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管理思想对中国现代企业的意义

随着现代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越来越感到建立在科学管理基础上的传统西方管理思想有其不可克服的理论缺陷——忽视人的价值,缺乏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道家管理伦理可以作为这一弊病的有效补救措施,因为它非常重视“人”的价值,它所包含的管理思想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与儒家强调道德化和社会化不同,道家更注重个体价值和个体自由。从“道法自然”的角度看,道家崇尚人与社会的自然状态,批判人的异化对人的限制,肯定人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具有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

许多管理者和管理学家在反思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弊端的基础上,从道家思想中寻求哲学智慧和新的思维方式,并将道家管理思想运用到现代组织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组织管理中,有两种管理方法:硬管理和软管理。硬管理强调组织运行过程中的严密性和稳定性,侧重于组织管理制度层面;软管理则以理性价值观为主要内容,更强调组织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大多是一种刚性的管理方法,重制度轻人,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显现出其弊端,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在现代管理中,只有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塑造正确的人的理想、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才能解决组织管理中的其他具体问题。因此,柔性管理是一种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越来越受到组织的重视。道家管理思想很少谈具体的管理制度,比较突出的是“无为”、“清静”等软管理,符合现代管理的趋势。由此,中国道家的一些基本理念,如“各就其位,依自然而行”,“无为而治”,“教无字”,“逆道而动”,“以义治国,用兵奇”等“软管理”的管理方法,逐渐被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管理学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中,这也是道家管理伦理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

道家对人性的分析和假设奠定了道家管理伦理的基本原则。道家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简单”的,应该尽量保留。所以管理上不需要过多的人为干预,而是要按照人性理性发展的规律来管理。这一思想深刻地体现在道家管理伦理中的个人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中。

本文主要研究道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以及道家思想与企业的平衡发展。将从“无为思想”对现代企业的指导意义,即现代企业的无为、现代企业的建立、现代企业的长寿、企业的信仰、企业的管理、企业家的道德修养和运用等方面进行解读。

关键词:道家思想;企业管理;影响

第1章简介

1.1的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越来越感到建立在科学管理基础上的传统西方管理思想有其不可克服的理论缺陷——忽视人的价值,缺乏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道家管理伦理可以作为这一弊病的有效补救措施,因为它非常重视“人”的价值,它所包含的管理思想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道家哲学虽然构建了一个以自然之道为基本框架的形而上学体系,但它所谓的“道”实际上是一个人化的自然之道,人性是自然之道问题的理论原点和逻辑归宿。因此,人的问题始终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内在主题,道家哲学对“人”的讨论渗透着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儒家强调道德化和社会化不同,道家更注重个体价值和个体自由。从“道法自然”的角度看,道家崇尚人与社会的自然状态,批判人的异化对人的限制,肯定人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具有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

许多管理者和管理学家在反思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弊端的基础上,从道家思想中寻求哲学智慧和新的思维方式,并将道家管理思想运用到现代组织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组织管理中,有两种管理方法:硬管理和软管理。硬管理强调组织运行过程中的严密性和稳定性,侧重于组织管理制度层面;软管理则以理性价值观为主要内容,更强调组织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大多是一种刚性的管理方法,重制度轻人,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显现出其弊端,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在现代管理中,只有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塑造正确的人的理想、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才能解决组织管理中的其他具体问题。因此,柔性管理是一种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越来越受到组织的重视。道家管理思想很少谈具体的管理制度,比较突出的是“无为”、“清静”等软管理,符合现代管理的趋势。由此,中国道家的一些基本理念,如“各就其位,依自然而行”,“无为而治”,“教无字”,“逆道而动”,“以义治国,用兵奇”等“软管理”的管理方法,逐渐被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管理学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中,这也是道家管理伦理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

既然管理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那么对人性的理解就应该是管理认知和管理实践的基本前提。人类管理实践的发展表明,人性假设是哲学和文化观念中每一个管理者、每一种管理模式的最高指导思想和理论前提。基于对人性假设的不同理解,管理科学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方法。道家管理伦理之所以具有很高的现代价值和意义,能够满足现代组织管理的需要,主要是因为其人性假设建立在人道主义基础上,自始至终充满对世界的关怀,完全以“人”为中心,完全迎合了现代管理人性假设的发展需要。

