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的一些基础知识简介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结构分为以下四部分。
1 .细胞壁
位于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是透明的薄壁。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孔隙较大,物质分子可以自由渗透。细胞壁起到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2.细胞膜
细胞壁的内侧紧密附着在一层极薄的膜上,称为细胞膜。这种由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膜,可以让水、氧气等小分子自由通过,而一些离子和大分子则不能自由通过。所以它既保护了细胞内部,又控制了物质的进出:不让有用的物质随意渗出细胞,也不让有害的物质轻易进入细胞。
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很难分辨。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知道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组成。细胞膜中间是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外侧和内侧,有许多球形蛋白质分子嵌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不同深度或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这些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具有流动性,因此可以说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这种结构特征对其完成各种生理功能非常重要。
3.细胞质
包裹在细胞膜上的又厚又透明的物质叫细胞质。细胞质中也可见一些折射颗粒。这些粒子大多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类似于生物的各种器官,因此被称为细胞器。比如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可以看到很多绿色的颗粒,这是一种叫做叶绿体的细胞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在细胞质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个或几个液泡,液泡内充满液体,称为细胞液。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液泡合并成一个中央液泡,占整个细胞的一半以上。
细胞质不是冻结静止的,而是缓慢移动的。在只有一个中央液泡的细胞中,细胞质经常在液泡周围循环,促进了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加强了细胞器之间的相互联系。细胞质运动是一种消耗能量的生命现象。细胞的生命活动越旺盛,细胞质流动越快,反之越慢。细胞死亡后,细胞质停止流动。
除了叶绿体,植物细胞中还有一些细胞器,它们结构不同,功能不同,* * *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这些细胞器的结构需要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
①线粒体
它是线性和粒状的,因此得名。在线粒体上,有很多种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颗粒,也就是很多种呼吸酶。它是细胞呼吸的地方,通过它氧化分解有机物,为细胞的生命活动释放能量,所以有人把线粒体称为细胞的“发电站”或“动力工厂”。
②叶绿体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中的重要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光合作用。叶绿体由双层膜、类囊体和基质组成。类囊体是一种扁平的小类囊体结构。在类囊体膜上,有光合作用所必需的色素和酶。许多类囊体叠加形成颗粒。颗粒之间填充基质,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基质也含有DNA。
③内质网
内质网是细胞质中由膜组成的网状管道系统,广泛分布于细胞质基质中。它与细胞膜相连,在细胞内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和运输中起重要作用。
