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养教育”并不适合所有孩子。只有注意这三点,因材施教才会有效。

很多父母因为工作或者其他不可抗力因素,不能一直陪在孩子身边。

所以有的家长采取“放养式育儿”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找到自己的成长方向,他只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满足。

这种“放养式教育”忽视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监督和引导,忽视了孩子成长的心理需求。

这样会造成孩子在“放养”的过程中漫无目的的成长。前路茫茫,他却没有方向。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放养教育”。

作为父母,我们心中要有一杆秤,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有效的。

小玉的父母是在小玉上初三后进入职场的。因为经常出差,我为小宇开启了备货模式。

只要每个月给孩子足够的零花钱和生活费,父母很少干预小玉的选择,只是偶尔让小玉的爷爷奶奶过来帮忙做饭。

如果爷爷奶奶不在,小宇就自己在家做饭。

大三的小宇虽然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但是小宇独立生活还是挺困难的。

总之,在父母抚养他的这些年里,小宇已经从一个聪明懂事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叛逆的少年。

五年后,小宇的父母终于可以回到家人身边,在一个稳定的地方工作。

此时,他们要想重新与小宇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已经比较困难了。

上了五年初中的小雨,在学校认识了一些不良少年,染上了不良习惯,也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管教以及一些零花钱,成为了少年自己的问题。

当小玉的父母发现孩子变了的时候,已经很难纠正小玉的坏习惯和错误观念了。他们的说教,对小玉来说,就像唐僧的咒语一样,枯燥又头疼。

在这种情况下,小玉的父母不知所措。

他们没想到自己的“散养”会带来这么大的问题。如果可以重来,他们绝对不会这样教育孩子。

其实像小玉父母这样头疼的父母还有很多。

他们在采用“放养式育儿”的教育模式时,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孩子的性格特点,导致“放养式育儿”无法取得优异的效果。

①孩子成长的方向充满了不确定性。

如果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采用“放养式育儿”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的成长方向充满不确定性。

孩子因为放养而做出自己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在选择上犯了错误,但没有人能帮他改正,他就永远不会在歪路上回头了。

这种不确定性让孩子的成长充满了坎坷和隐患,对孩子的成长毫无益处。

②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变淡。

有些家长在采取“放养式教育”后,已经完全放弃了孩子的成长。

父母不仅没有帮助孩子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没有与孩子进行精神上的沟通。

时间久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会变得淡薄,孩子不再依赖父母,把父母当成自己最亲近的人。

长期处于不恰当的“放养教育”中的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监督和约束,天性自由散漫。

在这个处处需要遵守条条框框的社会,自由散漫的孩子通常不愿意遵守规则,而是尽可能舒服地来。

这会导致孩子成为一个自私的小人,藐视规则,做事没有条理。

自律性强的孩子

自律性强的孩子,在父母采用“放养式育儿”的教育方式下,即使没有父母的监督和约束,也能自觉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这样的孩子可以很好的照顾自己,不需要父母太多的担心。

②自觉遵守规则的孩子。

自觉遵守规则的孩子,即使没有父母的管束,也能自觉遵守社会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孩子在放养的教育模式下不会让父母大伤脑筋。

③理解父母对孩子的苦心。

他们都说:“但是一寸长的草有多少爱,我得到了三寸的光。”懂得理解父母苦心的孩子,才能理解父母放养教育背后的深意。

这样懂事体贴的孩子,在放养的过程中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做一个能让父母骄傲的孩子。

(1)因材施教,有目的的放手。

真正的散养教育是让孩子能够独立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有目的地放手。

例如,父母应该在交朋友和处理空闲时间方面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让他们自由成长。

在孩子的学业、性格塑造等方面。,家长要有意识地加强管理,不能让孩子的脾气乱来。

②尊重孩子的个人选择。

父母在进行放养式育儿时,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个人选择。

因为放养意味着家长认可孩子的个体独立性,所以在放养的过程中,请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

在放养教育中,父母的尊重可以让孩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有些家长认为散养就是放弃孩子的成长,这是错误的。

这些父母会在孩子出现问题或者犯错的时候出现,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孩子度过难关。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权威可以建立起来,即使孩子平时不管教,孩子也能自觉做懂事的好孩子。

放养式育儿并不适合所有孩子。作为孩子的家长,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为孩子量身定制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

今日话题: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来养育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