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秀娟个人资料
李商隐(约812或813-约858),本名义山,号玉溪生、范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淮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上迁居荥阳(今河南)[1]。他的诗有很大的文学价值。和杜牧一起被称为“小”文被称为“文李”,和同时期的段、文差不多,而且两人在家族中的排名都是16,所以也被称为“三十六体”。唐诗三百首,收录李商隐诗歌22首,排名第四。
一生
家庭的社会地位
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皇室同属一族。张彩田考证,确认他是唐朝的远房宗室。但没有任何官方文件证明这一点,因此可以认为李商隐与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是非常遥远的。李商隐在其诗文中多次肯定了自己的宗室地位。然而,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
李商隐的家世可以追溯到他的曾祖父李社。李社曾经担任的最高行政职务是梅园县令;高曾祖父李叔衡(三叔)是安阳县尉。祖父李彪,曾任兴州文书,后参军;他的父亲李斯曾经是寺庙里的御史。李商隐出生时,李思仁受郏县(今河南郏县)之命。
早年
10年前后,李商隐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随母亲和弟妹回到河南老家,生活贫困,靠亲戚接济。在家里,李商隐是长子,所以也承担着支撑门户的责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年轻时做过“书商”,就是给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其性格和思想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尽快做官来孝敬祖先。事实上,他确实努力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成年后,李商隐利用丧母的时间,把埋在各地的亲人的棺材搬到荥阳。陈逸云认为这不仅是受男权思想的支配,还因为他从小孤独贫穷,所以更注重骨肉之爱。另一方面,他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了犹豫、敏感、崇高的性格,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诗歌中,也反映在他曲折的生涯中。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于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他回乡后遇到的一个同宗大叔。这位大叔上了国子监,却始终没有做官,过着隐居的生活。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大叔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都很有造诣,很受李商隐器重。受他影响,李商隐“能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16岁的时候,他写了两篇优秀的文章(天才论和圣论,今已不存在),获得了一些学者的赞赏。在这些士大夫中,包括当时的田萍军使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隐学习生涯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是骈文专家,非常欣赏李商隐的才华。不仅教他骈文的写作技巧,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和孩子交朋友。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文写作进步神速,从中获得了极大的自信,希望凭借这种能力发展事业。这期间(830年太和四年),李商隐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和自得之情溢于言表:“不曾有一丝一毫的怠慢之意,白给献笔献砚。我既然半夜送书,就不羡慕王翔有剑。”
仕途
在唐代,缺少家庭背景的知识分子都想在仕途上发展。有两个主要入口:科举和幕府。前者被认为是进入官场的资格,是官方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后者是一些有权势的官僚自己培养出来的政治团队。如果他们表现出色,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推荐,成为朝廷的正式官员。唐朝中后期,很多官员都有科举考试的资格,都有当幕僚的经历。
