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德白话《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三个方面
生而为人,学习工作不可或缺。向自然学习,了解世界,探索自然,就是“悟”。然后根据道来工作,也就是道和修德。所以《道德经》只说了两件事,什么是道,怎么修。
在这一章中,老子总结了“修德”的三个方面:一是身体修养,如养生,传统上称为“养生”;二是修心,如“修心”,传统上称之为“性”的修炼,“性”与“命”的修炼是“人生双修”,两者都是生法,重在修身养性,重在道德修养;第三在于行为的实践,侧重于自然社会中的实践活动,这是体育锻炼后的入世规律。儒释道以及当代教育都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的:出世修身,入世修行。如:年轻在家,在学校读书,年老立志步入社会。
身体修养就是老子说的:“知男守女是世界流。为世流,常德不离,归婴。”这句话集中在“男”、“女”、“流”三个字上“雄”是阳,在于发散;“女”是阴,在于收敛。时收时发,来来去去,就像一条无尽的“溪流”,流走了,又通过大气降水和地下泉水流回来。这就是“流”,来了又去,无穷无尽。
所以,修身就是施与取,收与送。只有阴阳平衡,才能生生不息。吃进去的要排出去,吸入的要呼出去。进不去就会有问题,便秘排不出粪便,发烧排不出汗,胀气排不出气。出院了就要补。饿了就吃,渴了就喝水,累了就休息。在身体内部,心血管系统也在放松,神经也在放松,肺部也在呼吸...所以,人太紧张时,肌肉紧绷,制约了筋膜肌肉的活动,就像紧张的呼吸短促,外界的能量进不来,所以受阻;人太放松了。他们的肌肉一散,力量感就没了,精力得不到释放,也就懒了。所以太松了,就要收紧,就要克制,就像大腹便便,松松垮垮,饮食不足;太紧张就要放松,就像四肢长了个肉疙瘩,肌肉很难放松。
所以身体的修炼,就是要有进有出,有松有紧,有开有合,收发自如。只有这样,身体才能像婴儿一样,身体柔软,皮肤细嫩,有无穷的力量和活力...这就是养生的“德”。(详见《回归婴幼儿生活实践与白话道德经典》第十章(中))
心中的修正就是老子说的“知其白,守其黑,为世风,为世风,常德不特,归无穷。”“白”为阳,意为澄明,“黑”为阴浊。“与众不同”是指清晰,“不可分辨”是指浑浊。世界是浑然一体的,清明让人认识“精卫”,了解根源和细节;浑浊让人知道“精卫河汇流”,导向明确,整体清晰。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整个世界,了解世界的变化,就像微观物理学最终会回归宏观宇宙学,就像微观细胞学最终会回归生物学。
所以,越是清晰的事物,人们越是能看到“白”,越是要保留“黑”的整体,越是要理解整体的运作,把细节放到整体中去。这就是“非黑即白”的“世界风格”,就像我们常说的“不易混淆”。真的是“迷茫”吗?不会,“迷茫”就是用更广阔更长远的眼光看待一切,从而淡化一时的得失。这样,以整体为整体,以“世界风格”为“世界风格”,无论是曲折还是失败,都只是世界流转的一角,所以是“回归无限”。“无限”,无四,往返,故无极。
当我们把“心”与“身”结合起来时,从“人生修养”的角度来看:
“心”是阳,代表思想的发散,发散是可以分辨的,所以可以理清黑白,但是发散大了就变成妄想了。就像我们的思想,我们努力了一段时间,却不小心想到了烦恼,做了白日梦,于是我们说了“天马行空”,“精神上”,于是我们说了“过去”,想多了,头脑就收敛少了,阴阳平衡就被破坏了。
“体”是阴,代表身体的收敛。我们需要吸收外界的能量来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转,比如喝水,呼吸,吃饭。但是,喝酒的时候,我们想喝点酒,抽烟的时候,我们想点香水烟,吃饭的时候,我们想尝遍天下美食,我们想收钱、收物、收人心。这样,如果你鲁莽行事,行为规则就会少,身体的阴阳平衡就会被破坏。
心里想多了,专心工作的时间就少了,也就释然了。想想自己的理想是否过于远大?看你对自己的想法是否胜任。看看你的身体能不能坚持住。让内心的思想回归自然本分,回归客观现实,让心成为“本心”。当发散的思想与全身的客观实际紧密结合,“身”与“心”融为一体,阴阳平衡。
同样,如果身体不容易得到满足,就会被眼、耳、鼻、舌所困,身体“固腹”的本分也就忘了。人会不干净,身体会成为外物情欲的奴隶。五株七伤来了,任性多了,需要克制自己的言行。想想自己的初心,看看自己的身体,看看自己的行为,再看看周围的环境。赚钱养家的“初心”是否已经变成了单纯的“拼命钱”而忽略了自己的家?曾经立志报国的“初心”是否变成了“得过且过”,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所以,找到自己的本心和初心,用心去克制自己的肉体欲望。这样,你的身心就会合而为一,阴阳平衡。
当发散的“心”受到自身环境的约束时,它就会坚实、客观,就会形成“意”,心的实用主义就是“意”。当身体鲁莽,得到“心”的指引,行动就有了目标,就形成了“野心”,行动的方向就是“野心”。然后,心用在一个地方,力用在一个地方。心的阳和身体的阴之间的平衡成为一种“意志”。
而这种意志是进入社会,尽自己本分的关键,也就是老子讲的行为实践。他说:“知其荣,守其辱,是为亚玛该。对天盖来说,常德足矣,归朴。”“谷”和上面说的“溪”是一样的。当一个人克服了身体外物的欲望,克服了心灵感性的白日梦,自然就克服了荣辱得失。荣辱呢?得失呢?我心不改,我志在必得,荣辱得失只是我矢志不渝的插曲,何必在意。阴阳往复,自有循环。光荣就是光荣,屈辱就是屈辱。我心所欲,我意所在,我志所指,不忘你的主动胸怀,矢志前行,荣辱不惊,永远自满。正所谓“治病不要钱”,目的是治病,钱要放在一边。
当身体、心灵、行为都能自由收发,阴阳平衡,德性就会完善,所以老子总结为“常德足矣,返朴归真。”“朴”的未雕琢的木头,自然是原貌。如果“飘”散了,就是“阴阳”,就是上面说的修身、养性、修行的方法,就是“气”。我们说一个人的“分寸”,无非是心性的平衡,可以通过一阴一阳化解;我们说一个人大器晚成,无非是他懂得阴阳之道。所以,修德的方法都在“阴阳”之中,所以“圣人用之,则为官,故制不削”,“不削”也不分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