1.2的研究意义

建立在“经济人”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科学管理认为,人是完全受经济利益驱动的,是自利的,因此在对人的管理中必须采用严格而刚性的管理制度。这种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在今天许多企业和组织都奉行这种思想。随着人类知识的发展和人本管理思想的普及,人们发现这种思想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人性的提升,关注生活质量,崇尚人格的完善,追求个人在组织和社会中更大的自由,向往“返朴归真”的境界。“经济人”的人性假设显然与这一趋势背道而驰。道家关于人性“简单”的假设更符合现代人性的发展趋势。道家人性论的基本特征是不以“善恶”论人性,这与其他哲学流派过分强调人性的社会价值的倾向不同。这种人性假设具有追求自然朴素、天道自由、批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伦理规范的特点和精神。道家更注重生命的自我满足和自我适应,注重个体生命的自由和“生命感觉”的满足。道家的人性假设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现代人本管理,因为其追求完美人性的精神与现代人本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

现代人本管理理论认为,任何管理活动都来源于管理行为主体,是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硬管理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结果。所以,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管理,管理的本质是如何待人接物。从这个角度看,管理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道德价值和伦理性质,因为如何待人接物本质上是一个伦理问题,一个善恶问题。管理之韵的道德价值也是管理本身值得珍惜的内在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人,尊重他人作为人”。管理必须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物质文化条件,自觉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目标。道家的人性假设总是充满着对人的终极关怀,这正是现代人本管理所要追求的。因此,将道家的人性假设应用于现代管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第二章现代企业的不作为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尤其是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同时,文化也可以理解为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和人们运用文字和一般知识的能力的综合。

因为文化因人而生,因人而进,因不同民族的认识和习惯而异,它从深层次、精神和意识上反映了人类(因民族而异)乃至个体的差异,从而表现出气质和风格。企业是基于明确的发展目标,将现有资源(包括人力)与整体利益相结合的个体企业组织。既然企业是一个人群组织,那它就是一个把既定的发展目标和个体的人统一起来的组织。企业的人文群体自然要有一定的“气质”和“格调”。这种气质和风格相对于个人而言,经历了碰撞、激荡、磨合、调优,代表了集体的人格。它不以个人意识为主导,而是需要用个人的言行和意识来传达和表达这种集体和组织的个性和风格,这就形成了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以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的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组织形式、规章制度、物质环境、企业行为和企业形象为载体,以企业创造的商品经济文化、市场竞争文化、市场观点和竞争观点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策略和艺术为内容的文化。

对于企业文化的内涵,美国学者艾伦·肯尼迪(allen Kennedy)和泰伦斯·迪尔(Terrence Deere)认为它包括五个方面: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礼仪和庆典、文化网络。其中,企业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起着制约和决定作用;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全体员工的共同信念和追求,是领导和员工评判事物的标准。英雄、礼仪庆典、文化网络,都属于企业文化塑造过程中的艺术范畴。从这些方面来看,企业文化有五大功能,即导向、约束、凝聚、整合和辐射。

企业文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实践证明,企业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参与和融合,体现在企业文化中。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有效而稀缺的资源,在企业形成时就对企业起着管理作用。它最初只是从属于企业管理,随着企业管理而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才成为许多学者讨论的热点和课题,成为一门科学。20世纪90年代,企业文化在西方迅速发展。从企业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来看,一般认为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取向。

企业管理就是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系统的效率最大化,即在扩大业务和利润空间的同时,从系统的各个方面考虑如何使成本最小化,同时保证质量。

纵观世界现状,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所以企业管理本身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有自己价值观、信仰、工具、语言的文化。企业管理的应用涉及到世界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业、农业、商业等企业。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软件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必须考虑企业的运动,对企业兴衰和经济运动规律的研究,可以用道家思想来解读和研究,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道家文化中的一些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道家的一些思想对企业管理也有负面影响。

2.1“无为”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无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无为”思想是道家的精髓,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道家管理思想的主旋律,是道家为我们做人、过日子、办企业,乃至治国、兴国、治天下提供的一个基本原则。真正理解了“无为”的思想,就抓住了道家思想的要义。

“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家管理思想的主旋律。道家的“道”是世间万物的本源,是支配世间万物的根本规律,体现了矛盾的统一——“道常无为”和强调事物的因果关系——“必先有所为而后无为”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不是不为,而是指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情况,尊重自然规律。有人认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消极等待,听天由命。这实在是对老子本意的误解。老子说:“无为而治”,意思是:“不为而不为。”在这里,“无为”是一种立足于世间的态度和方法,“无为”是指什么都不做的效果。其实经济环境的创造才是最“有所为”的。道家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的管理中只是一种手段,要求领导者的行为要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制定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不轻易改变;在这样的法律和制度下,人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实现“无为”,而“无为”才是道家真正的目标。

