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记忆中的展品包括哪些种类的艺术品?
展览时间:2008年7月29日-65438+10月7日。
开放时间:9: 00-17: 00(周一闭馆16: 00)。
地点:首都博物馆B馆(西区一楼)
序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无论北方游牧民族多少次南下,还是西方列强的入侵,文明的传承和进程从未中断,在远东地区卓尔不群,独树一帜。
这是一个神奇而壮丽的东方文明。在西方人眼中,不仅从“丝国”(Cerise、Seres、∑ηε)演变为“瓷国”,也从“汉人”演变为“唐人”。在凯尔波罗等探险旅行家的传奇游记中,那是一个迷人的魔幻世界。
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以中华文明为主体,吸收融合了地域文明。就像一百条河流永无止境的流淌。
这是一个永恒的东方文明。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碰撞中,以无与伦比的包容力和再生力实现了自身的创新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整体进程。
这就是中华文明,包含着“和”的文明。要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就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礼为序,以乐为和。
古老的中华文明,从遥远的时空里走来,现在在这里向你展示昨晚中华文明灿烂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颗星,也是能唤醒被遗忘已久的美好记忆的文物宝藏。
第一缕曙光的第一部分
(公元前265438年前的史前时期+0世纪)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祖先在生存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自然和自己,也进化了自己。从食兽饮血到钻木取火,从采集野果到种植农作物,从穴居到建造房屋,从与野兽竞争到驯养牲畜,从打结绳索到刻画人物和符号,从实用器具到礼仪用具,从氏族到城邦,我们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从南方的西樵山文化到北方的红山文化,从东方的良渚文化到西方的马家窑文化,文明的曙光正开始照耀中国。
本单元展品详情-& gt;
第二部分:李乐安邦
(公元前265438年+公元前0世纪~公元前3世纪)
随着国家的出现,中华文明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夏商周建立了严格的礼乐制度。用音乐调节心灵,融合上下和群体关系。由此产生的礼器创造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西周皇族衰落,诸侯逐渐强大的时候,伴随着地域文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秦的统一也统一了地域文明。秦佐虽然短暂,却作为中华文明近两千年的标准体系。
一、礼仪的沉淀
(公元前265438年+前0世纪~前8世纪)
公元前2100年左右,于霞从治水中脱颖而出,建立了夏朝,“退位”变成了“世袭”。商周时期,礼乐渐盛,祭祀频繁。从大量出土的精美青铜礼器中,我们可以远程感受到当年礼仪的庄严和复杂。甲骨文和金文记录了这一文明的进步。
本单元展品详情-& gt;
第二,地域文明领先。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
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不仅成就了自身的辉煌,还辐射到了周边地区。受其影响,周边地区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自身文化中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明,同样的材质造就了不同形状的器皿,蕴含着不同的文化符号。
本单元展品详情-& gt;
第三,一百条河流最终汇入大海
(公元前3世纪末)
秦国,一个位于西戎边境的小国,在商鞅变法后逐渐强大,横扫六合,建立了庞大的秦国帝国。同轨的车,同语言的书,促进区域文明的进一步融合和协调发展,汇聚成中华文明发展的主轴。秦朝虽然只剩下15年,但它奠定的政治文明堪称典范,传承了几千年。
本单元展品详情-& gt;
第三部分繁华中国篇
(从西汉到隋唐,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0世纪)
