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动画电影《心理学家》?是杰作吗?

作者:天涯道

链接:/问题/35962489/答案/81905994

来源:知乎。

版权归作者所有,授权请联系作者。

毫无疑问,不要忽视了中国人的口味并不代表全世界人的口味。

其实在中国,这类科幻动画的受众远小于欧美。由于中国发展较晚,没有发展出欧美的科幻文化,我们对它的欣赏也必然有限。而且我们也不确定中国人的审美偏好是否会影响中国人对它的评价——可能太低了。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日本等东亚地区。我们发现东亚和北美的审美差异很大,尤其是今年的《死亡大游行》,在北美无疑是一部强大的代表作。据我所知,《死亡大游行》在北美的人气仅次于《一拳侠》,至少能排进前三。如果考虑到他是1次而不是打超人是10次,年底就吃了。

在动漫新闻网上,心理关的评分高达8.2。考虑到这个乐谱包含了很多经典作品(钢铁的炼金术士等。)和经典动画电影,PP的排名其实被低估了,所以我在ANIMENEWSNETWORK上搜索了2012到* * 4年前的所有作品。基于PP评分8.2-8.3的标准,我发现在评分方面,如果参考PP同时段的评论数(可以间接推断出观看人数),会发现PP的水平至少在5-10左右,是近几年动画的2%左右,所以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惊魂记—Pass》绝对是北美地区口碑较高的作品。

同时,我不得不说,虚渊玄的戏剧是否有自己的“特色”并不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尤其是当我知道大多数北美人都不知道Gen Urobuchi到底是谁的时候,这并不妨碍欧美人对他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

虚渊玄的三部优秀作品——魔女小源、FATEZERO、心理通——都有着极高的口碑,都在动漫新网有着极高的评分,魔女的评分更是高达8.6——这个评分几乎相当于春宫春春和鲁,而FATEZERO和心理通都高达8.2(同时评价人数几乎相同,也就是说他们的受众基本相同)。

在东亚,很少有人会觉得《惊魂传》和《FATEZERO》一样好,但是在更喜欢科幻的西方世界,两者的接受度几乎是一样的,甚至我被推荐PP的次数比《FATEZERO》还多。所以,仅仅从东亚人的角度来看待这部作品,显然是不够的。虽然FATEZERO更受欢迎,但似乎可能归功于FATE系列的巨大人气,该系列在西方也有一定的受众。如果去掉这种影响,可以说Psycho-Pass在西方人眼里可能更好。

同时,他们大多不知道写这部作品的作者喜欢让人物死去。其实他们觉得很多角色的死已经足够有意义了。例如,常守朱的朋友无疑是最关键的死者,他是作为常守朱成长的灵感而存在的。女高中生和重塑富豪也代表了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反思,而这种反思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个人。

这也是符合直觉的,因为说到剧场版的PP,很多欧美宅的反应就是,等不及了等等。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否认《惊魂传》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似乎并不能解释它在欧美的成功。北美在玩另一个版本的PP吗?

~~~~~~~~~~~~~~~~~~~~~~~~~~

提问者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PP的设定其实很合理。

槙岛圣护最后试图攻击日本的农业情报系统,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合理的设定,并不像许多人批评的那样。其实我也研究过日本的经济史(请参考我回答的部分),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理解。

在PP中,Sipis系统只在日本使用,也就是说Sipis系统是作为一个政治系统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我们仔细想想,这是一个现实的设定。日本作为一个发明了Sipis制度作为政治制度的国家,由于国际政治因素无法推广到世界各地。其实我们在剧场版中也看到,Sipis系统试图将“东南亚* * *和共和国”改造成一个由Sipis控制的国家。它向动画中这个虚构的国家输出了一批西比尔系统——这其实是一种价值观的推广,就像现在对民主的推广一样。

所以在PP的第一个季度,日本作为一个孤立的国家,选择了自我维持,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所谓的资源自给。槙岛圣护抓住了调查和保护情报系统的这一弱点,试图迫使调查和保护情报系统重新开放国际通信。这一系列世界观的设定足够合理。考虑到日本是一个只有1.6万平方公里的可耕地面积,而日本人民在PP上有足够高的生活水平(如果资源不足,不可能维持高水平的生活条件),我们当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日本是靠提高农业效率来维持这个社会的自我维持的。从逻辑自洽的角度来看,这一点PP做得足够好了。

如果过分依赖一个微妙的平衡设置是不合理的,那么我们很难断定1984更合理。有没有人认为,三个超级大国——科技水平相当,人口相当,同样残暴的政权,同样默契的发动一场“玩笑战”是可能的?这种仅仅是维持一个临界点的微妙设定,恐怕不够合理,但足以吸引人说出作者想说的道理。

所以从世界观上来说,Psycho—Pass的设定其实是日本动画中的优秀作品。

未完成的

