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一)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山水画历史悠久。魏晋南北朝之间正式出现独立的山水画。我们可以学习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绘画》中的一句话:“凡绘画,人最难,山水次之,犬马次之,……”可见此时的山水画已经和人物画相提并论,已经初步独立于人物画的衬托之外。据有关文献记载,顾恺之当时曾画过《薛稷看五老峰》、《庐山看五老峰》等山水画。此外,据史书记载,夏侯湛当时的山水画,如吴、戴奎的吴巨图、戴博的名山九州图等都有问世,可惜都已失传,无法得知当时山水画的大致情况。但从顾恺之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和《女史珍图》(均为后世摹本)中的山水部分,可以领略当时山水画的大致面貌。画岩石只划不擦,水多用线画,树干和树叶也划,多为带叶银杏树。这说明仍然部分用山水作为人物的背景,以至于出现“人比山多,水不能淹”等不协调的场景。有些画甚至以夸张的方式处理树木和石头,以追求装饰趣味。但此时的山水画理论基本成熟,“要么强调哲理表达,要么重视抒情表达”(2),对空间的表现进行了探讨,为中国的山水画奠定了理论基础。画论的出现,证明了山水画艺术即将走上正确发展的轨道。就这样,直到隋唐时期,中国的山水画才完全成熟,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画种。与此同时,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山水画的大师,如詹子谦、李思训、王维和张赟。这些大师们逐渐将山水画推向了巅峰。詹子谦的《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时期青绿山水画的面貌。虽然没有完全摆脱装饰的味道,但是写实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表达作者的感情,把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的抒情性提高到了几乎相同的水平。只是此时的技法还比较陈旧幼稚,没有具体鲜明的个人风格。但不可否认的是,山水画从这里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中国传统绘画系以自然景物为主要描写对象。虽然只有山水画和宅院画两个分支,但是名山大川、美景、田野村落、城市园林、楼观舟桥、历史遗迹都可以纳入山水画。中国的山水画不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而且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它是中国绘画历史进程中得到突出发展的一个绘画分支,在元代以后的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山水画按题材分类虽有一些差异,但传统习惯按画风分类大多不同:勾勒色彩、金碧辉煌、装饰性强的,称为绿色山水或金色山水;纯以水墨作画者,谓之水墨山水或水墨山水;以水墨为主的淡淡的淡淡赭色和淡淡的蓝色,适合表现赵辉的夕阳,称为淡绛山水或浅色山水;用水墨做淡色底子,涂上绿松石等遮盖色的,称为小绿松石山水;很少有水墨画是纯色画,称为无骨山水。

受中国古代儒道思想的影响,中国艺术赖以存在的审美基础深深地烙上了儒道思想的烙印。中国古代哲学对自然的理解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国山水画诞生的东晋,正是道家玄学四通八达的时候。道家重“心”轻“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乃至整个中国艺术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这不仅体现在绘画上,就连写诗,也把天人合一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所以,在中国的山水画中,没有必要去关注画面描绘的是哪里。试图在绘画中找到作者的视角和作者的立足点,是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误解。因为这不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山水画家心中所注重的是包容世间万物,让自己来去自如。所以一个人的修养直接决定了他的艺术成就。所以“因再现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艺术而追求再现”成为中国画的一大特色。

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的创作方法和心态,被视为绘画的最高境界。“赵自然,工作自然。或者远处一张地图,写下百里风光,东西南北,宛儿就是现在。生于春夏秋冬。”很久以前的国画理论就有这样深刻的论述,说明国画的开端是一门比较高级的艺术,渗透在笔墨之中的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反映和理解生活的一个载体,他们对笔墨的兴趣不受外在自然的束缚。我们要寻找的是“蝉林更静,Tonamiyama更幽”和“百山无鸟千径无足迹”的独特意境。也有中国画家写生,但不是创作,只是收集一些素材。

(一)表达方式

1.造型手段中国画的造型手段是“线”。

2.造型特点:主张不局限于形,甚至“美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的另一个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