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古人总结出来的?现在具体是哪些方面?
跟美语伙伴学英语更容易夜生活——乙肝可以性生活吗?十年近视,10秒解决!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统一精神
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
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创造自己的文化,文化通过自己的语言、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呈现出不同的民族形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基础。民族复兴有赖于民族文化的复兴,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文化和科技的竞争。所谓民族复兴,就是文化的繁荣,科技的进步。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性格或基本品格,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的灵魂。一个民族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反过来又塑造了自己的性格。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民族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友爱、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如果分析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个概括也不错。
2.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统一精神。
民族精神渗透在民族文化中。中国古代文化在先秦时期基本成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理论体系之上的。在中国思想史上,阴阳五行学说是最古老的。体现了最朴素的平衡和谐的观念,这种观念源于中国古代人对两性关系的认识和对自然观察的一般结论。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思想理论体系也非常复杂。在现代社会之前,为中国古代文化提供思想资源的主要有三大理论体系:儒释道。先秦时期形成的儒教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文化,而佛教文化的形成是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果,一般认为是从东汉开始传入中国的。中国古代文化这三大理论体系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和谐统一”。
整体观念、全面发展、平衡协调和自然和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包含的一些最基本的观念。从阴阳五行学说到儒家和道家,甚至到中国佛教,都是一个性质。总的来说,儒家文化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佛教文化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平衡与和谐。中国古代哲学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以和谐统一为最高目标。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从古至今,和谐、团结、爱好和平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然而,在当代中国,繁荣富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等理念,都蕴含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
已故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在其遗著《中国现代哲学史》中总结了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客观辩证法有两大类:一是统一性,二是斗争性。客观辩证法只有一个,但人们对客观辩证法的理解可以因条件不同而不同。中国古典哲学把团结放在第一位。社会的常态是和谐,宇宙的常态也是和谐。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不同于“同”。“相似”容不下“不同”;和谐不仅可以包容差异,也可以有差异,才称得上和谐。现代社会的历史正朝着“和”的方向发展,这是中国哲学的传统,也是世界哲学的未来。中国哲学的理论创新和民族文化的弘扬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这一理论创新提供了契机。
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生产者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与西方文明相比,追求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更加突出。只有提出和谐的命题,才能抓住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和谐”是21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二)民族文化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1,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富贵,君子以德载物。”一阴一阳是道,生命是易”(《易经》)。有人认为易经是传统文化的真正源头,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就蕴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永不衰竭,具有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基本品质。相比较而言,人类历史上某些民族的灭亡并不在于其种姓的消失,而在于其民族文化被其他民族更先进的文化所吸收,从而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自强、勤劳、勇敢作为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与时俱进、迎来新的伟大复兴的内在精神动力。
2.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
对民族文化的爱国主义应承认民族文化的本位地位。弘扬民族文化,没有民族文化的本位,哪里会有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今天,我们害怕的是忘祖、全盘西化的文化激进主义,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文化保守主义,越来越少了。然而,对于新世纪的文化建设,我们在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方面确实做得不够,主要是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从五四到1980年代,对民族文化的反思获得了这样一个基本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它能够不断接受新的文化因素,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而不是像西方人所认为的那样封闭僵化。把与时俱进、自强不息作为中华文化的基本品质,就能理解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民族精神的内涵不是简单浅薄的,也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可以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们为理想奋斗,不怕牺牲,“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延安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雷锋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铁人精神;新时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不畏强暴、见义勇为的精神;在新世纪,与时俱进、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航天精神。,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就是要与时俱进,自强不息,使作为民族基本品格的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完善,通过先进文化的创造和文化事业的繁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三)现代新文化运动与民主科学精神
1,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主科学的缺失。
科学原本是指人类对自然的一种研究方法,即通过分类来深入了解事物的真相,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科学精神,最重要的是求真精神、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尊重客观实际是科学的本质要求。怀疑的精神:科学始于怀疑,终于确定。创新精神:发现自然规律,然后加以利用,发现就会带来发明。
任何民族文化都有两种不同的内容:一种是民主的、科学的、进步的、革命的、唯物的、辩证的;一种是反民主、反科学、落后、反革命、唯心、形而上学的。这些内容都存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与西方古代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大流派的哲学思想体系更注重社会和生活,科学和民主的成分较少。西方传统哲学以科学和思维为主,重在认识自然,其中科学和民主成分较多。
中国人最大的学问在于做人的修养,搞物质生产,学自然科学技术都是小事。孔子斥责问农事、种花技术的学生是“小人”,朱讽刺痴迷草木的学问是“煮沙做饭”,都反映了中国先贤对自然科学的轻视。道家虽主张尊重自然规律,但重在养生,其“弃智而学无虑”的主张及其“吾命有限,然吾识也有限,以其生乎!”这种消极的态度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虽然历史上道士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在炼丹术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化学知识,但是炼丹术还是传到了西方,对近代西方化学的兴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虽然火药的发明也是炼丹过程中的意外收获,但这些都不是道家学说的初衷。佛教传入中国后,虽然“教人以教人”和“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已经对其宗教神学无动于衷。但它侧重于人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平衡,基本与科学无关。