李商隐年轻时受到令狐楚的赏识,有机会跟他学习《刘四文》,自然成为令狐楚的助手。但也正因为这样的经历,他一生都纠缠在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牛李之争源于元和三年(808)的科举考试。时任宰相的李继孚,因为考生牛森儒、李宗敏在试卷中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而对他们进行了打击。由此,李继孚与牛僧孺、李宗敏等人结怨,后由李继孚之子李德裕继承。牛森儒、李宗敏领导的“牛党”与李德裕领导的“李党”相互攻击,争斗不休,长达数十年,成为晚唐政治的一大矛盾。
李商隐的原总督令狐楚属于“牛党”。在他的帮助下,李商隐进入了政治舞台。唐文宗二年(837),令狐楚之子令狐茂助李商隐中了进士。令狐楚死后,李商隐成为靖远使王茂元的副官,受到他的赏识。他娶了他的女儿。王茂元与李德裕交朋友,被视为李党成员。这桩婚姻使他被牛党视为李党的中间人。不过,李商隐本人可能是想置身于牛李党争之外。他的交往对象包括牛和李,在他的诗歌中对两者都有肯定和批判。然而,在政治斗争中保持中立显然是一厢情愿。结果李商隐两边都不讨好,令狐狸精特别讨厌他,认为他忘恩负义。李商隐多次试图补救令狐的高位,包括给令狐写一些诗(如《给令狐书记的一句话》),希望他回望过去,但令狐始终不予理睬。
在这种情况下,李商隐的仕途显然并不顺利。他在唐文宗四年(839年)和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任职,但只是短期的下级官员。李商隐也在基层政府做过下级官员(四至五年:弘农县尉;两年——三年:失落),也短暂而坎坷。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些外籍官员的庇护下工作。事实上,无论是“牛党”还是“李党”执政,李商隐始终没有升迁的机会。他的政治生涯结束于唐玄宗大中十二年(856年)。当时,他跟随盐铁的运输,使刘忠颖成为盐铁官员。当刘被调到兵部后,他立刻丢了工作。他回到家乡后不久就去世了。
晚年丧偶,官场失意时,信佛。
社会接触
根据李商隐部分诗作的风格推断其性格内向(袁兴培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章XI篇)。这个猜测有些武断。如果再看看李商隐其他活泼幽默的作品,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现有的材料(主要是他自己的诗歌和文章)表明,李商隐的社会活动范围很广,他是一个善于交际、受欢迎的人。
李商隐交际圈里的人物分为四类:
与仕途民生相关的人。包括令狐楚、令狐毛、崔蓉、王茂元、李芝芳、卢洪志、郑亚、刘忠颖、李惠、杜燕、肖欢、杨雨晴、杨思福、周勇、姚合、孙坚等人。互相付出,和诗人交朋友。包括杜牧、文、白居易等人。
有相似政治观点或信仰的朋友。包括刘庚、雍道士、崔珏、李英等人。
礼节性的朋友或亲戚之间的联系。包括凌、和他的同事们的各个阶段。
与令狐楚接触
父亲去世后,李商隐陪母亲回了河南老家,那是一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且相当艰苦的环境。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家庭或者家族的影响帮助他自然地进入一个社交圈。李商隐凭借自己的才华、人品、人格建立了自己的社交网络。早在十六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和当地的一些知识分子交往,把自己的作品分发给他们阅读,获得了一定的名声——也许这就是他引起令狐楚注意的原因。
认识令狐楚是李商隐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他后来的生活状态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令狐楚在帮助李商隐进入士大夫社会阶层的同时,也卷入了党争的漩涡。从829年(文宗太和三年)令狐楚聘他为幕僚到837年(文宗二年)他去世,他们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李商隐以谦逊和真诚赢得了令狐楚的信任。有一件事可以说明这种信任的程度:令狐楚在弥留之际把李商隐召集到自己身边,让他代为写下遗书——这不是一封普通的遗书,而是一份要呈献给皇帝的政治遗书。令狐楚本人就是这种风格的大师,他宁愿让李商隐帮他完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另一方面,他们之间有一种非常微妙的距离感。李商隐在某些场合称令狐楚为“四丈”,看似相当亲密,但他从未放松到时不时忘了表达谢意的地步。当然,与其说李商隐谨慎地保持距离,不如说令狐楚的态度给了双方沟通的边界。
在与令狐楚交往的过程中,李商隐学会了如何与既有地位又欣赏其才华的人相处。这样的人对他来说有多重身份:伯乐、老师、长辈、上司、资助人……总之会对他个人的事业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爱
