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有生活质量和修养的人?
第二,要遵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一个是尽职尽责,一个是敬业守信。也就是说,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做好。我们不要马虎,要敬业,要守信。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如果每个人都不尽职尽责,不敬业守信,这个社会就乱了,就乱套了。
真正的价值是在群体中,在社会中实现的,而不是一个人在房间里实现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很简单,就是得到别人、群体或者社会的认可,也就是说你为群体、社会做出了贡献。不做出贡献是不可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没有这个社会,个人价值是无法实现的。
第三,审美情趣和艺术精神的培养。艺术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个人的艺术审美情趣能很好地体现他高尚或低下的品德。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重视哲学与艺术修养的结合。中国的艺术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一首诗或一幅画中往往隐藏着丰富的哲理。同样,中国的哲学是很艺术化的,所以中国的艺术和哲学是融为一体的。我这里说的艺术是广义的,不只是琴棋书画,主要是从内涵上。艺术精神是对社会的理解,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一个人喜欢什么样的艺术,很能体现他的品德。另一方面,通过对艺术的欣赏,不断陶冶自己的性情,也可以对人生的价值有新的体验。
第四,是处理环境问题。所谓应对环境的能力,就是聪明地对待生活。《荀子·尤作》有:“君子之学,不为明,而为穷而不困,忧而不乱。”所谓“沟通”就是徒弟的意思;“穷”就是遇到坎坷和困难。我们读书学习,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在遇到各种坎坷和烦恼的时候,保持低着头,保持坚定的意志,知灾知福,知生知死,不为所惑。这是最根本的,人要有非常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天赋”和“时间”的问题。“夫遇不幸,必也;有德无谋者,亦有才;君子博学多识,不符合时代的人多了去了!”所以荀子说,才与无能在我,不过是环境的问题。很多有天赋的人没有好的机会,玩不起来;但有机会,没有人才,更不可能充分发挥。所以一个人要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才能和机遇。
第五,要注重功夫和外貌的修养。这既是内部的,也是外部的。仪表是外在的,涵养是内在的。修身功夫最重要的是虚心提问,虚心待人。《易经》中说“人性本恶,性本善,性本谦”。“过剩”意味着自满。如果你沾沾自喜,你就不会接受新的想法和好的建议,你就不会进步。孔子看了看周庙,看到了一个祭祀用的器皿。这个容器很奇怪。“满了就盖;空了,就直立了。”当它满了,它就会倒下来;空的时候会倾斜,装的合适才会直立。这说明了一个道理,空着肚子是不行的,过于自满也是不行的。只有适当和谦虚,我们才能正直。
第六,人文素质应落实在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认同上。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表现了这样一种精神,以及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这也是人文素养的最终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定我们的居住地。我们所有的精神修养,我们对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能动性的理解和把握,人的伟大和渺小,生命的短暂和永恒,都应该落实到我们对生命及其价值的理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