~~~~~~~~~~~~~~~~~~~~~~~~~~~~~

对于提问者第二个问题的回答,首先要讨论《心理通行证》的叙事创作手法。

@纳兰汕头提到的钢铁炼丹师这个角色是有血有肉的,而PP不是,所谓的“代入感”其实是叙事风格的差异。这也是日本主流的动画创作方法——人物中心主义下的一种评判方式。

我们必须认识到钢铁炼金术士的作品(恶魔的尾巴,海贼王等。)都采用了旅行的叙事方式,可以拓展旅行中世界观的叙事,所以更有利于营造宏大的叙事背景,塑造人物的感情,这也是日本动画的主流叙事方式。《钢铁炼金术士》无疑是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而另一部大热作品《进击的巨人》却采用了一种非常奇特罕见的叙事方式——据点防御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制约了一部作品故事的推进,使得故事结局难以预料。是一种内在的、被动的叙事方式,而这种被动的叙事方式并没有被EVA时代之后的动漫界所采用,这也是当初《进攻的巨人》没有被JUMP采用的重要原因。

在漫画发展史上,这种被动的叙事方式大多活跃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古代漫画中,这也相应地受到了手冢治虫重情节轻角色思想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进击的巨人》中的角色往往没有其他作品那么亮眼。事实上,在之前的几集动画和漫画中,读者和观众对阿尼等角色几乎没有印象。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可以逐渐了解角色的性格。

这种叙事模式一直延续到寄生兽时代。很明显,我们会发现《寄生兽》等作品更倾向于剧情的叙述,而不是角色的塑造。无一例外,我们都更被剧情所吸引,而不是角色的塑造。

在小池一雄发明了“设定角色”(キャラクターをてる)这个词之后,动漫界开始倾向于“以人为中心”,我们至今仍被这种日本动漫创作方式所主导。这种叙事方式有利于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而在漫画的长期连载中,经常会使用大众化的人物形象来维持作品的人气。随着对周边经济模式的不断探索,整个日本业界也意识到了角色周边产品的经济可能性,因此日本动画创作中角色和剧情的定位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其实提问者提出的人的设计问题,其实就是在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创作环境下的一个讨论标准

然而《惊魂传》实际上比日本主流动画更类似于《进攻的巨人》。在剧情中,主角常守朱被设定为警察局的一名警察,负责打击来自未知地方的恐怖分子和反社会主义者。《心理通行证》采用这种叙事方法的必然结果是,情节的发展优先于角色的探索。

所以你的问题是

PP讲的人和故事足够吸引人吗?

必须分开考虑。其实动画创作中人的创作(角色塑造)和故事(剧情塑造)是有很大冲突的,而《惊魂传》的创作更偏向于剧情的创作而不是角色的塑造。

《惊魂传》的人物塑造是一部所谓少年题材的动漫,是抗日传统——抗日主流少男少女。

~~~~~~~~~~~~~~~~~~~~~~~~

至于很多人提到的,并没有提出改造方法。

我觉得远非如此。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他实际上讨论了渐进改革和剧烈革命的一系列问题。碰巧我对政治哲学和历史有些研究。其实可以和法国大革命,英国大革命做个对比。我们能为一个不完善的政权做些什么?

是彻底反抗,粉碎它,推翻一切,重建新世界?中国人很难理解,要一步步改变他。与美国等民主国家不同,中国缺乏个人改变现状的机制,因此一些中国人很难理解渐进式改革的概念。

就像美国19世纪末,泸州黑人被文化考试剥夺选民资格一样。20世纪20年代,德州白人迫害黑人的政治力量达到顶峰——所谓的民主党连环选举案,为了排除黑人选民,民主党声称要举行无休止的循环选举,直到所有黑人候选人都被排除在外。

黑人没有选择进行暴力革命,而是用美国的政治制度来讨价还价。当时黑人连续几次上高等法院,即使没能改变当时的歧视,也引起了很大的夸张浪潮。罗斯福时代,左翼大法官上台,终于承认了黑人的合法诉求,拨乱反正。...

这些东西在中国都很难看到,所以仅仅从《心理传递》传递的信息来看,很多时候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22集的动画中,不可能探讨到我上面说的“具体方法”,只是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思路,就是在日本这个民主国家背景下的非暴力渐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