李商隐的画像《李商隐的爱情生活》之所以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以《无题》为代表的李商隐的诗歌表现出一种复杂细腻的感情,容易被认为是丰富爱情经验的表达。
关于李商隐爱情的猜测比实际证据多得多,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津津乐道,甚至像读侦探小说一样试图分析他的诗,希望能找到切实的证据。以下女性被认为与李商隐有过感情纠葛:
柳枝柳枝的名字出现在李商隐开城元年(836)所作的一组诗(五柳枝)中。他还为这组诗写了一篇长长的序言,讲述了柳枝的故事:她是洛阳富商的女儿,活泼可爱,开朗大方。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到了李商隐的诗(《烟台的诗》),她被迷住了,于是主动和他约会。但是李商隐放我鸽子了。他后来才知道,刘智被一个有权有势的人做了妾。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如果不是李商隐编的,这段无果的感情大概就是他的初恋了。
宋华阳。李商隐少年时在渔洋山学道,所以有人怀疑他在此期间与一名女道士有染。李商隐在《月夜宋华阳姐妹会》、《赠华阳宋真人,寄清京师刘先生》等诗中提到“宋华阳”的名字,因此宋华阳被视为李商隐的情人。还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是,李商隐曾经爱上了宋华阳。苏在《渔溪诗话之谜》[5]中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想象。
锦瑟。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诗《锦瑟》。刘攽在《钟山诗话》中提到,有人推测“锦瑟”是令狐楚家的仆人。李商隐在令狐家读书时爱上了她,但最终没有结果。
莲花。据民间传说,他在娶王之前,有一个外号叫“莲花”的情人,两人十分恩爱。在他赴京赶考的前一个月,莲花突然病重,李商隐陪莲花度过了最后的时光。这场悲剧对他的打击很大,在他后来的诗中,经常以荷花为题,这也是对旧情的眷恋。
王。王是李商隐的妻子。但也有人从李商隐的《祭侄小甥女书》(《不想嫁,未立》)推断王是李商隐的改嫁妻子。如果这种观点成立,李商隐应该还有第一任妻子,但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几乎是空白。李商隐与王的关系非常好。王去世后,在房间里写了《宋》等悼亡诗,感情真挚,寓意沉痛。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官游四川途中写下的“伤逝后,去舒冬,去三官雪”:“我远在军外刀剑,无家可归,送衣。撒三尺雪,梦回旧机。”
对李商隐爱情生活的研究,最著名的是苏的《爱情故事研究》(1927)。本书于1947再版,更名为《羽西诗谜》。苏的研究继承了和的成果,拓宽和丰富了这一领域的内容。比如通过她的考证,大部分人接受了李商隐和一个女道士的恋爱经历。然而,苏的猜测和推理几乎是无节制的,这导致了几次离奇的关系,包括他与一名宫女的关系。
诗意
李商隐通常被认为是晚唐最杰出的诗人。其诗风深受李贺影响,句法、章法、结构都受杜甫、韩愈影响。[6]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代杰出的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不逊于任何一位诗人。欣赏李商隐诗歌的人,批评他的人,都是针对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后世很多诗人模仿李商隐的风格,但没有一个得到认可。
据刘和俞树成[7]的整理和研究,李商隐传世的诗歌有594首,其中381首基本确定了写作时间,213首不能归入具体年份。此外,还有十几首诗被怀疑是李商隐的,但证据不足。
从吟咏的主题来看,李商隐的诗主要可以分为几类:
政治和吟诵历史。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在这方面写了大量的诗,流传下来的有100首左右。其中,《西郊百韵》、《师东随》、《两情》是比较重要的作品。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多以陈的时局为参照,以悲愤刺耳的笔调和自我期许感,很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态。在有关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来反映他对当代社会的看法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特色。赋侯、北齐二首、茂陵等。是代表。
抒发自己的感情,吟诵事物。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抱负无法实现,于是用诗歌来消解自己的苦闷和焦虑。《丁安铁塔》、《春天里》、《乐游园》、《蜀中杜工部》是最受欢迎的歌曲。值得注意的是,此类作品中的许多七言诗被认为是杜甫诗风的重要继承者。
