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健康诗

夏天,我们吃黄瓜、西红柿、茄子、豆子和西瓜。

早上在院子里晒一大盆水,在有风的门口铺一个凉席。

土墙上的阳光嘹亮,槐树静静地散发着幽香。太阳很厚,白天很长,很安静。

那时候天高云淡,如苍穹平原,时间过得很慢。

下午,苍蝇飞来飞去,村庄入梦,蝉儿在直立的灯光下歌唱和骚动。

小孩子不肯睡午觉,找知了,玩石头,偷葡萄,摘南瓜花,溜到河边去玩...

我有一个夏天和一个童年。

写|三本

01

人们在午睡开始时是懒惰的

我第一次从午睡中醒来的时刻是神秘的。经常想不起来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在哪里。仿佛滞留在忘川,河堤白茫茫。几个熟悉的面孔,一些声音的碎片,浮现在遥远的上辈子。世界就像一个朦胧的剪影,被沙沙声包围,你睁开眼睛,穿上你的身体,你睡了,带着深深的倦意。

如果你活得很悠闲,就像这首诗,那就不用担心。你可以停留一会儿,在那一瞬间不加思索地飘起来,或者看着云朵从窗外划过,或者跟随着某种声音,直到它像过去一样消失,或者感受微风吹过你的肌肤。记得那种感觉吗...偶尔这样发呆该多好啊。

这是诗人杨万里平凡的一天。春去夏来,正是李子成熟,芭蕉舒展的季节。午饭后,我吃了几个李子,感觉又累又困。不知道睡了多久,好像很久,又好像很短。醒来还觉得牙缝酸酸的。

南方的夏天,骄阳似火,香蕉冉冉。芭蕉叶大,种在窗前,初夏舒展。“梅叶酸牙,芭蕉叶绿纱窗”,这是我睡觉时嘴里尝出来的,眼睛里看到的,带着现场的新鲜感。“绿色”很好。芭蕉的新绿透过纱窗,窗中人面对毕成。

“睡久了思想没心没肺”。睡久了,诗人就有点慵懒无聊,一天还长,需要度过。“闲看小儿捉柳花”,柳絮飞舞,小儿嬉笑,千年后读之,如今朝,如闻言中。

看第二首歌:

还是懒。“一株半弓青苔在松阴”,松阴和青苔让人感受到时间的寂静和近乎静止的缓慢。“框架”,这个量词得用心去理解。为什么说“框架”呢?现代诗人张躁在《镜鉴》中说“比如看她游到河对岸/爬上松梯”,所以要比较“架”和“株”这两个量词。按道理说,梯子和松树是反着用的。显然,诗人有意选择它来表达他的奇怪的感情,所以诗歌语言有一种不同寻常的陌生感。

松木梯子,是梯子还是松木,松木还是松木?这是一个让我们自由联想的深刻形象。想象一个松木做的梯子,梯子就像一棵松树。想象一棵松树,松树就像一架梯子。也许后者更狂野。让我们想想松树的样子。那些向两边延伸的树枝,干净整洁。他们不就像可以攀爬的梯子吗?河堤和松树是野性的,一平一高,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危险感,于是诗人接着说“危险的东西才是美的。”

在《午睡》这首诗里,有两个细节需要慢慢理解。首先是量词“家”。树荫的量词,我们一般说一片,一团或者一个区域,而“框架”是有空间高度来支撑的,比如一个豆荚,一个梯子。这里的树荫用“架”来形容,和松树的形状有关,其他的树不适合。还是梯子。松树就像梯子。下午,树荫很清。也许诗人在撒谎,在看。在烈日下,松树也可能变得松散、遮阴,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第二个细节是词序。为什么不说“松树树荫”而说“松树树荫”?一片松阴半弓苔,听起来更顺口。但是,要知道,不同的语序有不同的感受。诗歌语言的准确性也体现在这一点上。“一帧散阴”,前面散阴,后面一帧,更能传达诗人睡觉时的直观感受。松阴带头,“一格”是后来的思维概念。我们看的时候,看到的第一个字是“宋”。至于表达是否流畅,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诗性语言是为了打乱一般语言的节奏,人为地制造困难和障碍。这不是故意为难读者,而是强化读者对事物独特而持久的感受。这位诗人意图很好。

“我想看书,懒得打开。”偶尔想看书,但是懒得伸手去拿,也懒得随便打开。午睡过后,感觉很放松很舒服,不看书也无所谓。最可爱的是最后两句:“玩一场清泉洒芭蕉叶,孩子误听雨声”。真正的诗人不仅是一个好孩子,他自己也是一个真正的孩子。他总是对世界上的一切充满好奇,总是不失尊重地玩游戏。

手捧一泓清泉,洒在大芭蕉叶和荷叶上。小时候谁没玩过?难得的是成年人还能这么玩,还能童心未泯。诗中更妙的是,孩子听到后,误以为下雨了,跟着声音走。看完这些,我的心也得到净化。

杨万里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日常生活的细节被他妙笔略染,都充满了生机。他被称为“一代诗人”,不是因为他的诗表达了多少思想和道理,也不是因为他对格律的运用有多好。我想是因为他的诗歌语言清新质朴,诗歌趣味盎然。

