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如何科学养生?最好不要做什么?

《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和冰躺在地上,不打扰太阳。如果你早睡晚起,你必须等待太阳,这样你的野心就会被隐藏起来。若有私意,若有,驱寒则暖,不泄则肤,使气竭。这个冬天的气应该是滋养脏腑之道,但如果逆着走,就会伤肾。春天会枯萎,活下来的人会很少。”定下冬季养生的准则,后人遵循。

冬天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和严寒,立冬是冬天的开始。冬季天气逐渐转凉,阳气藏于内,即进入“冬储”阶段。千里冰封,万物凋零,宛若寒流萧条。人体的阳气倾向于留在里面,好像要冬眠了,身体的新陈代谢变慢,循环变慢。所以冬天适合做一个“隐”和“低调”的人。

立冬就是立冬,然后雨水减少,气候干燥,寒冷来了。北方是孟冬之月,南方气候尚未见严寒。此时正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冷不冷,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就是秋气的汇聚到冬天的封闭的转化。此时是初冬,要逐渐减少运动幅度,减少剧烈运动,保持冷静,不必过于担心加衣服,秋风未散,感冒已至,避免感冒,饮食清淡,逐渐过渡到严冬。

小雪,我国大面积地区气温下降,北方逐渐达到冰点以下,南方也是初冬的景象。虽然下过雪,但是总量不大。这期间阴阳脱节,制约异常,是寒潮冷空气活动频繁的节气。此时大地冰封,万物休眠,世界被封锁,转入严冬。寒性明显,阳气较弱,要多加衣服,尤其是老年人。可以用姜水驱寒,天气变化大,减少活动,寒颤现象明显。早睡,避寒邪。

大雪,降雪范围更广,降水明显增多,到处都是冷空气,雾霾也明显增多。但是,阴寒的时候,已经开始孕育生机了。在重阴中,少阳之气开始萌发,这就是重阴必阳的原理。此时适合滋补,是补肾的好机会。“冬不藏精,春得病”,这样才能养精,才能来年春生。

冬季的至日,当阴极到达时,太阳的精神开始上升,这是北半球最短的一天。过了这一天,白昼渐渐变长,太阳的精神正在升起。古代有“冬季至日有旭日东升”的说法,所以有人主张冬季至日进补效果更好。冬天的至日上有吃饺子的习俗,还可以吃《伤寒论》里提到的“当归生姜羊肉汤”,说明这也是补肾养元的好时机,而且不适合辛散,阳气初成,所以不适合移阳,而是滋阴生阳。

轻微的感冒标志着一年中最冷的一天的到来。俗话说“寒在三九”,“三九”正好在小寒节气之内,阴最盛,寒中结冰,阳初出,根基较浅,是阴阳转化的起点。极寒很容易导致心肌梗死、消化道出血等疾病,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多吃温补的东西,把自己“藏”起来。

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期间也很冷,有时甚至超过小寒。虽然它意味着活力,但它仍然被冻结在寒冷中,只能正常生长,直到春天开始的阳光照耀。寒气未尽,阳气整装待发,又与春天相交,易受寒气侵袭,感冒多发。肾要藏,肝要腻,肝要疏。所以要采取适当的活动,使阴阳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