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医道同源」?

道教和中医同源。

中国文化就起源而言,与道教的关系最大。道家学派的名称虽然形成较晚,但在汉初就以九六命名。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初期的伊尹,而到了周朝末期,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巨著,其中并没有包括道家思想的初级阶段,应该是提升到了黄帝。

《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中有道教古籍,第一部是《艺音》。这本书很早就失传了,甚至连《隋书经籍志》也没有记载。但近年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失传帛书《易经九注》,不仅使我们对早期道教经典《易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也证实了道教的产生与天道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无名与名,是老子研究的一个中心,而一阴九珠则认为“名”产生于天。其文曰:“天缺(一模)而无(一名),万物复活。生物不过是名字罢了。”

所谓“天道范式”,就是“天道”,即天道的本体及其运行的规律,也就是所谓的“无名”。“名”是天道的产物,所以万物皆由此而生,名也。老子说:“无名世界之始,万物之母”。脚注可以在这里找到。

中医和道家一脉相承,特别强调“人与天地相关,对应日月”。中医是在天、地、人这样一个大系统中研究的,它的源头是道家。所以,按《内经》讲,一个优秀的医生,要想掌握医道,必须懂得:“知天文于道,知地理于道,知人事于道,才能长久,教大众而不疑,医道之文章才能流传后世,才能优先。”把对医生的要求等同于道教的标准,这是医学与道教联系的根源,或者说是医学与道教的同源。所以,要想深入研究中医,一定不能忽视对道教的研究,尤其是道门医学的价值。

道教被称为“重生”的信仰,主张长生不老,长生不老。而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我相信世界上的个体经过一定的修炼,是可以脱胎换骨,直接成仙的。因此,道教吸收了原始巫术、神仙方术和古人的养生之道,建立和构建了完整的道教养生体系。这个系统与中医的主体——中医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自古就有“医道同源”的说法。

理论上,天人合一的观念,阴阳五行学说,以及他们对人体经络、气血、脏腑的看法,基本上都是道家继承和发展的。作为修炼中的人生基础理论,渗透着指导、思考、说服、后期成熟的内丹术。

此外,道教养生与中医有一些共同关心的基本问题。比如道教最注重人的精、气、神的维护和培养;中医的基本理论,如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学说、人体经络脏腑气血学说以及临床实践,也都非常重视人体精气神的平衡与协调。道家养生与中医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心理社会治疗、康复治疗、音乐治疗、环境治疗等。

神仙信仰是道教医学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神仙信仰,神仙首先是个体生命的无限延伸。如果这是可能的,那么从逻辑上来说,既然是无限延长,那么个体生命在无限延长之前,应该是健康的、长久的。在早期的道教时期,信徒们会更加这样想。比如年轻道士脚步轻盈,目光明亮,或者老道士目光锐利,目光明亮,信徒就会把他当成仙风道骨的人,真心崇拜他。相反,一个面黄肌瘦,疾病缠身,身体虚弱,无精打采的道士,谁会相信他一次升仙?故《养性延寿录》曰:“道与生同在,生与道同在。”意思是信仰神仙需要贵命,医学养生和修仙密不可分。《内经》云:生,陶养命。"如果生命和道是一体的,你将永远活着."即通过医学养生求长生,求长生。《黄婷内观补泻图》上说:“先识五脏六腑,后练。”《丹亭真人谭旋·吕祖师》说:“不除疾,纪弦难立。”内丹术首先要“打基础”。这些都是以医学养生为神仙的准备阶段、必要条件或基础。求仙会使你的生命昂贵,你的生命会求医,于是道教医学必然产生。济世育人是道教医学产生的第二个重要原因。道教崇尚仁爱精神,要求道教徒以济世为己任。《杜任静》曰:“仙道贵,人有无穷。”“以药济世”是济世济民的方式之一,很容易得到成效。道家认为,助人不仅是善待他人,也是为自己积德,积德才能成仙。老话说“治百病,人越苦,也能长生不老。”全真教把修炼自己的身心称为“真功”,把帮助别人称为“真修”,说“功行兼备”才能成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说“学道者必学医”。丘处机甚至对成吉思汗说:“有卫生之道,无长生不老之药。”基于道教经济思想,也要求道士掌握医学养生知识。以药救世往往会导致以药传道的客观效果。有的道士掌握医学知识,就是为了用医学传道。比如早期道教黄巾的太平道和张耳的五斗米道,在传教之初都是以水待人,并迅速赢得了大批信徒。

道教重视医学养生,这也与道教生活的实际需要有关。这是道教医学产生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古代有很多道士住在穷乡僻壤,也有道士选择岩洞。也有一些道士,跋山涉水采药或者道观。如果他们缺乏医疗保健知识,不能抵抗恶劣的环境,疾病来临时不能自救,他们就很难生存。所以东晋的道教理论家葛洪告诫道士,一定要“兼修医术”。另外,根据天人感应理论,一些道经把治病作为诱导天地不陷入灾难的手段,试图以药治天。也有道经以医理讲法,以医促道。这些也是道教医学产生的原因。

我国的神仙理论起源很早。《山海经》、《楚辞》、《韩非子》、《庄子》、《左传》等文献都记载了有关长生不老、神仙药、真人、神仙或神仙的神话或魔术。战国时期,致力于神仙活动的方仙道大行其道,气、药饵、宝精三派鼎足而立。到了汉代,一些黄老学者转而研究神仙方术,形成了黄劳道。《汉书志》记载了方、黄的著作,共8家,10仙,包括宅、导、按摩、拜亭、黄柏竹等。王充在《论衡道序》中批判黄老道,列举了养精爱气、避谷、吃气、导药五个方子。有学者把的炼丹术和黄的炼丹术称为医学。炼丹医学以长生不老为最高目标,以中医和巫医为主要内容,以中国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东汉末年,太平道、五斗米道以水待人,以忏悔、服药、存念、取象、念咒等方法教人治病,标志着道教医学的正式形成。方士医学是道教医学的前身。道教医学的核心内容是中医。可以说,道家医学吸收和融合了中医的所有内容。历代道医以宗教虔诚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行医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为中医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东晋的葛洪最早记载了天花。梁肖、陶弘景的文集《养性延寿录》,集医学理论、医学、壮神、说服、修形、指导、言语、饮食、反俗、禁忌、祈祷、诵经、思考于一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养生文集。他的著作《本草纲目集》在药物的采集、加工、分类、配伍等方面都有创新。唐代孙思邈为妇科和儿科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发展了养生长寿理论。南宋崔创立的《西苑脉学》在中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外炼丹法研制的一些外用药物,至今仍在使用。内丹术促进了中国古代养生学和人体研究的发展。我国许多重要的中医著作中都包含了大量的道教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