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靡之风有哪些危害?
1,讲排场,浪费浪费。
2、大规模建设、违法建设
3.节日横行,事件灾难性。
4、违规配车,多头占用
5、招摇过市,浪费公款
奢是指生活中的奢侈浪费。出自丁玲《胡伟》第三回:“他招手叫人去参观,那就像是一个腐朽奢侈的卖金洞。”
奢侈与就业的关系;
明清学者将奢靡与就业问题联系起来,这与当时大量失去土地的无家可归者的存在有关。游民的增加是由土地兼并、人口增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土地兼并是明代中后期流民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口因素在清代尤为明显。清初朱泽在《养民》一文中说:“古有十分之一闲人,今有十分之六闲人。大同有十分之三的闲人,穷县有十分之六的闲人,有无田的闲人,有无田的闲人,有无工作的闲人。”这些流浪者只能从事手工业和其他服务行业。在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和观念的支配下,与农业生产无关的行业或行业往往受到谴责,甚至被称为奢侈事业。政府的禁奢令对这些人的影响最大。明清学者正是从这一社会现实出发来审视奢侈现象的。
明代明路(1515—1552)对奢靡的积极作用做了详细的论述,最受当代史家的重视。当时明路住在今天的上海地区。他以江南,尤其是苏杭为例,说明奢靡对于解决就业问题的作用:“就苏杭湖光山色而言,可以说,住在苏杭的人,会按时出行,会画船,会肩挑衣服,会载歌载舞,这就是奢靡。不知丈夫,不知船,不知歌妓,不知舞妓,不知等湖山之人。”顾公燮在乾隆三十二年批判苏州禁奢。他说:“有千万人的奢侈,也就是有千万人的生理。若欲改千人奢,归春,必使千人生理近乎绝灭。”清代嘉庆道时期的记载了当时吴、苏地区禁止奢侈的情况:“从前陈文公(指陈鸿谋)抚吴,女子不许在屋内焚香。第三春出行少,丈夫、船夫、肩担都无法谋生,于是事情被议论得沸沸扬扬,原因是禁令放宽。胡公博是苏凡,禁止开戏院。有很多抱怨。金银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无刻不在举行,还有几十家剧院和酒馆,每天的演出养活了几万多人。这又不违法,那禁酒有什么好处?”从当时禁奢后“怨声载道”的情况来看,反对禁奢不仅是学者的知识,也是民间的呼声。
明清时期,官员们担心铺张浪费会影响人心、风俗和社会稳定。他们一直倡导崇尚节俭、反对铺张浪费的传统观念,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来打击铺张浪费。但官员们终于意识到,奢靡有助于解决劳动就业,稳定社会。以清朝为例,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从康熙中期开始,清朝皇帝多次颁布“弃奢反简”的诏书,但这一切都收效甚微。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唐彬在苏州禁止打牌、唱妓、拜佛、商人,于是出现了“庙堂无女迹,河下无管弦曲,开会迎神,艳情曲从不编”的现象。这种违背经济发展要求的行政禁令只能起到一时的效果,最终会导致失业增加和社会动荡。雍正也不得不承认,“苏州等地的酒船、演员、工匠也能养活不少人。这一代有闲人,也有没房产没工作的人。如果禁令很急,我怕找不到别的生理。那些回归农业的人没有地可种,也无法工作。如果我不能保持健康,我就会反其道而行之。”乾隆年间,大臣们不断建议用法律禁止奢靡之风,但乾隆最终没有采纳。乾隆认为不宜把社会生活困在固定的框架里,更不可能把违法的人绳之以法。乾隆皇帝在1765(乾隆三十年)南巡扬州时写过这样一首诗。诗中有云:“三月烟火说的是过去,扬州的管弦却从过去就有了争议。我还是要宣布禁令,担心翻了食团。”诗末注曰:“常言大贾,富商有余,补不足,而一技之长,谋生之道,获益良多。也很容易禁止其繁荣歌舞。但是富人知道如何增加他们的财富,他们怎么能拿它来支持穷人呢?而且不适合国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费率也一样。”乾隆所说的“流为食”的工匠,针对的是社会上大量的游民。可见雍正和乾隆都清楚地认识到奢靡对于劳动力的就业和整个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明清很多文人虽然看到了奢靡在解决就业方面的积极价值,但并没有大力提倡和倡导奢靡。