修时所绘。东西两厅,前院五厅,后院九厅,均挂黄琉璃瓦。这43座宫殿排列成七组,三条中轴线,东西两组。布局规范严谨,气势十分恢弘。楼与楼之间,地面宽阔,便于大型节庆活动。后院在后宫北面,另建一个院落,以门相连。全部采用青灰色瓦顶的硬山建筑格局,每个四合院都是执事居住区。
三宫是祭祀和庆典的场所,但没有史书记载说明。仅按照明朝的礼制,后宫应该是寝宫。中间供奉朱高祖恒黄帝夷祖;在东方,曾祖父黄帝是被崇拜的;在西方,祖春黄帝人祖受到崇拜。公瑾国王朱昱洪武三十一年(1398)卒于太原。同年,其父朱元璋崩于南京,朱之子纪受封晋皇后,祖父和父亲都在庙中祭祀。那时候没有神龛,只用衣服代替。后来有了神龛,用木头雕刻,饰以金色图案,刻以绿色大字,放在用红漆和黄金雕刻的神龛上。
太庙祭祀仪式建立于洪武元年。每年,孟春、夏梦、秋梦和蒙东的“四僧”都会向皇室祖先献祭。后来,它被改为春天的清明,夏天的龙舟节,秋天的中原,冬天的至日作为祭祖的日子。除了三畜,小米和小米,还提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此外,北京所有的大事,如邓吉、巡幸、赏石、墓葬、册封、冠婚,以及金的喜庆大事,也要在这里告诉我们的祖先。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礼制,帝王庙仍然是供奉圣人英雄列为大祭的地方。除了四岁的孟和四岁的,还有很多复杂的庆祝活动。后来山西巡抚、督抚、州县的文武百官都来此祝贺,所以又叫“万寿宫”。《山西通志府简》记载“万寿宫是新南门街东归省管之地,是庆祝长寿、元旦、冬季至日之地。”顺治初,有三大节,所有住在外地的文武官员也像在北京的官员一样,在朝廷上摆香案,行礼。对祝贺朝方的航班数量有详细规定。清末各省恭恭敬敬建万寿宫,部分州县也有。这一时期太原万寿宫的布局大致是这样的:前宫供奉近亲和祖先,中宫供奉同室的祖先,后宫为历代祖先的殿堂。没有木雕神龛,皇帝坐位雕龙,后座雕凤,有黄缎靠背,龛位放钮。后宫还有一个大神龛,上书“万岁万岁”。宫内有祭祀桌和香案,祭祀时放置竹、米、豆、酒等容器,食物、干鲜果品、各种糕点等。还有供朝臣和武将使用的祭祀器皿和祭品。礼仪繁而兴。寺庙后面有一条路叫马尚街,是官员参加仪式时要求下马、下轿或上轿的地方,故名,至今仍存。
在漫长的历史中,风云变幻,世态炎凉,帝王庙几经劫难。清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故宫变成了赵一庙,纪念中华民国成立时牺牲的烈士。后改为关悦庙,供奉三国蜀中大将关羽。
天坛——泽天殿,又名泽天殿,位于文水县城以北5公里,南徐村以北。西临吕梁山,东临温榆河。307国道穿山而过,东数十里泽天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从山西省会太原乘车南行60公里即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