汉朝在秦统一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展现了一个新帝国的生机和活力。丝绸之路的开通将东亚、西亚和欧洲的文明联系在一起,中国和土耳其的文明同时相互影响。汉朝时,强而有力的人一直延续到魏晋。随着英雄崛起和浪漫纷争,北方民族纷纷南迁,各民族相互碰撞融合。国力强盛的唐朝,在来自西方的“胡风”影响下吸收了各种外来文明,再次展现出勃勃生机和广阔气象。强汉盛世盛唐,充满独创,兼收并蓄各种外来文明,呈现出一派荣华富贵、太平盛世的新风貌,为历代盛世所称道。
一、时代的冻结
(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
秦统一后的地域文明重组,赋予了汉代新的活力。“文化场面的统治”开启了汉朝的盛世,它在欧洲与罗马帝国并肩称霸东西方。创造这个盛世的人和他们的语言也被冻结了,就是汉人,中国人,汉字。
本单元展品详情-& gt;
第二,南北民族和东西方文化的大融合
(公元3至6世纪)
汉末金朝乱世短暂统一后,出现了长期南北分治的局面。汉文化在南方得到了延续和发展,青瓷造型和釉色之美也成为人们情感的新载体。匈奴、鲜卑、颉颃、边地、羌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迁,他们的风俗文化也在不断与中华文化碰撞融合。夹杂着佛教的东传和波斯、希腊文化的传入,逐渐融入到原始的中华文明中,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求同存异的魅力。
本单元展品详情-& gt;
第三,黄金时代
(6世纪~ 10世纪)
唐代开明的政治和民族融合创造了社会繁荣。开放的社会使唐朝成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聚集地。丝绸之路不仅吸引了各国的“胡商”,也吸引了各种文化和艺术,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文化交流和大融合。融合南北,链接中西,将唐朝推向了中世纪世界文明的巅峰。
本单元展品详情-& gt;
第四部分古典的终结
(10世纪~ 19世纪)
在唐朝文明的基础上,宋朝转身,时代精神从追求外在的恢弘转向内心的宁静和愉悦,从世界转向心境,强调高雅和细腻的感官享受。琴棋书画成为文人的情感载体,茶酒成为时尚高雅;在理学的倡导下,“玉比玉好”的观念再次被推崇,瓷器是否如玉成为评判其优劣的标准。但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还是纷纷南下,重文轻武的社会已经无法抵挡游牧民族及其战士的凶猛。于是,女真、蒙古、满人相继入主中原,融入汉家。在中华文明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完善、推向极致的同时,西欧国家走出中世纪,生产力迅速发展,步入现代文明,改变了世界格局和中华文明进程。
一、宁静中的快乐
(10世纪~ 13世纪)
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成为黄袍加身之后获得了政权,他通过“一杯酒来缓解士兵的压力”实现了文人治国的理念。在经历了前朝灿烂的文明之后,又回到了平淡的宋朝,重文轻武,追求心灵的平静,生活的安逸。前面有西夏,有辽国,却被女真逼得不得安身立命,还能“在榻上酣睡”。虽然缺乏英雄主义,但其对人生和世界的哲学理解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宋瓷的神韵中可以领略到人的优雅意境。
本单元展品详情-& gt;
二,民族融合谱的新音乐
(10世纪~ 14世纪)
雪原,金戈铁马;小桥流水,浪漫在西厢。北宋国力不够强大,但其文明为周边民族所景仰。西北的党项,东北的契丹,以及后来的女真和蒙古人,或夺得一隅,或占据半壁江山,或统一中国,但最终都被中华民族融合,为中华文明增添了新的色彩。
本单元展品详情-& gt;
3.繁荣和辉煌
(14世纪~ 19世纪)
在明清近500年的时间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文明被推向极致,实现了古典主义的最后繁荣。清朝的高宗皇帝更加雄心勃勃,将紫禁城的正殿改名为“太和”。但这是西欧国家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明清也在随着时代的脉搏跳动。先是一些近代科学知识由传教士传入,后在西方列强向外扩张的强大压力下转向隐居。
本单元展品详情-& gt;
结论
“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由国家文物局、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辽宁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江西省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河南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陕西省人民政府、甘肃省人民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注:排序顺序在政府网站公布)。
