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为什么叫《易》?

“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经》之所以以“易”命名,是因为《易经》是阴阳之学,“易”字本身就是阴阳的综合。“易”字有八笔,与八卦相对应。它由两个词组成:日和月。“日”字是阳和日,“月”字是阴和夜,上有阳下有阴,高度概括了《易经》的基本原理。

从内容上看,《易经》涉及宇宙的方方面面,“太阳”和“月亮”这两颗星是宇宙的象征,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有多伟大。《易经》有云:“易有太极,两仪生。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句话说明中国古代宇宙观认为,最初的世界是一个混沌点,也就是太极。后来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下,逐渐诞生了四种基本现象,即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分别对应东、南、西、北、春夏、秋冬四个方位,以及青龙、白虎、朱雀。这四个象发展变化为八个基本卦,即干、坤、坎、里、真、艮、洵、会。

通过观察和分析阴阳盛衰的信息,人们可以找出宇宙万物运动的一般规律。周文王将八卦重叠演绎出六十四卦,并赋予其特定的卦爻辞,更加详细地解释了宇宙的发展变化规律。

《文圣》中的孔子继承和发展了《易经》理论,将《易经》上升到哲学层面,被历代统治阶级奉为治国法宝,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书。

中华民族之所以没有像世界上许多古文明那样被灾难毁灭,而是五千年来一脉相承,不断发展壮大,与我们对易学思想的把握密切相关。正是因为秉承了中国易学文化中阴阳呼应、刚柔相济的思想,我们才能自强不息,珍视道德,把文明的种子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