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有什么特点?

景观特征

1擅长水。

早期的拙政园,树木繁茂,水色迷乱,自然风光。园内建筑十分稀疏,只有“一堂一楼六亭”,建筑数量很少,远低于当今园林中的建筑密度。

竹篱、茅草亭、茅草屋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古朴典雅,别有一番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间现有景观约占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

池中有两个岛屿,山顶的池畔只点缀着几个亭台楼阁和小楼,使景区显得疏朗、雅致、自然。虽然这种布局在明代尚未成型,但却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2、庭院错落有致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身,清末发生巨大变化。首先表现在亭台楼阁、游廊画船等园林建筑明显增多。中部建筑密度达到16.3%。

其次,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化曲折。例如,从文徵明拙政园的地图上可以看出,这里只有一个临水的小亭子。

八旗时期的冯至会馆,已经是一群水上人家了。小飞鸿、德真亭、知青怡园、小沧浪、听松风等轩亭廊桥,四面环水,别具一格。

水亭以东还有一组园林,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屋、听雨轩、嘉士亭三组院落组成。主体建筑是玲珑阁。景观与住宅之间,这两组院落穿插其间,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花园的过渡。

同时对于景观来说,因为这些大小不一的庭院空间的对比,使得主体空间更加宽敞、宽敞。

花园中这种花园式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除了使用的原因外,很可能与园林面积的缩小有关。光绪年间的拙政园,只剩下1.2公顷。

它和苏州的其他园林一样,占地面积很小,所以造园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很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风光的自然景观。

这种园中园,多空间庭院组合与空间分割与渗透”,对比与对照;空间的隐与显的结合,现实与现实之间空间的曲折,隐藏与暴露;

把空间放在首位、先扬后抑等手法的目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获得以小见大的效果,从而获得丰富的景观。这种处理在苏州园林中具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的相同特征。?

3、花木取胜

拙政园以“优树”著称。几百年来一脉相承。王拙政园早期的三十一景,有三分之二取材于植物题材,如桃花片“植桃于岸,花开似霞”;竹溪,“夹溪有千美竹”“风景甚幽”;尧浦藏书数百册,繁花似锦。“归田园家亦不平,垂柳刷地,”密树,石苔。"

每到春天,山茶花似火,玉兰花似雪。杏花盛开,“盖落云壑。”夏天的负担。秋天的芙蓉树重叠在一起,像锦缎窗帘。冬天,老梅艳前后弯曲,她以霜为荣。有泛洪轩、芷梅亭、竹香廊、竹帖、紫藤坞、沾化张健等景观。

截至2014,拙政园依然保持着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以荷花、山茶花、杜鹃花为三大著名特色花卉。华中地区只有23个景观,其中80%以植物为主。

扩展数据: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建于明朝郑德初年(65438+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区东北角(东北街178号)。截至2014,仍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5.2公顷)。

整个公园以水为中心,山水环绕,亭台楼阁,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宽敞,中花园是整个花园的精华,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

花园南是一个住宅区,反映了典型江南地区传统住宅的格局。元南还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园林博物馆。?

1961年3月,拙政园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全国特色观光点。

199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拙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