内质网有两种:一种是表面光滑的;另一种是很多小颗粒附着在上面。内质网增加了细胞内的膜面积,许多酶附着在膜上,为细胞内正常的化学反应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高尔基体
高尔基体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一般认为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高尔基体本身没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但可以加工和运输蛋白质。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时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5核糖体
核糖体是椭圆形的颗粒体,有的附着在内质网膜的外表面,有的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基础。
⑥中心体
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一些低等植物细胞中,因其位于细胞核附近而被称为中心体。每个中心体由两个彼此垂直排列并与周围物质垂直的中心粒组成。动物细胞的中心体与有丝分裂密切相关。
⑦液泡
液泡是植物细胞中的泡状结构。成熟植物细胞中的液泡非常大,占整个细胞体积的90%。液泡表面有一层液泡膜。液泡中有细胞液,内含糖、无机盐、色素、蛋白质等物质,浓度可达很高。因此,它对细胞所处的环境起着调节作用,可以使细胞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使其保持扩张状态。
8个溶酶体
溶酶体是细胞中具有单一膜囊结构的细胞器。它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多种物质。
4.核
细胞质包含一个近似球形的细胞核,细胞核由更粘稠的物质组成。细胞核通常位于细胞的中央。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核常被中央液泡推到细胞边缘。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容易被品红、苏木精等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这种物质叫做染色质。生物体用来传递种子和世代的物质,也就是遗传物质,在染色质上。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染色质变成染色体。
它由原生质与被膜包围的细胞核(或假细胞核)组成,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可以通过分裂增殖,分裂是生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基础。细胞要么是独立的生命单位,要么是多个细胞组成细胞群或组织,要么是器官和有机体;细胞也可以分裂繁殖;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全能性(植物),动物细胞核也是。
大多数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有些细胞含有两个或多个细胞核,如肌肉细胞和肝细胞。细胞核可分为四部分:核膜、染色质、核液和核仁。核膜与内质网相连,染色质位于核膜和核仁之间。染色质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DNA是一种有机大分子,也叫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有丝分裂时,染色体被复制,DNA也被复制成两部分,平均分配给两个子细胞,使后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恒定,从而保证后代遗传特征的稳定。还有RNA,是复制中的单链DNA,它传递蛋白质,称为DNA的信使。
显微镜的使用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握住镜座。
2.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平台上,稍微偏左(显微镜放在距离实验平台边缘约7厘米的地方)
).安装目镜和物镜。
第二,光线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保持2厘米)
米的距离)。
4.把大一点的光圈对准光孔。左眼看着目镜(右眼睁开是为了以后方便)
同时画图)。旋转反射镜,使光线通过透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你可以
看到白色的视野。
第三,观察
5.将待观察的玻片标本(也可以用印有“6”字样的薄纸制成)放入