情感诗。咏怀内心感受的作品,包括大部分无题诗,是李商隐诗歌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也是最受后世关注的部分。《锦瑟》、《烟台山诗》、《毕成三首诗》、《重返圣母圣殿》等。,一直保持着类似无题诗的风格。《柳枝五首》、《雨夜寄北方友人》、《伤逝东去》、《三关雪》等。,体现了李商隐情感诗的另一种风格的意境。
社交和交流。在李商隐用于交往的诗中,有几首写给令狐茅的诗(送别补缺,寄语令狐冲书记,付看病,送做光棍,梦做光棍,令狐舍人说昨夜月戏是礼物)格外引人注目,为他与令狐茅的关系提供了一种解释。
诗歌风格
李商隐擅长写七律和五言律令,七言律诗中也有不少优秀作品。清代诗人叶燮在原诗中对李商隐七绝的评价是“深情嘱托,措词婉转,却是百代无双。”
他的格律诗在技法上继承了杜甫的传统,有些作品在风格上与杜甫相近。与杜甫相似,李商隐的《诗经》也经常用典,比杜甫的用典更深刻,更难理解,而且每句话也经常用典。他在用典上独具匠心,喜欢用各种象征和比喻手法,有时看完全诗也不知道目的何在。典故本身的意义,往往不是李商隐想在诗中表达的。比如《嫦娥》(Chang 'e),有人直觉认为是歌颂嫦娥的作品,纪昀认为是悼念的作品,有人认为是对一个女道士的描写,甚至是诗人的自述,众说纷纭。
也正是他运用典故的风格,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据宋代黄鉴注《杨文公袁谭》记载,李商隐每写一首诗,必查阅大量书籍,屋内乱七八糟地摊,被比喻为“雷克斯祭鱼”。明朝王世贞也以戏谑的口吻说:“雷克斯节曾震博傲云,一片锦难解人。”批评[8]认为他有时用典过多,出现晦涩的错误,使人无法理解他的诗歌。鲁迅先生曾说:“俞希生来字正腔圆,语句优美,怎敢与人比,我不满典故太多。”(2月给杨继云的信1934)
另外,李商隐的诗华丽,善于描写和表达微妙的感情。
无题诗
李商隐以无题诗闻名。据统计李商隐《诗集》[7]中收录的诗歌,基本可以确认诗人写下的以无题命名的诗歌有15 * *首:
无题(八岁照镜子)
无题(根据梁·
《无题两首》(昨夜星辰;文道罗门)
《无题四首》(是空谈;东南部;深情的春夜;去哪里悼念郑)
无题(相见恨晚)
无题(子夫不朽)
《无题两首歌》(冯罗;帷幕落下)
无题(著名的阿侯附近)
无标题(白色道路出没)
无标题(万里风暴)
另外五首在现行诗集中常被标注为无题的诗(《五律》、《情人永赏》、《绝句七首》、《长眉绘》、《寿阳公主》、《等待郎来》、《户外重吟》)被冯昊、纪昀等人认为大多是由于失去了原题,并非真正的无题诗。
有研究者(如刘阳[9])认为李商隐诗集里的一些有题诗也应属于无题诗的范畴,理由是这些诗的题目往往是从诗的第一句开始的前几个字(如《昨日》、《孙梢》等。),或者诗的标题与内容本身无关(比如为你,一首曲子等。).但按照这个标准,李商隐的诗中有近百首可以归为无题诗。所以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另一方面,很多人倾向于将《锦瑟》、《毕成三首》、《虞山》等诗歌与无题诗相提并论,认为它们在文笔和意境上是相似的,都是通过晦涩的笔法表达一种微妙复杂的感情。事实上,正是这种复杂的情况使得无题诗吸引了许多研究者,他们试图解释这些诗的真正含义。但是,没有一个人的注释能非常令人信服地解释这首诗的含义。
冯昊在《玉溪生诗注》[10]中总结了前人对无题诗的注释工作,从中可以看出各家的分歧很大:“那些自己来解无题诗的人,要么是寓言,要么是被赋予了全部的能力。各有各的偏见,各有各的决断。我仔细看全集,甚至有很多人其实是有寄托的,很少有人是情色的,很混乱。”
文章
李商隐诗歌以外的写作成就很少有人论及。事实上,他是晚唐最重要的骈文作家之一。这种文体注重用词对仗,大量运用典故,在唐代公文中大量使用。在令狐楚的培养下,李商隐成为骈文专家,为许多官员起草奏章、书信等文件。《旧唐书·文远传》说,李商隐“特别好办丧事”。当时篇章表演用的骈文要求用词华丽,表达准确,所以对用典的要求很高。擅长写骈文的李商隐,养成了用典的习惯,所以这被认为是他喜欢在诗中用典的原因[3]。
李商隐曾将其骈文作品编成《范南甲集》20卷、《范南义集》20卷,共832篇。根据《新唐书》和《宋史艺志》的记载,李商隐的文集不仅仅是两集,还有其他一些。然而,这些收藏都没有流传下来。目前能看到李商隐文章的有朱、徐炯、、钱振伦、钱振昌、张彩田、岑、刘、余叔诚等。现已为《全》、《文远》、《唐》等书所辑证。最新编纂的《李商隐年表札记》(刘雪岩、余叔诚,中华书局,2002年),收录352篇,其中大部分为骈文,也有少数散文称为“古文”。
范文澜在《中国简史》中对李商隐的骈文评价很高,认为只要《樊南文集》还在,如果唐代的骈文都失传了,那就太可惜了。
古籍注释
