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与传统水墨画的形式

中国人物画历经千年,从古代发展到现代,创作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语言逐渐系统化,这是有目共睹的。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中国画也在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在语言文化和表现手法上更加丰富。新生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和自我创新中表现出舍己忘我的精神。说到继承传统和创新,中国人物画的笔法和造型就不得不讨论了,因为那是中国人物画的核心和灵魂。中国的人物画是灵魂。再说艺术语言,艺术语言离不开笔墨。中国人物画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汇聚了无数艺术家的艺术语言,艺术思想日臻完善,形成了今天的完美局面。世间万物都在变化,艺术从未停止探索,中国画也不例外。

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外来艺术的融合。在这种大趋势下,中国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但在艺术繁荣的背后,要实现艺术更深层次的发展和创造,如何续写中国绘画的传统精神?艺术本体的转换是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水墨人物画的发展离不开造型和笔墨。

中国的人物画发展到今天,他引入了很多外来的因素(造型、色彩等。).但他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以中国画为主;其次,外在因素与中国画的亲和力;第三,要保持中国画的基本性质。徐悲鸿提出了“艺术家和科学家具有相同的求真精神,科学的研究以数学为基础,艺术的研究以素描为基础”的观点。什么样的造型与国画相结合?点、线、面的结合;黑白灰的组合,素描与中国素描的结合,围绕传统文化审美要求的结合。

建模不是基于绝对的表象,他的思路是通过对物体的客观认识来表达主观意识的感受。他不是摄影那样的科学表达。千人千面,每个作者都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社会中的人由于职业、生活经历、风俗习惯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外在形式,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20世纪后,中国涌现出林风眠、徐悲鸿、蒋、黄舟等一批以生活写生和素描为突破口的先锋派人物画家。他们将西方绘画的立体造型与中国的花鸟画相结合,对表现现代人物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社会的优秀作品,从而推动了中国人物画的迅速发展。

造型是一个人物画家一生都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塑造一个形象,而是让人物更加生动有趣。为什么我们看一些作品会毫无印象?就是因为它们没有表现出作品中人物的真实精神状态,刻画的人物过于平淡,不够深刻,所以很难打动观众。要“认形写神”,就要“用神造形”。形神兼备是人物画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说“神生于形,形随神造”应该是人物画造型的原则。

中国画的笔墨是以造型为基础的。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文人士大夫介入绘画领域,绘画成为置身事外的消遣。石涛在《苦瓜与书法语录》中谈及笔墨时,有一段话:“墨菲不思养,笔不为命。他不了解生命之神也能育灵,有墨无笔。”山川万物皆有其对立面,有其侧面,有其汇聚,有其分散,有其近有其远...这是生命的伟大终点。所以山川万物都推荐给人。因为人们实践了这一点,所以他们有权过上健全的生活。如果不是这样,怎么能让笔墨有骨,开合有致,有用呢...尽他们最大的努力。“这里描述的是山水画自然与笔墨技法的关系,同样适用于人物画。古人常说:“师法自然,师法自然。“事实上,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现代人物画才刚刚开始。艺术家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尝试。用水墨表现油画的效果,用水墨画表现光影。他们用油画、版画、水彩等技法来体现水墨画,有的很震撼,但有的偏离了中国画的本质,非驴非马,不尽如人意。

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和谐社会,艺术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水墨画既古典又现代。笔墨美感随形而变,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现象。总之,笔墨的识别标准来源于传统,也会与时俱进,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笔墨不是传统的代名词,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完美,逐渐走向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