在载物台上,用平板夹压住,标本要正对着光孔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丝,慢慢降低镜筒,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标本(眼睛
保持眼睛盯着物镜,以免碰到载玻片标本。
7.用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丝,使镜筒缓慢直线上升。
直到你能看清图像。然后稍微转动微调准焦螺丝,让物体图像更清晰。
植物和藻类利用其叶绿素将可见光转化为能量(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驱动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它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生化反应过程,也是地球碳氧循环的重要介质。
[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光合作用公式
二氧化碳+水-光/叶绿体→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氧气。
6 CO2+6H2O――光/叶绿体→C6H12O6+6O2
中文解释
光合作用是植物和藻类利用叶绿素和一些细菌利用自身细胞将二氧化碳和水(细菌是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在可见光照射下释放氧气(细菌释放氢气)的生物化学过程。植物被称为食物链的生产者,因为它们可以利用无机物产生有机物,并通过光合作用储存能量。通过进食,食物链中的消费者可以吸收植物和细菌储存的能量,效率约为10 ~ 20%。对于生物界几乎所有的生物来说,这个过程是它们生存的关键。光合作用对于地球上的碳氧循环至关重要。
英文描述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将来自太阳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糖)。生态系统的“燃料”是来自太阳的能量。阳光在光合作用中被绿色植物捕获,并作为化学能储存在碳水化合物分子中。当食草动物吃植物,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时,能量就在生态系统中从一个物种传递到另一个物种。这些相互作用形成了食物链。
详细机制
植物利用阳光的能量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供动植物作为食物来源。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地方,所以叶绿体可以说是阳光传递生命的媒介。
(1)原则
与动物不同,植物没有消化系统,必须依靠其他途径吸收营养。就是所谓的自养生物。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它们会利用阳光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以获取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
这个过程的关键参与者是内部叶绿体。在阳光的作用下,叶绿体将通过气孔进入叶片的二氧化碳和根系吸收的水分转化为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2)注意事项
上式中等号两边的水是不能抵消的,虽然公式在化学上很特殊。原因是左边的水被植物吸收,用来制造氧气,提供电子和氢离子。右边水分子的氧原子来自二氧化碳。为了更清楚地表达这种原料产品的初始过程,人们更习惯于把水分子写在等号的左右两边,或者在右边水分子的右上角加一个星号。
(3)光反应和暗反应(高中生物课本上叫暗反应,有些地方也叫碳反应)
光合作用可分为两个步骤:光反应和暗反应。
(4)光反应
条件:光、色素、光反应酶
位置:在囊性结构的膜上。
影响因素:光强和供水植物光合作用的两个吸收峰。
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吸收峰过程:叶绿体膜上的两套光合作用系统:光合作用系统I和光合作用系统II。(光合作用系统ⅰ比光合作用系统ⅱ更原始,但电子转移先开始。)在光照下,波长为680nm和700nm的光子分别被吸收,从水分子的光解光路中获得的电子作为能量不断被转移。(只有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可以转移。而水光解得到的氢离子由于浓度的不同,通过类囊体膜上的蛋白质复合体从类囊体向外移动到基质中,两者之间的势能降低,用于合成暗反应的ATP。此时,势能降低的氢离子被氢载体NADP带走。一个NADP分子可以携带两个氢离子。这个NADPH+H离子在暗反应中起还原剂的作用。
意义:1:水的光解(又称水的光解)产生氧气。2.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生成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3.NADPH+H离子由氢离子合成,氢离子是水光解的产物,为暗反应提供还原剂H(还原氢)。
