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人才缺口达到近654.38+0.7万!“用工荒”成为养老产业的一大难题——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13.5%,“十五”期间将达到14%。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问题将日益突出。

随着失能、失智、独居、高龄人群的日益增多,养老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很多地区,一些养老机构已经面临养老人员缺口大、离职率高的问题。多位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希望尽快采取措施,增加养老护理员的行业吸引力。

目前,国家制定了9073养老模式,初步建立了90%的老年人家庭护理、7%的社区护理、3%的机构护理和医疗护理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无论哪种方式,都离不开养老专业人士,尤其是护士的支持。但目前养老专业人才数量缺口巨大,增加了养老服务供给压力。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养老机构和设施35.7万个,养老床位813.5万张。仅按照14的国家标准,至少需要200万护理人员。然而,目前我国养老护理人员只有32.2万人,缺口近1.7万人。

为什么养老行业护理人才缺口如此巨大?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从业人员离职率高。这体现在高强度的劳动和低水平的薪酬上。面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老年护理人员往往需要身兼数职——保姆、护士、按摩师、心理咨询师等。,从吃喝耶戈的基本生存需求,到吸痰导尿等辅助医疗技能,以及心理疏导。

然而,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2018发布的养老行业工资指数,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省会城市,全国养老护理员月平均工资仅为2272元。这个工资水平基本排在被调查城市的最低收入标准,有的城市甚至低于城市的最低收入工资标准。在更多的三四线城市,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会更低。

二是新增青年劳动力较少。

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职业路径不明确,制约了护士尤其是年轻护理人才的进入。

其次,“钱景”及其未来并不明朗,这也使得许多年轻的从业者离开了养老服务行业。

除了这两个直接原因,其他因素也制约着养老专业人才的补充。目前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表面问题是入住率低,平均入住率在50%左右,有的入住率不到40%,甚至只有20%左右。入住率越低,经济效益越差,服务人员工资越低。这样很难招到和留住合格的员工,也很难花钱升级内部设施,影响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差不会留住老人,形成恶性循环。

员工流失率高,新增劳动力资源少,事业单位盈利困难...诸多因素导致就业与供给缺口较大。业内专家甚至将目前养老服务业的人才短缺形容为“人荒”。

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养老服务专业,培养养老服务专门人才。虽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供给缺口较大。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逐步取消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资格等级评定,大大降低了养老护理行业的准入门槛,使得养老护理员无需持证上岗,但缺口依然较大,养老护理行业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

基于这一痛点,养老产业可以结合“共享经济”模式解决燃眉之急。

通过整合机构附近的医院、诊所、家政中心、心理工作室等“准”养老资源,打造无边界的全年龄段养老。

机构在接到老人的需求工单后,可以通过蓝色健康、智慧养生服务生态平台匹配第三方服务资源,如家政公司、心理咨询工作室,甚至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为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看护、心理安慰、健康教育、慢病管理等多重社区照护模式。这样,机构可以快速匹配专业人才,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有效节约人才维护成本。

提高薪资待遇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激励。工作时间越长,技能水平越高,工资越高,自然会有更多的人想留下来。养老产业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力量多方面的参与,为养老护理员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这不仅为养老护理员的专业技能提供了标准,也对养老护理员的道德水平和服务意识提出了要求。

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用互联网思维来解决,也是一种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