北京市文物局、湖南省文物局等省市文化厅(文物局)协办。
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北京定陵博物馆、北京白塔寺管理处、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河北定州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青州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博物馆、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绵阳博物馆、四川省成都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馆、南京博物馆、江苏省徐州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湖北省武汉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岳西县文物管理所、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湖南省长沙博物馆、湖南省衡阳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汉阳陵博物馆、陕西省周元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馆、 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管理处、西藏自治区罗布林卡管理处、云南博物馆、青海博物馆(排名不分先后)。
首都博物馆和湖南省博物馆是此次展览的承办单位。
国宝和文物讲述了5000年的文明。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无论北方游牧民族多少次南下,西方列强多少次入侵,文明的传承和进程从未中断,使他们在远东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它是一个神奇而壮丽的东方文明。在西方人眼中,它从“丝绸之国”演变为“瓷器之国”,也从“汉人”演变为“唐人”。在凯尔波罗等探险旅行家的传奇游记中,那是一个迷人的魔幻世界。是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以中华文明为主体,吸收融合了地域文明。就像百川奔流;这是一种永恒的东方文明。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碰撞中,以无与伦比的包容力和再生力实现了自身的创新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整体进程。
“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位位于首都博物馆方厅一楼,展览面积1400平方米。* *展出的1,69件文物组成部分,选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所属的科研院所、博物馆、考古所等55个文物收藏单位,时代特色鲜明,能代表一个。
中国最早的“太阳神”
文石雕
湖北秭归出土的代表长江中游地区太阳神崇拜的“太阳神石雕”,是我国最早描绘太阳神形象的实物。此石雕运用写意手法,雕刻出双手下垂、双脚分开的细长人物。头顶上刻着23个闪亮的太阳,腰两边的圆点像是宇宙中运行的行星。它既反映了一个地区对太阳神的崇拜,也表明先民们是按照人类的形象来刻画他们心目中的“神”,反映了他们在生产力不发达、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发展人类能力的愿望和对人类统治世界的信心。
千年奇观"面"--青铜面方鼎。
湖南宁乡出土的人面铜器方鼎,是商代晚期的作品。鼎是一种炊具,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此器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以人脸为主要装饰的方鼎。肚子的四周都是高浮雕的脸。虽然大小不一样,但是五官和面部表情都是一样的。可见代工厂的技术非常好,或许他当时就掌握了放大缩小的技术。面部写实庄重,给人一种庄严神秘的感觉。这可能是3000多年前中国南方商朝人的画像。它们的耳朵上有钩子和角,下面有爪子,有人认为这是古代文学中“tāotiè”的形象。鼎内壁铸有“大和”字样。“和”字像是抽穗时谷子的植物形象,结合墙壁的人脸形象,有学者认为是祭祀和祈求五谷丰登的纪念。这个方鼎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的logo也是据此设计的。