几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人生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为”的思想教导人们要顺应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以无私、淡泊的心态对待世间万物,因为其中蕴含着高尚正直的精神、积极的耐心和毅力,保持着宽容和谐的人生态度。不带个人偏见,要看待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想办法适应和融入自然和社会。

但在现代社会,老子的“无为”仍然有一定影响,其价值本身毋庸置疑。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因此,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的价值,而且需要发扬光大。

道家认为:一个统治者首先要有一种爱他人、利他人、谋社会福利的崇高心境;其次,他要以自己模范的道德行为为榜样,以身作则。如果他不走正道,整个社会风气也会败坏。所以治国首先要修身,无为而治,这是做好政治的根本。只有修己,管家,管村,管邻里,才谈得上治国。而这种思想仍然可以应用到今天的企业管理中。

这样,无为的管理实际上就构成了这样一个封闭的圈子:从无为到有为再到无为。其中,无为而治的出发点是用人,正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人就是组织队伍,人不仅仅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者,还要做好用人工作,就是要把工作措施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也就是“你不是善将,善将。”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自身工作素质的影响无处不在,可以防患于未然,极大地发扬优势,也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最后,管理者通过考核进行控制,强化权利和纠正偏差,并检查最初的计划和操作过程,从而开始新的循环。

现在的市场经济强调竞争,有人会质疑。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怎么能强调“无为”呢?但是,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其实被理解为竞争。因为竞争过于极端,会让人觉得为了达到目的会不择手段,而这样的竞争只是满足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对社会毫无益处。市场竞争不是竞争,而是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让它更加繁荣。而“无为”正适合于此。

2.2“无为”思想对现代企业的指导意义

虽然老子“无为”思想的应用已有很长时间,但对现代企业管理仍有其借鉴和指导意义。

对于企业来说,只有什么都不做,才能让企业安静下来。俗话说“清静能开出真花真果”。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商界的清静主义有更大的利益可谈。大自然的清静主义表现在:万物各得其所,互不竞争。同样,如果整个企业界的所有企业,无论大小,不同类别的企业,都不知道标准是什么,都对此感到不安,都处于一种无休止的“鲁莽”之中,结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确实应该有一套灵敏可靠的“宏观调控”机制来使用。这种机制的功能是“调节”企业行为,其“调节”目标应该是保持企业“安静”和“不作为”。

为无为而无不为,有所为而不为,才是真正的无为。企业真正的不作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让企业的行为回归正途。换句话说,企业应该有“该做的事”和“不该做的事”,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来自于社会和公共利益。任何有损公共利益的事情,哪怕是自己能做的(而且有利可图),也不能做或者做得不恰当。

无为,说到底其实就是奉献,不追求别的。所以我们说“无为”的结果恰恰是“有所为”(奉献)。老子说:“天道有益无害;圣人之道,就是为之奋斗。“我们说:企业之道是给予而非占有。这就是“真无为”。

其实经济环境的创造才是最“有所为”的。道家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的管理中只是一种手段,要求领导者的行为要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制定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不轻易改变;在这样的法律和制度下,人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实现“无为”,而“无为”才是道家真正的目标。

这样,无为的管理实际上就构成了这样一个封闭的圈子:从无为到有为再到无为。其中,无为而治的出发点是用人,正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人就是组织队伍,人不仅仅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者,还要做好用人工作,就是要把工作措施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也就是“你不是善将,善将。”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自身工作素质的影响无处不在,可以防患于未然,极大地发挥优势,也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最后,管理者通过考核进行控制,强化权利和纠正偏差,并检查最初的计划和操作过程,从而开始新的循环。

第三章道家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3.1家思想对企业管理的有益影响

3.1.1利他主义:水利万物流动,企业代表所有人的利益。

“善如水,水为万物之善而不争,为万物之恶,故有点道”是道德经中的一个片段。从这个片段开始,我们来探讨一下“企业管理之道”。

水的好处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一切。水对一切都有好处。万物得益于水。所以,一切都离不开水,一切都需要水,一切都离不开水。水的“万物受益”与“利他”的这种关系,可以为我们现代企业提供借鉴。换句话说,如果企业对公众和社会有一定的好处,公众和社会自然离不开企业,那么互惠互利就是企业发展的最根本途径。相反,如果我们的企业没有水的质量,我们所做的事情对人类和社会没有“有益”的作用,那么我们就没有立足之地,也没有生意可以建立。因为人们不需要我们,也不关心我们。

