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是「健康」还是「致命」?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

听了上面的对话,有些朋友可能也会想,喝酒到底是“为了病”还是“为了死”?换句话说,就酒本身而言,真的没用吗?或许从中医的角度可以窥见一些端倪。(点击喝酒是“健康”还是“致命”?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

喝酒是“为了病”还是“为了死”?

就中医的一般观点来说,喝酒更多的是归入治病养病的范畴。

首先,中国古代医学名著大多将酒的功效定义为“疏通血管,暖胃防寒”。《本草纲目》记载:“酒性温,辛苦,温能驱寒,辛能散结,行气活血”。

简单来说,古代中医认为饮用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温效果,非常适合秋冬季节饮用,尤其适合寒冷地区的人饮用。

其次,酒的味道又辣又甜。辣味可以帮助身体消散湿气,甜味可以补充身体的血气。可以说古代人对酒的评价一直是正面的。

再者,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博物志》也记载:“一人饮酒,一人饱,一人空腹。空腹吃饭的人死,吃饱的人病,喝酒的人健康。这酒比什么都邪恶。”通过一个体验故事,讲述了饮酒驱虫强身避邪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喝酒确实有很多好处。

放在这里

可能会有一些喜欢喝酒的朋友。

迫不及待想喝一杯。

请冷静下来。

虽然古人提倡多喝酒

但它仍然不同于我们所说的酒。

第一

两者的原料不同。

在古代,酒被古人称为“五谷之精”。也就是说,在古代,大部分的饮料都是粮食自身发酵产生的酒精,属于天然蒸馏酒,化学添加剂和人工乙醇自然不存在。喝了会对肝脏造成一定的代谢负担,但适当饮用不容易造成隐患。

现在的白酒大多是人工勾兑的酒鬼酒,化学乙醇的含量很高,无疑对肝脏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然后

两者的目的不同。

根据古籍的描述,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医学中使用的酒,多用于治病养生。这意味着古代酒的品种多为药酒。其中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中药成分。如前所述,酒精的温中散寒、杀虫强身等功效大多被药酒所包含。也正因为如此,古人和酒,就像现代人对“药”的看法一样,虽然有一些弊端,但始终是治病的良方。

而现代的酒,则是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存在的,喝的剂量和时间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就像古代的“滥药”。久而久之,肝脏摄入酒精的负担越来越重,自然对健康有害。

可见,古代人的饮酒方式和对酒的看法与现代人基本不同,自然会导致酒养生的两极分化。

经过

如果我们喝酒,

需要注意什么?

喝酒的时候喝“保健酒”。

什么是保健酒?从以上结论中可以找到答案,比如古人纯手工酿造的五谷酒,如黄酒、五谷酒,或者在此基础上加入适宜中药浸泡的药酒,都属于保健酒的范畴。

适当饮用一些保健酒,既能很好地利用其功效,达到驱寒补中养血的效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现代酒精带来的更强的代谢负担和致癌影响。

喝酒看时间。

古代中医重视酒,就像我们现代人重视药一样。吃药是有时间要求的,酒精也不例外。根据相关中医典籍记载,酒属于温寒五谷津液。能散寒补中,对应的时间段自然是晚上到睡前这段时间。

中医认为,晚上到睡前这段时间,人体的阳气会减少,流失更多。如果能适当的喝点酒,提高人体阳气的运行效率,就能保证在这个阳气流失的高峰期,阳气保持更多。晚上睡觉时,阳气保护体温,自然能起到温中驱寒保暖的作用。

适量饮酒。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也是归类于毒品的性质。中医用酒就像西医用药一样。不仅要看时间,还要看用量。

这里

新的问题来了。

喝酒的“量”怎么把握?

别担心

中医教你测。

其实严格来说,每个人的肝脏健康状况不同,自然酒精的“健康代谢”标准也不同。所谓健康代谢,就是在不影响肝脏特定代谢功能的情况下,肝脏能够代谢的正常酒精量。

每个人可以接受的酒量不同,自然可以接受的标准也不同,但是医生在这里提醒大家,喝酒还是“少”而不是“多”。就算酒量再好,还是少喝为好。

医生给大家定了一个参考值:每天最好不要超过50g。

尽管目前的主流观点是

喝酒有害健康。

但如果从中医的角度来看,

一切都是辩证的。

从古人的角度来看

适当改变你的饮酒方式。

减少伤害是可能的

有益健康。

图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