中国文化遗产的象征——太阳神鸟金饰
太阳神鸟金饰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属商代晚期。图案以镂空表示,分为内层和外层两层,内层周围等距分布十二个旋转齿灯;外层由逆时针飞行的四只鸟组成。四只鸟头脚相接,飞向同一个方向,与内漩涡的旋转方向相反。外层的四只鸟不仅代表四只鸟的负日,还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12 awns内层代表一年十二个月的循环。是古蜀人崇拜太阳的物证,也说明古蜀人已经掌握了年、时、月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太阳神鸟图案表达了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构图严谨,线条流畅,富有美感。
周武王伐木的见证--铜矿利润。
陕西临潼出土铜李潺。在众多精品青铜器中,陕西临潼出土的“李潺”是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也是西周初年青铜器铭文中唯一记述吴王伐商的珍贵史料。腹底铸有4行32字,大意为吴王伐商,甲子晨星正好在其位,适宜征伐;商朝战败八日后,吴王在兵站将贵重金属铜赠给功臣李,李用铜铸宝石留念。碑文说武王伐商的时间是甲子日;也反映出相关人员从战后第八天就开始受到奖励,说明战争并没有持续多久。这些与载有甲子日周武王征伐王上的文献《尚书·牧誓》和《逸周书·天下囚》是一致的。它是夏商周时期确定武王斩商的器物之一。
通往天堂之路
t型丝绸画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具未腐败的汉代女尸。这是在墓主人辛追的葬礼仪式上使用的旗帜,用以表示招魂和引导后安葬,也称“非服”。图中描绘的内容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天上,地上,地下。天空中,有一些关于天堂的神话传说,如蛇头龙,太阳,蟾蜍和玉兔,以及飞往月球的嫦娥。太阳指的是太阳,所谓“太阳初来海底,朱晖散青云”就是这个意思;人的部分,墓主人辛追在三个宫女的陪伴下,正在去往天堂的路上,家人祈求逝者灵魂升天的祭祀场景;地下部分绘有神话中的章鱼和守护死者灵魂的珍奇动物。帛画有条不紊地展现了汉初人们观念中的宇宙图景。其主题一般被认为是“招魂升天”,但也有人认为是“招魂复灵”让死者安身立命。
汉代规格最高的葬服——金玉衣
这件金缕玉衣出土于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是年代最早、玉器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的玉衣。都是用新疆和田的白玉和青玉做成的,包括头套、胸、背、左右袖、左右裤腿、左右手套、左右脚套等。* * *用玉片4248块,金线1.576克,需要654.38+万人完成。根据汉代的丧葬制度,玉衣是必备的丧葬用品,因为汉人相信玉可以保持身体不朽。然而,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色的玉衣,这件玉衣的主人是刘迎客,第二代楚王,蛟刘的儿子,汉高祖刘邦的弟弟。蛟刘深受刘邦和中国皇帝的儿子刘恒的宠信,这使得他的儿子比王子还贵。所以刘迎客死的时候是可以穿金戴玉的衣服的。同时也说明象征地位和等级的玉衣的使用在西汉时期并没有形成严格的制度。
财富之梦-铜摇钱树
四川省绵阳市何家山2号汉墓出土铜摇钱树。整个结构由底座、树干、树冠等29个部分连接扣合而成。以一根铜管为主干,插在一个有浮雕天青、辟邪的陶基里。树干套内插有五组枝叶。树顶上有一个人正在把玉兔捣的长生不老的“神丸”放进麻雀嘴里。树枝上挂满了铜钱,树叶上还装饰着西王母的神话故事和杂技演员的形象。树叶摇曳,挂满铜钱。似乎只要晃动树干,铜钱就会掉下来,故名“摇钱树”。东汉墓葬中经常出土摇钱树。人们把铜钱挂在树上,创造神话故事,希望它们能像水果一样“开花结果”,像神仙一样长生不老。“大地有融酒之泉,长林无不摇钱之树。”埋在墓中的摇钱树表达了汉人对财富的渴望。
值得一提的是,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重灾区绵阳的文物工作者不顾自身人员财产损失,紧急抢救文物。就在余震停止之前,这棵东汉的摇钱树来到了北京,体现了四川人民对北京奥运会的大力支持。
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金银牛形交错铜灯
汉代的“绘雁鱼铜灯”和“交错金银牛形铜灯”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的动物形象部分是储水容器。灯罩收集灯点亮时产生的烟雾,通过弯管将烟雾引入水中吸收,避免室内空气污染。他们合理的排烟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创作理念。在欧洲,直到15世纪,这种除烟设计才出现在达芬奇的设计手稿中。到了汉代,这种灯被广泛使用,广西、湖南、河北都有考古发现。河北省博物馆著名的“长辛宫灯”也是根据同样的设计原理制作的。