一句话,水之道是:水利无穷;企业之道是:企业造福于民,长久不衰。

3.1.2不争:站着不争,站着不争,成功。

除了“利他”这一企业生涯的根本点外,“不争”是企业生涯的重要参照点,“不争”的实质内容也可以说还在“企业生涯之道”中。

所谓“立而不争,立而不争,成也”,不过是水的另一种美好品质。老子曾说“水好万物而不争”。这个“争”是指水利滋养万物,不从万物中争取任何利益。我理解它的本质可以称之为“无私”,没有私利。第二个指的是“不与世争”,不仅是在被自己滋润过的事物上,也是在面对世间万物上。我明白,这是“无欲无求”,世界上什么都没有。然而这种品质虽然一直被人称道,却不适合当今的市场经济。虽然这个事实很无奈,但我觉得并不悲观。我们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个理论,作为一个辅助点来介绍。正如“一个职业应该站在非竞争领域”。

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看看那些充满竞争的领域。一般来说,竞争至少应该发生在两个竞争者之间,因为少于两个就没有竞争,没有对手,没有竞争。现代商业竞争,表现的趋势是多方竞争,多头竞争。这是一个比“二”竞争激烈得多的局面。这是竞争的本质特征之一。竞争的另一个本质特征是,斗争必须在同一个领域,或者说所有的竞争者都要为同一件事而斗争,否则就没有斗争,也就没有竞争可言。如果把这两个特点放到企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具体领域,我们会发现,如果选择一个有竞争力的地方创业,就违背了上面提到的两个根本点,也违背了我们创业的方式。

现在,很多人眼中错过“一帆风顺”的企业,大多都蕴含着“站在风口”的玄机。同时,他们也印证了老子《道德经》中的另一句话:“夫才不争,故无特殊。”

3.1.3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就是“道自然”,可以理解为“道自然”。其原则是老子从万物中总结出的体现道的精神。它是人们行为的基础,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养生原则,体现了老子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人随地,地随天,天随道,道随自然”警示人们做事的道理,要求人们在养生活动中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我觉得应该效仿大道,顺应万物的自然属性。万物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自由发展,发挥自身特色,达到“无所不用其极”的境界。

道家思想中的人性是与自然紧密相连的,人的内在驱动能量类似于“水”的特性,可以依附于一切,无处不在,无处不在。在企业管理中,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领导可以引导他,让他充分流动,符合他的天性。通过领导的正确引导和根据不同员工的特点进行分工合作,可以激发每一位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企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接下来是3.1.4。

第三水质低劣,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这种适度的水质,在这里讨论的企业“创业之道”中依然被引用。适度的水质可以作为我们企业的第二个参考点。这个参考点,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对上一个参考点(即“立足”)的补充和辅助。

前面我们讲过“不争”,“不争”的领域在于“大家都讨厌的”,这恰恰是水谦谦的地方。所以我觉得适度的水质还是可以作为我们企业的重要参考。而卑微的水质,对我们事业的启示,就是要愿意在人们不愿意开始的地方开始事业,要愿意在人们不关心的卑微的地方开始事业,要愿意专注于低处,专注于“众人之恶”。只有这样,才容易找到利民之道,才不会迷失在竞争眼花缭乱、心烦意乱的“高处”,才有利于履行企业的天职,为人民服务。有了成绩,我们不骄傲,不邀功,不自满,不炫耀,时刻反思自己还有什么,有什么不足,有什么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地方,然后改正,时刻反思自己,自责,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大有裨益;反之,爬得高了,就会形成头小脚小,底子薄,云里雾里。不知道为什么,一旦堕落,就会被毁灭,把自己带向毁灭;接下来是遇到挫折。摔倒后可以站起来,不伤筋骨。

3.1.5隐忍、迁就、懂得迂回无损:一条坦途。

在水质上,“忍、容、知迂回、无损”很有参考价值。水靠本质找到自己的位置,水的向下流动是水在任何环境下决定自己方向的根本依据。只要这种本性不变,无论水放在哪里,都不会迷失方向。企业也应该如此。它必须有一个不可改变的东西,一个不可改变的根本选择,才能真正像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永远不迷失方向。不变的方向是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这样的企业只有为社会做贡献,不居功,不自大,不自夸,永远谦虚谨慎,地位低下,才能发展。

3.1.6流水不腐,本性不变。

不断寻找新的职业点,不断更新服务社会的方式,不断寻找“造福人类”的新途径、新方式,像水一样,在从容不迫的“无为”中始终保持流动的生命力才能长久立足,否则就会被淘汰。

但是,变化归变化,有一点是一定不能放弃的,那就是始终坚持企业本身“造福人类,服务社会”的本质。就像水不能放弃“水往低处流”的本性一样。企业以“不变”的本性对应“不变”的主客观条件,才能一路顺畅和谐,不偏离“道”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