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间文学的发展历史、概况、现状是怎样的?
元明清以后,以白族为主体的大理民族文化,在继承和保持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的汉文化,然后将汉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融合,融合成新的大理文化。大理文化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保持了鲜明的民族性格,直到现在,这与大理文化一直保持的文化核心精神有关,这种精神既是借鉴,也是吸收,更是判断,更是选择。大理历史上有过多次民族交流与融合。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世界宗教都曾在白族地区传播,但这些宗教进入白族地区后,大理仍保持着当地的主崇拜。大理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在不同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并没有失去自己的特色,这与白族文化能够将不同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成为新的大理民族文化的机制是分不开的。这种机制在白族民间文学中尤为明显。
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也是一个以歌为史的民族。其最古老的歌舞形式是“唱歌”,即围着壁炉边唱边跳的一种乐舞,如洱源县西山白族写的《创世纪》:
谁能改变天空和地球?
盘古和潘改变了世界。
鼠年变成了天空,
牛年变成了土地。
天空布满了云,
土地对水不满意。
土地越来越窄,
窄不是平。
高处不胜寒,
天地都成了?
歌里明显是汉神话盘古开天辟地* * *工怒而不可触穷山。天对西北不满,地对东南不满。女娲炼五色石,弥补了天的影响,但这只是一个影子。整首歌是白族先民对世间万物形成的一种解释。
白族民歌有明显的悲伤,哀恸无怨。白族的祖先经历了无数的悲苦,但他们的祖先从未失去对真善美的信仰和追求。他们相信天地良心,相信有一个上帝掌握着世界的正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战胜邪恶、善恶终有报等永恒母题,以及爱他人、舍己为人等人性主题,除了本文第一、二部分提到的神话传说、主体信仰外,在白族民歌、乐舞、民间祭祀、民间戏剧中也有广泛的表达。
随着历史的演变,白族民间音乐逐渐形成了包括九板三腔十八调的“大本”声腔风格。大本钟小调包括放羊、上坟、迫情、祭奠、问魂、思乡。民间舞蹈包括茶事、醉酒舞、酒礼舞、端盘敬酒舞和送水舞。表现了白族人民对忠诚、友谊、家庭、财富、是非、善恶、幸福、生死、婚姻、爱情的看法。即使儒家传统文化有很多概念,但白族人把它们转化成了自己能理解的方式,用自己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出来,变成了自己的文化。
白族有很多自发的群众性宗教组织,如“莲池会”,大多由白族老年妇女组成。他们在工作之余从事念经、念佛等民间宗教活动,延续千年,对传承白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收集整理了《莲池会》所背诵的上百部经书,以拜主为核心的佛、道、儒兼容的白族多元文化在经书中得到了体现。比如从盘古开天辟地,二齐之初,三皇五帝到世间万物,都离不开大地母亲(也称万物之母)的生殖养育。《第三世界因缘经》讲的是因缘的道理,教人多行善事,不要有恶念。《罗刹经》用经文论证了“观音征服罗刹”的故事。《十大经典报告》讲的是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教他们如何报孝。
白族民间戏曲是传承白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如鹤庆、云龙等地,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古装剧,如孔明戏、关公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有童话剧,如《吕洞宾》、《韩湘子》等。,还有新编剧,演真人真事的。但表演都是以白族的视角进行的,形式都是白色调,配以白族乐器(三弦、唢呐、二胡等。)有些地方,比如云龙民间,也有一套自己创作的脸书。甚至古装剧让观众看起来就像发生在白族地区一样,拉近了人物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更喜欢。更重要的是,白族人民的许多生动的思想和创造精神融入到戏剧观念和思想主题中,与* * *的同构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白族民间文学的上述特点,生动地说明了白族把内地汉族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精神文化传播给云南其他民族,乃至周边国家的人民,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和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为祖国统一和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大理地区,以白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孕育、衍生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这些文化既有整体* * *又有地域特色;它既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共性,又包含和呈现了大理、地域、人文环境的鲜明个性,为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世界多元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中国文化本身的强大凝聚力,以及在这种凝聚力的感召和引导下各民族民间文学人格生成的一些特点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