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楹联选萃:修身养性(下)

这个讲座继续说“修身”。本讲座以修身养性的方式方法为主,已整理10对。

先看桂福先生(1736-1805):

他智慧的深度是厚实的,忠诚的礼物并不复杂。

书的第一部分“智深则厚”,就是说要虚心、豁达,这样才能学得深。

第二副对联“忠信不复杂”是指“忠信”的内在精神需要以礼仪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注重细节,不怕麻烦。子曰:出门必见大客,使民如大祭。我就是这个意思。

记得有学者曾经提出过一对词,叫做“形式文化”和“品质文化”,其中“形式文化”指的是各种礼仪的外在形式,“品质文化”指的是各种礼仪的内在精神。虽然“素质文化”是决定性因素,但它需要“形式文化”来表达、巩固和加强,这大概就是礼仪的价值。

比如端午节,大家吃粽子,赛龙舟,既享受美食又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团结拼搏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正是通过这种“形式文化”来继续继承和发扬屈原不朽的精忠报国精神。没有吃粽子和赛龙舟,估计中国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屈原是谁,更不用说继承了他的精神。

再比如寒食节。按照传统习俗,这一天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但这个习俗在中国似乎已经被大部分人遗忘了(据说南方一些山区的人还在继续坚持,真是“因礼失而求野”)。个人感觉还是坚持不生火吃冷食的形式比较好——从明年开始,从家里做起吧。有了这种“正规文化”,介之推先生功成身退、不求富贵的高尚气节就会得到更好的传承。

还有,我记得小时候,每次过端午节、中秋节、腊八等传统节日,家里的饭菜往往比平时好吃。我妈总是让我给祖先的牌位磕头,一般是磕头或者鞠躬三次。那时候的日子很苦,普通的饭菜几乎没有油水。假期结束了,生活略有改善,孩子们看着吃的就流口水,不耐烦。但是妈妈总是让每个人等到仪式结束后再吃。

我自己结婚后,也没有坚持这个习惯。现在写到这里,我还是觉得自己能坚持下去。《中庸》说:孝顺的人,善于承人之志,善讲人之事。通过这种形式,经常怀念老祖宗的言行,检查自己的过错,也算是继续尽孝吧。

有句流行的话叫“细节决定成败”,很多职场礼仪都是如此。如果我问你-你知道如何发送电子邮件吗?你可能会嗤之以鼻,觉得这个问题“弱智”。然而,如果你仔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你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

你收到过这样的邮件吗?发件人的名字是“幸运的是,被即将到来的夜晚埋葬了”,邮件的标题是:“你好!”你以为一定是漏网的垃圾邮件,但你还是打开了,发现其实是供应商的方案和报价。你找了很久,但是没有计划也没有报价。回信问问。他说:啊!忘记添加附件了。我会再发一次。

你觉得这个供应商怎么样?如果是我,我不会合作。太不靠谱了。

如果你是经理,建议你做个测试。找5个和客户打交道最多的员工,然后从每个员工中随机抽取10封邮件,看标题、问候语、分段、用词、签名、字体、颜色。我估计你会一身冷汗——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把客户赶走的!

从65438到0999,我加入微软做工程师。当时微软雇佣了十几个语言专家来校对每一封邮件。他们对邮件的标题怎么起,怎么打招呼,第一句话怎么开头,什么时候用阿拉伯数字1,2,3,什么时候用一,二,三,怎么署名都很挑剔。单词和语法不仅要错,而且要忠实、优雅。被语言专家折磨了足够长时间终于毕业的工程师可以直接给客户发邮件了。

有一次,我问语言专家小组组长米歇尔,有必要这么严格吗?她说,想象一下,有很多你这辈子都不会面对面遇到的人。你能打动他的唯一方法是通过电子邮件。

她的话启发了我。我想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见字如面”。互联网时代:见邮件如见脸。

那么,一封好的邮件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与人见面的基本礼仪不是要漂亮,而是要干净。一封好的邮件也是如此。简单干净是基础。然后是你的风格。这里,以“邮件的标题”为例来说明:

邮件接收者首先看到的是两件事:你的显示名和邮件标题。

因此,邮件礼仪的第一步是使用你的真实姓名。如“刘润”或“润米咨询-刘润”。个性化的,诗意的,尤其是二次元的名字,比如“幸运地被即将到来的夜晚埋葬了”和“一头特立独行的猪”可以用在你的QQ签名里,而不是用在商务邮件里。

然后标题。用不到20个字概括这封邮件的核心内容。“你好”、“来自xx公司”、“报价”都不是好标题。《请审阅:X公司对Y项目的建议书及报价》是一个很好的标题。

——摘自APP《刘润:5分钟商学院》

看完有什么感受?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忠诚的礼物并不复杂》。你能以如此严谨认真的态度发邮件,是你对所从事工作的忠诚;如果你在发邮件的时候能注意到这么多细节,你会让收件人尊重,更容易获得对方的信任。这大概就是“忠义之礼不复杂”吧。

然后看翟云升先生(1776-1860):

裘德好的时候最幸福,讲道理的时候学问丰富。

第一副对联上写着“聚德一最幸福”,其中“聚德一”出自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善行》。这句话的意思是——积德为养生之道,而最好的“德”就是善良。俗话说“积德行善”!记得才真旺姆先生的办公室里有一副对联,也是讲“善”的——黄金不是宝典,一切都是空的,都是善的。

第二部分,《李顺富于学问学,dūn》,其中“李顺富”出自宋代大学者程颐所著《四谚n(视、听、说、动)中的“动谚”。原文如下:

哲人知其几,思其诚;

有志之士必有所为,有所不为。

讲道理就有钱,欲望就有危险;

思虑再三,战战兢兢,自持;

修行与自然,圣贤与圣贤共归。

“讲道理就有钱,想危险就危险”,意思是按照天道行事,路就越走越宽;如果你只想满足自己的私欲,那就会越来越危险。

?“学而优则仕”就是学习也是一样,要按天行事。只有这样,知识才能避免混乱和矛盾,才能得到整合和积累。

我们来看看何维普先生(1842-1922):

修德并不以认识自己的脚为耻,但如果他提出问题,而且只是如果他没有欲望,他就是富有的。

这幅对联说的很清楚了,我就不赘述了。

然后看翁同龢先生(1830-1904):

守口如瓶,爱惜身体,且从中国看古代,研究冬天。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管住你的嘴,像三脚架一样爱你的身体”说的是——不要随便说话,要尊重你自己。有人认为自己内向是缺点,但实际上人们往往更愿意和不八卦的人合作。老话说得好,人首先要尊重自己,其次才是别人要重视自己。“内向”和“自尊”多少有些关联。

《望古学冬学中国》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说——你要学得笨,你要耐得住寂寞;没有严冬的磨砺,就没有春节的青春。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

再来看看唐赵晋先生(1772-1856):

敏而慎,修其性,以仁义生而读诗。

这两句话,“敏而慎之,修其性,仁而生,义而读诗”,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身之道,可以作为座右铭。

然后看宋湘先生(1748-1862):

敏感一点,谨慎一点,有办法。读诗,读尚游古人。

这一条和上一条差不多,说的是“敏,慎而言之,尚游吟诗读古人”。我说的很清楚了,就不多说了。

我们来看看吴大成先生(1835-1902):

如果你有福气,你就能勤奋、坚持,如果你很优秀,你就会乐于学习。

书的第一部分“若有福报,可以勤持”,而“若有福报,可以勤持”,就是要对福报持谦虚的态度。祝福来了,可以接受;运气不好就要淡然处之。不要总觉得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自己应得的。“勤能补拙”大致就是说——想要延续生命,就得勤能补拙。有父不如有母。如果你有钱,你也会坐山观虎斗。

第二副对联“向善读书是最幸福的就好”,说的很清楚了,就不多说了。

然后看高东先生(1740-1818):

勤能补拙,静能守诚,动能审几j:。

书的第一部分“勤奋可以弥补金钱的不足”和“勤奋可以弥补金钱的不足”是说智力一般的人只要勤奋就可以过上好日子。曾国藩先生曾感慨地说:古今中外,世间一切庸人,皆败于“懒”字。“节俭就是生活简单朴素,需求就会少,就不会总想着贪小便宜,自然就会少犯错。