陆机说:“倾钱而托山沟,奢靡可禁。不知所谓奢,无非是富商大家、富家子弟挥霍其宫中衣食。”可见,他所说的奢靡主要是指社会富裕阶层的消费,而不是提倡整个社会的奢靡。乾隆《武县志·风俗》编者说:“四人之中,今流民无职可入,恐流入匪中。幸运的是,他们是由豪宅带动的。花钱是娱乐的开销,所有的技能都可以用来赚钱。就算是流浪汉也要摸着剩下的去当乞丐过日子。虽然这不是根本的图景,但也是一种补救。”不难看出,在当时的学者看来,奢靡只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不得已之举,根本不是长久之计。
奢侈与财富分配的关系;
儒家一直把分配问题作为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忧。”《大学》说:“富贵必散民,富贵必散民。”这些都是为了说明社会财富分配趋于均衡和分散,有利于稳定社会,以符合分配正义。此外,传统的分配观念与“天地生财,唯此数”的价值观念密切相关。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天地生财,唯此数”的概念。明代以前,学者们把它作为崇尚节俭的前提,即强调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的自然资源和人类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作为一个整体是有限的,不能挥霍浪费;明代以后的学者也从这一概念出发,阐述奢靡在调节有限资源分配中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说,既然财富总量是一定的,奢侈就可以使财富从富人流向穷人,从而使社会财富的分配趋于平均。
明清学者从社会财富分配均衡的角度,对比分析了奢侈与节俭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吕雉说:“医者欲禁奢,以为百姓省财便可富。嘿!有句话说:‘天地赚钱,仅此而已。’有得有失。在这个世界上,我还没有见过足够奢侈到贫穷的人。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说,一个人节俭就可以免于贫穷;从一个家庭的角度来看,节俭的家庭可能会免于贫困,至于世界的趋势,则不然。他敏锐地观察到,铺张浪费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并不一致,铺张浪费可能对个人和家庭有害;但对整个社会来说,有利于财富的再分配。他说的是“一个人吃亏,一个人得利”。魏世孝(1655-?与他的观点如出一辙:“奢者财也,害也;守财奴的财富对财富也是有害的。身体受伤害的人,不伤害世间的财富;伤财则精疲力尽,民不聊生。.....所以,一个人小,就受几百个穷人的影响,一个人大,就受几千个穷人的影响。”矛盾的是,正是在传统分配正义观的推动下,陆机和魏世孝在奢靡和节俭之间做了一个非常功利的选择——如果所有人都不能幸免,那还不如让少数人受苦,而不是多数人。清末谭嗣同反对禁奢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岂不知奢有害,而止于家,益于一百?”谭嗣同是否受到前辈的影响,不得而知。思想史上,“闭门造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可能是一个例子。
明清士人的奢论中,平均意识非常明显。清代中叶,法(1753—1813)引用《图彭玉》的话说:“今医者欲禁奢崇俭,为富民之术。不知道天地赚钱,只有这个数;输了就赢了,赢了就输了。大甲,一个富商,一个富家,在他的宫殿上衣食无忧,使得食人族们可以分享他们的利益,甚至他们的冤屈。.....你就会知道你会长期推崇节俭。这是一个独特的计划。非长人者,亦因俗而治之道。”《拓跋玉》的作者和陆机都以“天地生财,唯此数”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段引文明确提出了奢侈可以使“食人者分享其利益甚至其冤屈”,说明作者从平衡社会财富的角度对奢侈持肯定态度。魏源也从平衡社会财富的角度反对禁奢。他说:“车马之奔,衣之拖,饮之乐,饮之乐,皆易巨室而穷,益三族。.....如果像上面那样禁止,富者益富,贫者益贫。”但魏源对奢靡的社会群体做了明确的定义。他说:“节俭也是一种美德;禁止奢靡节俭,也是美好的。但是,可以鼓励,不能统治;你可以训练穷人,但不能训练富人。”他认为,对于上层统治者和下层劳动者,应强调节俭,反对奢侈,而对于“有地之富”(指中等地主)和“无地之富”(指中等商人),则不应要求他们节俭,而应鼓励他们奢侈。魏源鼓励社会富人奢侈消费的观点与陆机是一致的。从清中叶自上而下盛行的奢靡之风中,他认识到统治阶级的奢靡行为只能导致腐败,危害人民。普通人的奢靡行为只能导致民风的败坏和堕落,这一点比魏世孝的观点更全面更深刻。
