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冯志强?历史人物
1.冯志强:武术大师,男,出生于1928,籍贯河北省束鹿县。冯先生出生于一个武术世家,是一位曾祖父级的武术家。冯老师八岁开始习武,曾学过童子功,通臂拳,朱砂掌。1948年拜心法大师胡为师,学习心法六合拳。两年后,胡推荐他,拜太极拳第17代传人、人称“太极一人”的陈发科为师,开始追随两位大师。1953年,北京成立首都武术研究会,陈、胡任会长、副会长,冯先生是他们最得意的弟子。到了30岁,他已经将心学与太极、内外兼修融为一体。那时候北京的武术很有名。直到“文革”时,门下有人来“以武会友”,大部分都是冯先生处理的。65438年至0979年,应陈家沟大队党支部的邀请,先生三次前往陈家沟,将陈发科亲自传授的《陈太吉传》传授给陈氏弟子第十九代。陈氏弟子也多次赴京,跟随冯先生继续学习。如今陈家沟陈式太极拳蓬勃发展,冯志强先生功不可没。1981年,北京体育学院邀请冯老师出山打败西方武术,成为北京武林的传奇故事。1982“全国太极大师秀”在上海举办,只有冯老师一个人去,推手之手由大会任意指定。几经较量,冯先生高超的武功令人折服。1983,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在京正式成立,冯志强老师当选为会长。1984年,冯先生首次公派赴日讲学,是最早正式出国的陈式太极拳。65438-0985,冯先生随中联部中国艺术代表团出访美国、墨西哥。此后,冯先生多次受国家体委、全国武术协会和中联部委派出访世界各国。20年来,冯先生足迹遍布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太极拳乃至世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冯老师是一位爱国武术家,武艺高尚。无论何时何地,他的一言一行都把国家、民族、老师、人格放在第一位。多次婉拒国外定居、高薪从事私企工作的邀请。他总是说,“我的根在中国”。冯老师也是全能武术家。近十年来,先后编著出版了《太极拳实战技法》、《陈氏太极拳选集》、《陈氏太极拳入门》、《太极混》、《心法混元太极拳》、《陈氏太极拳丝络功》、《陈氏太极二十四肘》、《陈氏太极抓》、《太极持气功》、《太极八法基本功》。太极拳,陈式杂心拳,是毕生钻研,精修武艺而创于世的优秀拳种。80年代中期形成体系,90年代开始在国内外传播。混元太极拳融合了陈太极拳缠丝功和心法六合功的精髓,直抒太极拳的内涵和真谛。即以心灵为导向,以太极阴阳理论为基础,通过太极十三势的身体练习,达到内外兼修、混成一体的上乘功夫。混元太极拳是以混元内功为基础,以拳法拳法套路和单练为体,以推手和散手为旨。在功法、拳法、用法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培养内容上,形成了“内外兼修,以内为主;动静结合,以静为主;实践与培养相结合,以培养为主的原则。混元太极拳将养生和攻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具有优良的养生保健功能,而且具有极强的攻防防身效果。从而有效克服了太极拳发展中的“体操化”、“异化”、“纸上谈兵”等弊端,恢复了太极拳原有的训练方法。2.冯志强:地质学家,男,1935,河南汤阴人。以前叫冯汉卿。党员,1955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1984-1985夏威夷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习。曾任地质矿产部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副总工程师、副总指挥、副指挥,联合国心肺复苏术/85/O44项目国家项目主任,中国海洋地质学会理事,广东省石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研究会理事,海洋地质灾害研究会、南海石油开发环境研究会副会长。现任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技术顾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教授,第四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世纪50年代参加中国西部地质调查,参与冷湖油田发现,获得“青海省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955-1963,在青藏高原从事石油勘探和地质研究,参与柴达木盆地冷湖油田的发现;1958主持昆仑山东段综合地质研究与找矿;以1959的年率,“* * *青年团地质队”完成了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区路线地质测绘;20世纪60年代调入海洋地质调查所,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和海洋地质调查研究,是南海珠江口大型含油气盆地的主要发现者之一。主持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首次在我国海域开展了1: 20万区域海底不稳定调查研究,开辟了我国海洋灾害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研究的新领域。65438-0964年调入地质部南京海洋地质研究所,参与渤海、黄海、苏南石油地质研究。1970随研究所南下广东后,参与组织北部湾油气勘探,为该区第一次钻井提供了基础资料。1975主持南海北部调查资料综合研究,发现珠江口盆地这一大油气区得到了识别和命名,划分了构造单元,组织了高产油井的首次突破。该盆地现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海上产油区。1985-1992领导联合国援华项目,在南海开展了首次1: 20万海洋工程地质调查,开辟了我国海洋调查的新领域。八十年代以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三等奖、地矿部找矿一等奖、地质勘查成果一等奖、李四光地质调查等。他编写了30多份调查报告,发表了20多篇论文,组织了2次国际技术会议,出版了3部专著和论文。代表作有《珠江口盆地构造演化与南海的形成》、《南海北部地质灾害与海底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大陆边缘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