第二部分“静下心来老实点,动几下判断”“静下心来老实点”就是静下心来多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真心的。“动几下判断”就是一个新的想法一旦涌上心头,就要认真考虑它是善是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因为小就去做,不要因为小就不去做”。

在这里,“吉吉”就是“征兆”的意思。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J: (661-721)有一个神秘的词。这里的“极极”和“玄”可以互相解释,都是“微妙”的意思。

佛说:菩萨怕因,凡夫怕果。意思是——菩萨很重视动机,动机不好就立马结束;普通人往往会忽略动机的善恶,等到灾难降临才后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我们再来看看梅调定先生(1839-1906):

礼是用来控制享乐和道德的,节俭是用来建功立业的。

很清楚“节俭足矣,勤俭有效”,这里就随便说说吧。

“礼控乐德”讲的是“礼”和“乐”的作用。

追根溯源,西周的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是中国最早的礼乐制度的总设计师。关于“礼”与“乐”的含义,初唐大学者孔(674-648)在《礼记·注疏》中说:“乐主若和同,则距离近;业主若恭敬,必高贵有序。”意思是用“乐”来协调情绪,用“礼”来区分尊卑。实行礼乐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回过头来看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礼是行为准则”,意思是“礼”是人的行为准则,不同等级、不同角色的人都要按照自己的行为准则行事。“乐善好施”的意思是——相对于“礼”的“差”的功能,“乐”的功能是“和”,即不同等级、不同角色的人可以和谐相处。

从现实生活来看,我们发现教师、公务员、窗口工作人员等。都有成文的行为规范,很多企业还会为各类员工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现代版的“以礼控行”。《音乐与美德》怎么样?我们来看看目前流行的“团队建设”活动,其目的是拉近团队成员之间的距离。

最后看俞越老师(1821-1906):

房中有仁风,善防不失其气,此说甚好。

这副写得很雅致,上下对联都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孔子曾说:不学诗,无话可说。当时的《诗经》就像一部成语词典,贵族之间的交往也不过如此,而且是贵族式的。距离产生美,成语典故的运用会在语言上产生距离感,使表达有更大的景深和内涵,从而更加优美。

书的第一部分“房中之仁,使我有我的位置”,意思是我居住的地方真的是一个理想的家。

不知道“房中有仁”的由来,但《论语》二十条中第四条就是立人。这篇文章第一句就说——孔子说:“立人美。如果你选择不仁者,你怎么知道(通过“智慧”)?”意思是——靠近朱者赤和墨西哥,和善良的人们生活在一起真好。如果你不选择和善良的人生活在一起,你怎么能说自己是明智的呢?"

“我有我的位置”出自《诗经·冯伟说》。

第二部《美名善辩不输其志》,出自孟子滕文公,原文如下:

以前的朋友,使和成了,但他一整天都没有得到一只鸟。米Xi反叛说:‘天下贱工也。’或者起诉王良。梁道:“请复。”如果你很强壮,你可以一下子得到十只鸟。米·Xi反叛说:“世上有一份好工作。”坚子曰:‘我与妇人同掌。’王良说。好,说:‘我为之而驱,一日不得;遇到就一下子十个。诗中说:“不失气,舍矢如破。“我不占小人的便宜。请辞职。御者耻于与射手相比;比起猛兽,虽是小山,也是福。如果你徒劳地遵循道,为什么不呢?此外,儿子已经走得太远了:那些浪费自己的人不能够成为正直的人。"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王良的人,他是驾马车的大师。但是,他开车有自己的规矩。就像诗经一样,他不会让马车坏了规矩,随意奔跑。车主想随意指挥他开车,他是不会做的。

“不可失其志”出自《诗经·潇雅·车公篇》,其中“失”应为“失”,意为“放纵”、“失控”。

总的来说,作者想用开马车的例子来讲这样一个道理——做人一定要有规矩,不能光坐着为所欲为。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