(5)暗反应(碳反应)
本质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
条件:暗反应酶在没有光的情况下也是可以接受的(但不再叫暗反应,因为只有光反应才能继续发生)
环境:叶绿体基质
影响因素:温度、二氧化碳浓度
过程: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暗反应过程,叶片的解剖结构也不同。这是植物适应环境的结果。黑暗反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C3,C4和凸轮。这三种类型是根据二氧化碳固定过程的不同而划分的。
C3反应型:植物通过气孔从外界将CO2吸入细胞,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叶绿体。叶绿体含有C5。在将二氧化碳固定到C3中起作用。C3与H和ATP提供的能量反应生成糖(CH2O)并还原C5。被还原的C5继续参与暗反应。
(6)光和暗反映的化学方程式
H20→2H+ 1/2O2(光解水)
NADP++2e-+H+ → NADPH(氢转移)
ADP+Pi→ATP(能量转移)
CO2+C5化合物→C3化合物(固定二氧化碳)
C3化合物→(CH2O)+ C5化合物(有机物的形成或C3的还原)
ATP→ADP+PI(能量消耗)
能量转换过程:光能→不稳定化学能(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稳定化学能(糖或淀粉的合成)。
注意:光反应只能在光照条件下进行,暗反应只要满足暗反应条件就可以进行。也就是说,暗反应并不一定要在黑暗中进行。
【编辑此段】光合作用要点分析
(1)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成分
1.光合色素
类囊体中有两种色素:叶绿素和橙色类胡萝卜素。通常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例约为3:1,chla与chlb的比例约为3: L,在许多藻类中,除了叶绿素A和B外,还有叶绿素C和D以及藻胆蛋白,如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光合细菌中有细菌叶绿素等等。
叶绿素A、B和细菌叶绿素都是由一个与镁络合的卟啉环和一个长链醇组成,它们之间只有很小的区别。类胡萝卜素是由异戊烯单元组成的四萜,藻胆蛋白是一种色素蛋白,其发色团是由吡咯环组成的链,不含金属,而色素则多* * *轭双键。所有的叶绿素和几乎所有的类胡萝卜素都嵌在类囊体膜中,类囊体膜通过非* *价键与蛋白质结合。一条肽链可以结合几个色素分子,色素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取向是固定的,有利于能量传递。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对叶绿素a和叶绿素b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几种颜料的吸收光谱是不同的。叶绿素a.b吸收红、橙、蓝、紫光,类胡萝卜素吸收蓝、紫光,吸收率最低的是绿光。特别是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的吸收光谱与叶绿素有较大差异,这对于生活在海洋中的藻类适应不同的光质条件具有生态学意义。
2.集光复合体
它由大约200个叶绿素分子和一些肽链组成。大部分色素分子捕捉光能,通过诱导振动传递给反应中心的色素。所以这些色素被称为触角色素。叶绿体中的所有叶绿素b和大部分叶绿素a都是触角色素。此外,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分子也能捕捉光能,称为副色素。
3.光学系统ⅱ(PSⅱ)
吸收峰位于波长680纳米处,也称为P680。包括至少12条多肽链。位于类囊体膜上与基质非接触区的基粒。包括一个轻质LHCⅱ、一个反应中心和一个含锰原子的析氧配合物。D1和D2是两个核心肽链,它们结合中心色素P680、脱镁叶绿素和质体醌。
4.细胞色素b6/f复合物
它可能作为二聚体存在,每个单体包含四个不同的亚单位。细胞色素b6(b563)、细胞色素F、铁蛋白和亚单位IV(被认为是质体醌的结合蛋白)。
5.光学系统ⅰ(PSI)
它可以被波长为700纳米的光激发,也称为P700。包括多个肽链,它们位于基础颗粒和基质之间接触区域和基质的类囊体膜中。由集光综合体I和行动中心组成。结合约100个叶绿素分子,除少数特殊叶绿素作为中心色素外,所有叶绿素均为触角色素。这三种电子载体是A0(一种chla分子)、A1(维生素K1)和三种不同的4Fe-4S。
(2)光反应和电子转移
P680接受能量后,从基态变为激发态(P680*),然后将电子转移到脱镁叶绿素(初级电子受体)。P680*带正电荷,通过从一级电子供体Z(反应中心D1的蛋白质上的一个酪氨酸侧链)获得电子而被还原。Z+然后从析氧络合物中获得电子;氧化态的释氧络合物从水中获得电子并光解水。
