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言尽饮茶七境界。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

喝茶的境界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公认的是唐代《茶谱》作者、被世人尊称为“茶仙”的陆通的《七碗茶歌》诗中的七种境界。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滋润;两碗破碎的孤独;三碗搜穷,只有五千卷字;四碗轻汗,人生不平,毛孔全散;五碗筋骨分明;六碗仙灵;七碗都吃不下,但是感觉腋下有风在吹。蓬莱山,在哪里?玉川子想乘此清风回家。”后人将其提炼为饮茶的七大境界,即:一是润喉,二是打破寂寞,三是搜穷心,四是轻汗,五是清筋骨,六是通仙气,七是清风出世。这七种境界后来传入日本,成为日本茶道的精髓。

喝茶的七大境界是由低到高,从身体层面到精神层面,最终达到天人合一,长生不老的出现——不是所有人喝一次茶就能体会到的。但是,宋朝有一个人,在喝茶的过程中,真的经历了所有的七重境界。他是南宋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

陈数(1134——1216),南宋著名书法家、诗人,曾任贵州知府、滇中钦差、江西编曲、兵部侍郎。清代刘玉麟写《粤西石刻志》:“(陈数)宁元初知贵州。”意识是“南宋宁宗初年,陈数被任命为贵州(今贵港市)最高领导人”。正是在贵港任职期间,陈数体验了南山上一杯茶的七重境界。

南山是贵港以南约4公里的一座小山。它以建在洞中的千年南山寺而闻名。因此,山上有100多处历代达官贵人和名人的摩崖石刻。其中一个是陈数喝完茶后留下的。

此石雕刻于南山半山北极洞石壁上,两尺见方,上书“陈、蔡元发、陈、高伯和、清远、仲春、丑,劝农人北洞作工啜茶”。这句话乍一看和“某此访”差不多,只不过多了“劝耕北洞啜茶”九个字。然而,就是这寥寥九个字,道出了喝茶的七大境界。

在担任贵州周知期间,陈数曾经担任朝廷的劝农大使(一个主管农业的官员)。蔡元发、陈和高伯和都没有找到这个人,所以他们应该是的下属。“清远”是宋宁宗的年号,“陈冰(年)”是1196,“仲春”是农历二月,“娥冤”是日期。“劝农”是指在春夏农忙季节,主管农业的官员到农村走访,督促农业生产。“呷茶”就是喝茶。“北洞”即北极洞,又称葛仙洞。相传道教神仙葛洪在得道前曾在此炼丹。洞内有葛仙岩、炼丹炉、洞外山下仙井等遗迹。

这块留下的石刻文字翻译成现代白话,意思是“1196年农历二月初二丑日,及其随行人员蔡元发、陈、高伯和等人到南山附近农村检查督促农业生产,下班后 他们去了葛洪炼丹修仙的北极洞(顺便说一句)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在一个美丽的春天午后,南山上仙气缭绕的北极洞,茶香飘逸,笑语盈盈,洞外芳草萋萋,陈数等人一边休息一边欣赏美景,喝茶聊天。 这茶真好喝!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陈数在饮茶过程中所经历的七种境界。

第一,喉咙湿润。去农村检查地里的工作,当然得走很多路,然后爬山。作为一名公务员,陈数一定很累。一杯绿茶进入你的喉咙。潮湿吗?

二是打破孤独。贵港地处新疆南部,宋代时期经济社会还比较落后。陈数被安排在一个远离中原繁华地区的偏远地方做官,平时很少应酬。他心里一定很郁闷。今天难得休息一下。一群人在这美景中喝茶放松,孤独感自然褪去。

第三,搜心。“搜肠穷”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空腹喝茶,刮肠子;第二是饮茶之后,诗情蠢蠢欲动。陈数带队下乡,走了这么多路,应该是饿了。这时候喝茶可以解渴,但肯定会刮肠子。此外,陈数本身就是一个诗人,这种情况当然充满了文学思想。但不知他当时为何不在北极洞留下诗词石刻,只在南山寺洞内石壁上写了两个楷书字“南山”,每个字一米见方,是南山现存摩崖石刻中字体最大的。

第四,轻汗。清正廉明,陈数的一个性格,在官场经历了风风雨雨,现在被发配到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今天很多人心里都会觉得很委屈。然而,今天,陈数在南山北极洞喝了几杯美丽的茶,出了一身臭汗,说了很多话,还抱怨。嗯!我感觉好多了!

第五,筋骨分明。几杯热茶下肚,肠子就刮干净了;休息了一会儿,体力恢复了,心情也变好了。陈数天生放松,像燕子一样轻盈。

第六,通仙灵。喝茶和喝酒是一样的,空腹喝容易醉人。人在神清气爽的时候,大概会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估计当时陈数在喝茶,茶越喝心情越好,不知不觉就醉了。这个时候,他“打通一个精神”是很自然的。

第七,清风生。茶微醺,仙女般,居高临下,天人合一,心神迷醉。当时,幸亏陈数身边有人,否则他可能真的“飞出”北极洞口。日本人高仓健主演的老电影《狩猎》中也有类似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