由于李商隐的诗歌晦涩难懂,一些李商隐诗歌的爱好者试图注释这些难懂的诗歌。宋代蔡泰在《秦熙诗话》中提到了刘珂对李商隐诗歌的注释。觉远在《荣庆居士集》中提到了元代郑虔安编的《李商隐诗选》。明代金汤《兖州笔记》中提到,张文亮对李商隐的诗进行过注释。但这些笔记或文选都没有流传下来。事实上,在明末以前,对李商隐诗歌的注释并不多。金元文学家元好问曾感叹:“诗人总爱昆西,恨不能有人写简媜。”明末,道院僧人也对李的诗进行了注释。清初,朱在《道元注》的基础上删少补多,完成了《李义山诗注》三卷。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完整的李商隐诗歌注释。此后,经过吕坤曾(《诗品解》)、姚培谦(《诗品注》)、屈赋(《诗品注》)、程梦星(《诗品注》修订本)和冯昊(《诗品注》本)的注释和考证,我们已能大致了解李商隐诗歌中的典故,但许多诗歌的含义仍无定论。
在文章编排方面,李商隐曾编辑过《范南甲集》、《范南义集》,现已不存。清代朱将《文远等书编入文集,但有明显疏漏。在此基础上,清和徐炯进行了补充,并分担了撰写和注释的工作,出版了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李义山文集注释》。后来,冯昊对《李义山文集注释》进行了修改和改编,并为《樊南文集》撰写了详细的注释。钱振伦、钱振昌在《全唐雯》中发现了《许诸本》和《朱枫本》所未收录的200余篇佚文,并编入《樊南文集》补编。
影响
施蛰存认为,虽然李商隐诗歌的社会意义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李商隐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诗人,因为喜欢李商隐诗歌的人比李、杜甫、白居易还多。在清代孙铸主编的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有22首,排在杜甫(38首)、王维(29首)、李白(27首)之后,位列第四。这本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从中可以看出李商隐对普通人的巨大影响。
晚唐时期,韩沃、吴荣、唐等人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李商隐的诗风。到了宋代,更多的诗人研究李商隐。据叶燮说:“宋代有七位独树一帜的诗人,大概是1967年学杜甫,1934年学李商隐。”(原诗)北宋初年,杨仪、、钱等宗李商隐经常互相唱和,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工整的对仗,出版了《昆西赏》集,被称为体。在当时还是挺有影响力的。此外,王安石对李商隐也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的一些诗“老杜受不了”(蔡宽甫的诗)。王安石本人的诗风也明显受到李商隐的影响。
明代诗人从《前七子》到、钱、吴,都受到李商隐的影响。清代喜欢写艳情诗的人,专门研究李商隐的无题诗,如王艳红的《疑云疑雨》。民国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浪漫主义诗歌也受到了他的影响。
关于李商隐对后世的影响,可以参考北宋吴调公对诗歌的影响,清代李商隐的《夕阳红》、对苏诗歌的影响,对李商隐诗歌形成的影响,唐宋刘雪岩诗歌的婉约。
一个传说是...
与李商隐有关的传说散见于后世的史籍中。
五代孙光宪《北梦》中记载,李商隐在令狐楚去世多年后的一个重阳节拜访令狐茂,令狐茂不在家。在此之前,李商隐曾多次向身居高位的令狐毛诉苦,希望得到支持,但都遭到冷遇。感慨之余,在令狐茅庐的厅堂里写了一首诗:“山翁饮酒时,白菊绕霜阶。”。十年春来杳无音信,九天前思。不要像中国官员那样种紫花苜蓿,而是教楚客吟诵江蓠。郎军官位贵,东亭没理由看一眼。”委婉地讽刺了让胡帽念念不忘的旧日友谊。令狐锁回来看到这首诗,又羞又失望,就把这个大殿锁了起来,再也没有打开过。后来据说这首诗让胡帽很生气,想把诗墙铲除,但因为这首诗里出现了他父亲的名字(“楚”),按照当时的习俗,不能毁诗,只好锁门。所以,我更嫉妒李商隐。
宋耀宽的《西溪于聪》记载了一个流传于晚唐的故事:一群文人在洞庭湖泛舟,有人提议为木兰作诗。于是大家轮流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这时突然出现一个穷书生,满嘴都是话:“洞庭惊涛寒,晨曦侵云,天天征帆送人远。几次从木兰的船上仰望,都不知道袁是花体。”唱歌然后消失。大家都很惊讶,后来才知道这个人就是李商隐的鬼魂。在另一个版本(宋丽——齐的《古今诗词》)中,没有鬼。一群诗人在长安聚会,有人朗诵这首诗,大家才发现他是李商隐。
宋代蔡居厚在《蔡宽甫诗》中说:白居易晚年非常喜爱李商隐的诗,曾开玩笑说:希望我死后能转世为你的儿子。后来李商隐的儿子出生,李商隐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白老”。
在齐《古今诗话》中有记载:北宋杨仪、等人和唱,创立“昆西体”,以学李商隐诗风著称。当时有个专业演员演李商隐,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对别人说:杨仪,他们把我的衣服撕了。引起所有人的笑声。有人用这个故事来讽刺“昆西派”诗人对李商隐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