2H 2O→O2 + 22H+ 4e-
另一个方向,脱镁叶绿素将电子转移到结合在D2上的QA,QA迅速将电子转移到D1上的QB。还原的质体醌从光系统II复合体中解离出来,另一种氧化的质体醌取代它形成新的QB。质体醌将电子转移到细胞色素b6/f复合体,将质子从基质转移到类囊体腔。然后电子转移到位于类囊体腔一侧的含铜蛋白体蓝蛋白(PC)中的Cu2+,再转移到光系统II。
P700被光能激发后释放的高能电子依次沿A0→ A1 →4Fe-4S方向,从类囊体体腔侧转移到类囊体基质侧的铁氧还蛋白(FD)。最后在铁氧还蛋白-NADP还原酶的作用下,电子转移到NADP+上形成NADPH。失去电子的P700从PC获得电子并还原。
Z形电子转移的过程称为非循环光合磷酸化。当植物缺乏NADP+时,电子在光系统I中流动,只有ATP合成而没有NADPH,这就是所谓的循环光合磷酸化。
(3)光合磷酸化
一对电子从P680经P700转移到NADP+上,在类囊体腔内增加了四个H+,其中两个来自H2O光解,两个由PQ从基质转移,一个在基质外的H+用于还原NADP+,于是在类囊体腔内存在一个高H+(pH≈5,基质pH≈8),形成质子动势,H+转化为ATP合酶。
ATP合酶,即CF1-F0偶联因子,在结构上与线粒体ATP合酶相似。CF1也由五个亚基组成,α3β3γδε的结构。CF0嵌在膜中,由四个亚基组成,是质子穿过类囊体膜的通道。
黑暗反应
C3途径:也称为卡尔文循环。CO2受体是RuBP,初始产物是3-磷酸甘油酸(PGA)。
C4途径:又称哈奇-斯莱克途径,CO2受体是PEP,初始产物是草酰乙酸(OAA)。
景天酸代谢途径(CAM途径):夜间固定CO2产生有机酸,白天脱羧释放CO2固定CO2。
细胞呼吸是指细胞内物质的氧化分解,具体表现为氧气的消耗和二氧化碳、水、三磷酸腺苷(ATP)的产生,也称细胞呼吸。它的根本意义在于为身体提供可利用的能量。细胞呼吸可分为三个阶段。1阶段,各种能量物质通过不同的分解代谢途径转化为乙酰辅酶a。在第二阶段,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的二羰基通过三羧酸循环转化为CO2和氢原子。第三阶段,氢原子进入电子传递链(呼吸链),最后转移到氧上,与之生成水;同时,ATP分子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并伴有电子转移。生物主要通过脱羧作用产生CO2,即代谢产物先转化为含有羧基(-COOH)的羧酸,然后在特定脱羧酶的催化下从羧基上脱去CO2。电池中的氧化反应可以通过脱氢、加氧或失电子等多种方式进行,其中脱氢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在细胞呼吸的1阶段有一些脱羧和氧化反应,但更多集中在三羧酸循环中。三羧酸循环是有氧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循环反应序列。该循环由连续的酶促反应组成,反应中的中间物质为含三个羧基的三羧酸或含两个羧基的二羧酸,故称为三羧酸循环。因为柠檬酸是环状物质,所以也叫柠檬酸循环。也可以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为克雷布斯循环。在循环开始时,乙酰基以乙酰辅酶a的形式与四碳化合物草酰乙酸的分子缩合,形成六碳三羧酸化合物柠檬酸。柠檬酸然后转化成另一种六-三羧酸异柠檬酸。异柠檬酸脱氢并失去CO2生成α-酮戊二酸。后者去除65,438+0 CO2,生成四羧酸琥珀酸。最后,丁二酸经过三步反应转化为草酰乙酸,并脱去2对氢。再生的草酰乙酸可以与另一个乙酰辅酶a分子反应,开始另一个循环。每个循环消耗一个乙酰基分子(二氧化碳),产生两个CO2分子和四对氢气。草酰乙酸参与了循环反应,但没有净消耗。如果没有其他反应消除草酰乙酸,理论上一个分子的草酰乙酸就能引起无限个乙酰基氧化。环上的羧酸类化合物有催化作用,少量即可促进循环。任何可以转化为乙酰辅酶a的物质或三羧酸循环中的任何催化剂都可以参与这个循环并被氧化。所以这个循环是各种物质氧化的相同机制,也是各种物质代谢的机制。三羧酸循环必须在氧气存在下进行。从环中释放的氢进入呼吸链,最终与氧结合形成水,产生ATP,ATP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能量来源。呼吸链由一系列以特定顺序排列的结合蛋白组成。链条中的每个成员都从前一个成员那里接受氢或电子,传递给下一个成员,最后传递给氧。在电子转移过程中,自由能逐渐释放,其大部分能量通过氧化磷酸化储存在ATP分子中。不同的生物,甚至同一生物的不同组织,都可能有不同的呼吸链。一些呼吸链只含有一种酶,而另一些呼吸链含有多种酶。然而,大多数呼吸链由以下成分组成:烟酰胺脱氢酶、黄素蛋白、铁硫蛋白、辅酶Q和细胞色素。这些与蛋白质结合的辅助基团(或辅酶)在呼吸链中不断被氧化和还原,起到传递氢(氢供体)或电子(电子供体)的作用。蛋白质部分决定了酶的特异性。为简化起见,写作中常省略呼吸链的蛋白质部分。上图是最广泛的NADH呼吸链和另一个FADH2呼吸链。在图中,MH2代表任何还原的代谢物,如苹果酸。在烟酰胺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的催化下,可脱去一对氢,成为氧化产物M(草酰乙酸)。这种脱氢酶以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或NADP+(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为辅酶。两种辅酶都含有烟酰胺(维生素PP)。在脱氢反应中,辅酶可以接受1个氢和1个电子成为还原型辅酶,剩下的1 H+留在液体介质中。