李可染《荷塘夏图》

02

喜欢午睡的陆放翁。

南宋四大宗师之一的陆游,与杨万里相似,但趣味不同。也是关于午睡的。让我们读读陆游的诗。

第一句很不一样,在陆游的对话中很有诗意。翁芳真的喜欢在空闲时小睡片刻。稍微搜索一下发现,他的诗集里直接以“午睡”为题的诗就有四五首,与午睡有关的诗更是数不胜数,比如“睡在午后的窗前听鸣禽”,“睡后的午后谁来喝茶”,“午睡还是黄昏”等等。

从这些诗来看,他老人家午睡爱打呼噜,也不隐瞒。他挺高兴,打着呼噜进入诗中:“窗开于树荫,天与夫为眠媒。出汗,衣服湿,下雨,声音大。”(摘自《午睡》)另一篇《午睡》写道:“我下午在枕头上喝醉了,鼾声震天邻居”,可见我睡得很香,鼾声震天!问题是,他怎么能听到自己的鼾声?

这一天,我中午睡觉,太阳还早,又是一个漫长的夏天。头脑闲懒,眼神涣散。“毛竹青入檐,花红草出。”睡了一觉,我的视力恢复了,毛竹青更绿了,花儿也红了。一次在屋檐下,一次在草丛外。

“苔钱也全是砖石,看护不忍扫。”砖头上全是圆苔钱,说明他不忍心扫这些微小的生命。留着苔钱,为了美观,看着布满草莓苔的石头,平添了许多凉意。

“官情自疏,故能忘于此。”在他的诗中,翁芳常常感叹自己老了,卑微了,而他更闲适了,同时也好色了。我不甘心疏,所以每当我说起,如果真的忘了,连“官感”二字都不用提。你可以在这里忘记自己的老,也可以劝劝自己。

陆游一生渴望建功立业,有志于恢复中原。然而,他的激情和勇气并没有得到那些偏安一隅的掌权者的赏识,反而屡遭贬黜。年近50的他像个文弱书生一样,骑着毛驴进了蜀国。晚年,他住在他的家乡殷珊,他为国家服务的热情仍然存在。他年过古稀,梦里依然驰骋在战场上。梁启超在《阅释翁吉》中评价他:“辜负胸中十万兵,以诗吟烦。”其实我无聊是因为我只顾自己,忘了自己的年纪。

读陆游的闲适诗,很容易想到白居易。据说陆游的诗学李白、杜甫、白居易。白居易也写了很多关于午睡的诗。以下是一瞥:

”拜入阁前,又退到廊下。回到赵国,人们躺在马背上休息马鞍。但是我一直睡到中午,我敬畏地坐了起来。天气好的时候,雨后天晴。柿树葱茏,王家大院宽阔。瓶中酒是墙上最高的山。一个人睡还是一个人坐,敞开胸膛迎风。禅师和诗人第二次相见。”这首诗的题目是《朝规袁恕己巴》,前十六句。场面比较新鲜,省略了后十六句的讨论。读白居易的诗,就像摇着蒲扇,坐在王家大院的柿子树下,听老婆婆的长谈。如果你不觉得太长,你也会感兴趣。

李可染的《酷图》

03

人面莲花,远近相似。

总之,在夏天,美女是懒惰的。“玉碗凉解暑”。玉碗里是冰糖银耳还是莲子百合?虽然消暑,但是写在字里,是纯洁美好的字。

再看下一句,“碧蟾纱厨”,吃的住的,用的东西,诗人都给它们起了很美的名字,都是适合美的。“睡到中午”,美人困了,困了,就像美人的睡姿,后面还有莺飞燕舞的故事。

“莺儿舌如知松,画扇无故飞。”莺儿的声音是困倦的,看起来又懒又困。如果它是令人愉快的,它突然无缘无故地飞了起来,但它似乎是从一个美人的梦中飞来的,美人醒了。唐代诗人金昌绪在《春怨》中写道:“驱黄鹂,其乐皆出于树。当她梦见她去了辽西营地和他会合时,他们叫醒了她。”诗中莺的歌唱打破了闺女的相思梦,晏殊的词以此为蓝本,推陈出新。在这个词里,究竟是美人的梦吓到了莺儿,还是莺儿唤醒了美人的梦,不得而知,也很有趣。

午睡的时候下雨了,醒来就停了。美女缓缓来到池边,池水微凉,雨后荷花满香。美女看着岸边的荷花,“人面的荷花真像。”桃花的脸是红色的,脸在桃树下,和桃花的美很和谐。荷花的脸彼此并不和谐,而是隔空相对。美女看荷花,姿态优雅,像水边的芙蓉。

“看见红方还抱着雌蕊,新的莲子已经在花丛中形成”,红方还抱着雌蕊,“看见”,可惜眼睛常常被眼睛蒙蔽。看那红香刚刚好,其实已经在黑暗中褪去,躲不进灌木丛,露出新结的莲子。

荷花很美,但莲子心里是苦的。美女看到了莲花,莲花也看到了她。

作者|三本书

编辑|张进沈婵

校对|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