两千年前的喜剧演员。
击鼓和说唱陶俑
两千年前的“打鼓说唱陶俑”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盛世的生活。民间说唱表演在汉代非常流行。这个赤土俑赤膊赤脚,左臂打鼓,右手持槌。既幽默又夸张。是一件具有浓郁民间气息和地方风格的优秀雕塑。这种说唱艺术在汉代被称为“傩祐”,史书记载:“击鼓歌唱,作傩祐”。《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也是一个崇尚乐趣(xiá)的玩家。”在汉代,又矮又胖的矮子经常被用作表演者。陶俑虽为手工成型,但表情生动传神。仿佛从2000年前的历史尘埃中走来,带给我们的是汉朝的笑容和声音,让人笑而忘之。
情意缠绵,人与神相恋——丝版上色。顾恺之《洛神赋图》(副本)
《洛神赋》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名画(展品为宋代临摹)。是关于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名作《洛神赋》的感人故事,描写了曹植在洛水与洛神赋相遇时爱上了洛神赋,最终因人神分离而分开。《洛神赋》原名《甘孜赋》,一般认为是曹植因任镇丞而作。也被称为干振府,振朱仝,但有人认为他的写作涉及到曹植和魏文帝曹丕的妻子振石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幅画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展示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洛神赋》的内容,在刻画人物心理上的成功和在表现情感内容上的精深造诣,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绘画的新发展。画面中人物画的线描如“蚕吐丝”,后人称这种技法为“高古游丝妙”,是人物画技法十八种描述之一,对后世中国画的线描艺术影响很大。
世界上最好的行书
帛书版王羲之《兰亭序》(抄本)
《兰亭集序》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大书法家王羲之(321 ~ 379)为他们的诗所作的序稿。***28行,324字,完美的构图、结构和笔法,是他当时的代表作。后人评价“右军字体变了。其英气自然,故被认为是从古至今的典范。”所以历代书法家都把兰亭视为“第一行书”。
《兰亭序》展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凰精神、胸怀、情怀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古人说王羲之的草书就像“清风出袖,下月入我怀”,真是绝妙的比喻。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在昭陵,原作永不见于世。现在流传于世的《兰亭集序》是唐代的抄本。因为这一卷唐代的《兰亭序》是用丝做的,丝色老褐,但笔法、笔墨、风格、神韵都有体现,是极其珍贵的抄本。
一个罕见的多线流通的墨书。
纸质版欧阳询《梦典贴》
《梦的典贴》***9行78字,内容是写历史事件,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557 ~ 641)所写。《梦见一条迪恩领带》保留了南宋的“绍兴服”,后有元代郭田锡、赵孟頫的后记,澄清了这条领带与当时欧洲其他书籍一致。郭天锡曰:“此劲锐浑厚,密如武库,回头,得二王之风气,天下欧洲行书第一书也。”此帖用淡墨书写,但不厚重,为潦草之作,转动自如,无错无滞,上下脉络清晰,结构稳重扎实,笔法沉稳,韵味流畅,体方浑圆,妩媚苍劲,乃欧阳询晚年所作。欧阳询与余士南、褚遂良、薛琦并称为初唐四大家。这个帖子是大家的经典。
平原辽阔,显示河山。
色码绢本董源《夏日风景山口待渡》(卷)
夏静山口的照片是没有钱去穿越的。董其昌在卷前引用了第一个标题《拟在东北苑翻越的夏静山口原图》,卷后有袁珂九思和于吉的题跋。收藏于宋元皇宫。入清,为耿惠侯所赚,转入清朝收藏。所有的钟都有识别和隐藏的标记。《宣和画谱》、《石渠宝坻》等书中均有记载。历代都被认为是五代著名画家董源的作品。
画面描绘的是江南渡口的夏日风光,这里翻开的书是平沙浅岸,河水流动,船只来来往往,山峦叠叠,村落微露于丛林之中,卷尾延伸沙岸,垂柳成排,等待过岸的人,呈现出一派辽阔的江景。全卷以匹马和墨点表现山川树木。画法和潇湘图基本相同,大小和纹理似乎都和潇湘图有联系。所以有学者认为两图为一,是董源《河伯嫁女图》中的两段。画面构图深远,在平淡朴实的现实中“有山川之气”,色彩淡雅,富有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