尽管许多学者不愿意接受杨振宁关于《易经》阻碍了中国科技进步的论断,但这一论断发人深省。
2.新文化运动与民主科学精神的确立。
中国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有两次:第一次是佛教传入中国;第二次是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也是中国文化自我更新的结果。
现代科学兴起于欧洲。科学就是力量,是人类进步最根本的力量。这种力量以工业革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相比较而言,中国落后了。在近代中国社会,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分析中国落后的原因,主张向西方学习。比如张之洞的“以西学为核心”,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都是面对西方科技进步而提出的声音。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的兴起,人们对西方世界的了解增加了。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一些激进民主分子发起了一场彻底的文化和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缺乏的,可以说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要害。中国文化接受西方文明,实现文化自我更新和改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建立民主和科学精神的过程。21世纪,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仍然是由科学决定的。民族复兴的标志是文化复兴,文化复兴的基础是经济繁荣,经济繁荣依赖于科技进步。科技的进步正在不断地为民主建设创造物质条件,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文化的繁荣,都需要我们坚持五四以来确立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在过去的200年里,中国的文化已经转变为一个现代社会。毛泽东把中国新文化的特征概括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科学性是新文化的重要特征。当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已成为全民族的共识。这是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最大的进步。
(四)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精神
1,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
19世纪至20世纪中国的文化革新运动实现了中国文化的转型,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成果是:一是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民主和科学的元素,成为新文化的两大基本元素;第二,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指导思想。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一些积极宣传和倡导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成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虽然马克思主义起源于西方,是西方文明的理论成果,但它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中国新文化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近百年来,在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既是中国* * *生产党的行动指南,也是中国新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最重要、最主导的部分。它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唯一的指路明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理论体系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其科学性。
2.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精髓的中国概括,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既然先进文化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要坚持指导思想的统一,那么实事求是就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基本态度,应该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自从1990年代以来,当国际* * *生产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包括苏联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抛弃了马列主义的旗帜,他们不得不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两百年来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国文化的转型、中华民族对现代化的追求以及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最终结果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中国化,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这不仅在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缺乏科学精神,还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文化互补的结果,也不仅在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使其能够接受西方文化的理论成果,还在于中国文化传统中有求真的传统。这样的文化传统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不排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为活的理论体系,而不是僵化的教条,可以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中国文化中实事求是的传统突出地体现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形成过全民族的宗教信仰。北京大学任教授认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这在一般意义上是错误的。宗教是建立在对鬼神的信仰之上的,儒家“远离鬼神”的基本态度是众所周知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宗是最彻底的中国化佛教,其“教人”、“诛祖”、“反执”、“人皆有佛性”、“平常心”、“观世音”等思想,都弱化了其作为宗教基本特征的迷信成分,使其更接近心理调适的本质,这是中国文化第一次吸收外来文化时的现实精神。对于中国文化的这一特点,哲学家熊十力曾指出:佛教传入中国时,学者们都参加了它的玄理,而盖却很少相信它的轮回说。老百姓建庙拜佛,也是基于“敬德好学”和“祭天如有神”的原则。如果以印度和西方信众的笃信和偏执为迷恋,在中国寻求拜佛的凡夫俗子,也是得不到的。中国的民族思想从来没有形成过宗教,实际上是以它的智能为特征的。
结论
纵观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演变,不难看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雏形基本形成于先秦时期,阴阳观念的形成源于对人类基本生殖生活现象的概括。这个概括被对世间万物的观察所证明后,就形成了对道的基本概念,于是就有了以道家和儒家为代表的百家争鸣。道家理论以道为基本概念,探讨人如何生活。儒家在“道”的基本概念基础上,提出了“仁”的概念,仁是“人”,但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由此引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在“如何生活”的基础上,要讨论人如何在世界上生存。儒家思想从关注人的自然性转向关注人的社会性。传统文化在这一点上已经基本成熟。
汉唐鼎盛时期,佛教文化开始融入中国文化,因为人们的生活确实有了一个精神寄托的问题。而彻底中国化的佛教,并不是把精神家园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天国上,而是要求人们“看住自己的脚”,以务实的态度追求精神上的安宁。儒释道的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总的来说,这种文化形式是以人为本,以和谐为目标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分别关注人的生活的三个方面,用古人的话说就是“以佛养心,以道养身,以儒治国”。因为他们追求和谐的目标,造就了中国人追求稳定多于创新的民族性格特征。
20世纪,中国人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终于认识到民主和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短板。新文化运动为了大力倡导民主和科学,不惜全面否定传统文化,这是文化转型期民族自强精神的体现。在新文化运动的指引下,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另一个最重要的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生产者的努力下实现了中国化,成为中国新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先进文化必将呈现出全新的中国式文化形态,其基本特征是民族性、科学性、民主性和开放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和谐、团结、自强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而在中国新文化意义上,民主、科学、实事求是是先进文化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