纳德++2H(2H++2e)
NADP++2H(2H++2e)
黄素蛋白是一种以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或黄素单核苷酸(FMN)为辅助基团的脱氢酶,其辅助基团含有核黄素(维生素B2)。NADH脱氢酶是一种黄素蛋白,能把NADH的氢原子加到辅助基团FMN上,在NADH的呼吸链中起氢供体的作用。琥珀酸脱氢酶也是一种黄素蛋白,能直接将琥珀酸的1对氢原子加到FAD上,使其氧化成富马酸。FADH2继续将H传递给FADH2呼吸链中的下一个成员,所以FADH2呼吸链比NADH呼吸链短,呼吸链产生的ATP略少。铁硫蛋白的活性位点含有硫和非卟啉铁,故称为铁硫中心。它的作用是通过铁的化合价变化转移电子:Fe3++eFe2+。这类蛋白质常与黄素脱氢酶或细胞色素结合,在线粒体内膜上形成复合物。在从NADH到氧的呼吸链中,有许多不同的铁和硫中心,有些在NADH脱氢酶中,有些与细胞色素B和c1有关。辅酶Q是一种脂溶性醌类化合物,因其广泛存在于生物学中,故又称泛醌。其分子中的苯醌结构可被可逆氢化还原成氢醌衍生物,在呼吸链中起中间递质的作用。细胞色素是一种以铁卟啉(结构类似于血红素)为辅助基团的红色或棕色蛋白质,通过铁的化合价变化在呼吸链中传递电子:Fe3++eFe2+。目前发现的细胞色素有很多种,如B、C、c1、aa3等。这些细胞色素在蛋白质结构、辅助基团结构以及辅助基团与蛋白质部分的连接方式上存在差异。在典型的呼吸链中,顺序是b→c1→c→aa3→O2。目前A和a3不能分开,只有aa3能被分子氧直接氧化,所以把A和a3写在一起,叫做细胞色素氧化酶。生物界各种呼吸链的区别主要在于组成成分的不同,或者缺少某些中间递质,或者中间递质的组成成分不同。比如在分枝杆菌中用维生素K代替辅酶Q;另一个例子是许多细菌没有完整的细胞色素系统。虽然呼吸链的组成有很多不同,但传递电子的顺序基本相同。生物进化越高级,呼吸链越完善。与呼吸链偶联的ATP生成称为氧化磷酸化。NADH呼吸链将1对氢原子转移到氧上,产生3个ATP分子。FADH2呼吸链只产生两个ATP分子。
总结:
1.细胞呼吸的概念:
细胞呼吸是指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从食物分子(主要是葡萄糖)中分辨能量的过程。
糖、脂类和蛋白质有机物在活细胞中被氧化分解成CO2和水或不完全氧化产物,并伴随着能量的释放。
2.细胞呼吸的特征:
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有机物在温和的条件下被氧化分解,能量逐渐释放,无强烈发光和发热。
3.细胞呼吸的本质:
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4.细胞呼吸的意义
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5.有氧呼吸:
1)概念: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各种酶的催化作用,彻底分解葡萄糖等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产生大量ATP的过程。
2)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同时除去4 (H),释放少量能量合成2 ATP,其余以热能形式耗散,位于细胞的基质中。
第二阶段:2分子丙酮酸和6分子氢在水中全部脱去20 (H),生成6分子二氧化碳,并释放少量能量合成2 ATP,其余散热消失,形成线粒体的基质。
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去除的24 (H)与6个氧分子结合形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合成34 ATP,位于线粒体的基质中(线粒体内膜上!)
细胞呼吸的分类
细胞可分为三种类型:发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根据最终电子受体的不同分类方法)。酵母酿造,同乳酸发酵,异乳酸发酵都属于发酵的范畴,不属于厌氧呼吸。无氧呼吸是指三羧酸循环仍在继续,还原型辅酶仍通过氧化呼吸链,但最终的电子受体不是氧气,而是硝酸盐等。其他过程和有氧呼吸几乎一样,最后的生产力小于有氧呼吸。简单来说,要么是不使用分子氧的氧化,要么是无氧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