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游走于“医学”与“艺术”之间
谈及近年来妇产科“转危为机”的现状,妇产科成为医学界“五无”成员之一,这让陈很感慨。他说,自己刚进麦凯时,“国内外女性”都是有头有脸的学者,妇产科医生社会地位很高,所以都很珍惜实习机会,告诉自己无论多辛苦都要坚持下去。另一方面,目前妇产科因为报酬低,工作时间长,经常要飞去戴岳接生,却经常被指责,这让很多住院医生两年内“跑路”,有些年轻医生更是坚决不接生,怕打官司。说起这种现象,陈直言,“不敢接生就别来妇产科!他强调,既然进了妇产科,就要做好面对医疗纠纷的准备。除非他一辈子读书或教书,否则他必须接生。”各行各业都有风险。没有勇气就去当产科医生吧!」
陈指出,妇产科既有医学知识,又有外科技能,是一门内外兼修的学科。另外还有很多专业课做研究,有助于充分领略医学的相关技能和知识。可以说是医生的宝库。目前妇产科人手紧缺,正是新手医生大展拳脚的好时机。只要做出了口碑,开创了个人品牌,一旦在行业内确立了地位,以后就可以进可攻退可守,就算自己创业也不怕没有病人。医学生不应该因为环境因素而在妇产科上裹足不前,而应该“化危为机”。毕竟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个时候抓住机会充实自己,总有一天可以积累很多钱。
▲画名:石光慈爱绘画工具:丙烯颜料绘画尺寸:80F画布创作年份:2016
创意惊人。三年来,成千上万幅画进入了陈的办公室。除了成堆的医学期刊和研究报告,最引人注目的是挂在墙上的画。谈到接触绘画的机会,他笑着说,“这要从我爷爷那一代说起。”。陈的祖父陈开泉师从中国一代绘画大师刘海粟。上海美术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学当美术老师,也是美术大师李可染的同学。其父陈祖儒,在书法领域成就斐然。或许是家族历史的缘故,陈从小就显示出了自己的艺术天赋,医学院期间画的器官解剖图更是惟妙惟肖。但他进入繁忙的妇产科后就不画画了,直到2013年陷入人生低谷才重拾画笔。这幅画是三年的。三年来,他积累了上千幅作品,出版了八本绘本。他旺盛的创造力令人惊叹。
题材多样的画作,包括修女和裸女,第一眼就让人印象深刻。他的画充满活力,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情。绘画的主题包罗万象,从虔诚祈祷的修女到充满欲望的裸女。在成千上万幅画中,最特别的是一幅名为《斗牛之血》的画。第一眼看到《斗牛之血》,我就感觉到铺天盖地的红来了。红日、红牛、红牛布汇成一股血腥之气,仿佛要冲破画纸,随时喷薄而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深似海洋的观众。他说这幅画的原型原本是一个蓝色的杯子。后来画到一半,他发现杯子的形状看起来像弧形的观众。他灵机一动,加上了斗牛、斗牛士和太阳。他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完成了现在看到的斗牛场景。人们不禁感叹他丰富的联想力。
用艺术治愈自己,用创作回馈他人。在三年的绘画生涯中,陈将自己经历的人生转折以一种具体而微妙的方式呈现在他的绘画中。随着心境的变化,他的绘画技巧也在不断提高。他坦言,自己每完成一幅画,都会分享给家人和身边的朋友。亲朋好友的鼓励让他一次次积累创作的信心,帮助他慢慢走出人生低谷,更有动力迎接未来的挑战。他认为这是艺术医疗的完美体现。他说“艺术即医疗,医疗即艺术”艺术能使人获得平静的力量,释放负面情绪,有很强的治愈作用。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创作获得满足,还可以通过欣赏他人的创作获得快乐。“当你看一幅画时,你也在与创作者互动。当创作者的心情和你不谋而合的时候,你就会和这幅画产生* * *音,得到疗愈。他说正因为如此,他用艺术对待自己,通过分享自己的创作给别人带来快乐。
然而,很多人在进行艺术医疗时,往往会面临“不知从何下手”的窘境。有的人在一张白纸前思考,就是不知道该画什么。陈对说,“不要想太多关于绘画的事!他说画画的目的是让自己开心,所以想画什么都没有限制。他画画从来不打草稿,大多是“笔随心走”,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我们的真实感受!」
除了通过绘画自愈,陈还打算从学校进一步发展艺术医疗的力量。他说,观察医院里来来往往的病人,可以发现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无论是挂号、看病还是取药。如果医院能提供一个艺术欣赏的平台,让人们在等待的时候欣赏画作,既能平复紧张焦虑的心情,又能提高治疗效果。他计划未来在麦凯医学院开设艺术医疗课程,并与其他学校艺术学院的老师合作,在医院举办展览,为喜欢绘画的医生提供创作平台,让更多人学好艺术医疗。
陈把自己的内心投射到绘画中。他的画没有艺术的痕迹,只有对生活最真实的感受和热情。以“心”作画,他游走于艺术与医疗之间,真正体现了医学与艺术相游的精神。
▲画名:斗牛之血绘画工具:丙烯颜料绘画尺寸:25.5×35 cm B4纸张创作年份:2016。
陈
学历:高雄医学院医学系医学学士
经历:台湾省围产医学会主任委员,台北马偕纪念医院优生保健部主任,台北马偕纪念医院妇科主任,台北马偕纪念医院医学研究部主任。
现任职务:台北马偕纪念医院总医院副院长,台北马偕纪念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