奢侈与资本流通的关系;
奢侈的原因有很多。归有光在分析明代奢的根源时表示,奢风“一般起于市内而后郊区,起于衣冠楚楚的宅院而后市内。”也就是说,奢靡之风从“衣冠楚楚的家庭”,也就是社会的上层,蔓延到城市,再到整个社会。实际上,归有光主要归咎于官僚阶层的奢侈腐败。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工商业迅速发展,对奢靡之风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是明清奢靡之风区别于前代的重要特征。
清代学者早已指出奢靡与商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许成耀说:“几十年前,女人虽然有钱有势,但穿衣服穿皮草的人很少。今天,到处都是,珍珠和翡翠的装饰品相当奢侈,这大概是由于在苏联的生意和推广。”苏州和扬州是明清时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奢靡之风也闻名全国。事实上,陆机正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表明他肯定奢侈的立场:“给每个人一瞥世界,他们的土地奢侈,他们的人民就容易谋生;如果土地是节俭的,人民将无法谋生。是谁呀?这是必然的。.....掩盖庸俗的奢华,追到底。“陆机所说的‘势’,其实就是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他认为,人们之所以在奢靡盛行的地方活得轻松,是因为“庸俗奢侈的人穷追不舍”。所谓“端”,是指手工业和服务业,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第三产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流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金瓶梅·花刺》中关于金钱的五十六条评论说:“那东西是躁动不安的。它愿意被埋在一个地方吗?”也是生来给人用的。一个人堆起来,就少了一个人。所以聚宝是极其有罪的。”“好动而不安分”是对资本流动性的形象描述,但在《金瓶梅》中成为奢侈消费的借口,却形象地反映了明代人们对资本流动性的认识。这种观念在民间的流行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一些商人从这个角度反思崇尚节俭和奢侈的传统观念。道光义县商人舒尊刚受教后说:“钱是泉,如流泉,有源头之流。现在,靠狡诈为生的人,都是自取灭亡。今天那些小气不肯用钱的,和老公一起奢侈过度用钱的,都是自己流尽了。人们对奢侈品的起源一无所知,却不知如何吝惜。”他虽然不提倡铺张浪费,但敏锐地指出,节俭和铺张浪费也会影响商业资本的流通,从而阻碍经济发展。
晚清思想家也讨论过资本流通与奢侈节俭的关系。谭嗣同说:“有钱可以办机器厂。穷人靠它,产品靠它,钱币靠它,已经很富有的人靠它膨胀变厚。不仅没用,还没用;首先,天地各有好处,所以我若能做任何事来遮盖它们,我就能把它们全部填满,并收集施舍给群众的功德。”谭嗣同认为,只要充分利用资本,建立企业,就会创造就业机会,促进资本流通,所以没有必要提倡节俭的观念。针对《史记·货殖列传》中“钱钱欲行如流水”的观点,梁启超补充了如下言论:“但骄奢淫逸的富人呢?岳:无伤。.....虽然对他有很大的损失,但这是一趟为大局着想的流水之旅,倒也无妨。你伤害了什么?最坏的人是迷恋金钱的奴隶,守财的奴隶,自以为胖的士兵...它还是以节俭的城市,与全国的财富和谐,城市没有气而闻名。这真是天下之贼,天下之罪人。”梁启超也意识到节俭阻碍了资本的流通,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他有意识地从传统思想资源中找到了批判崇尚节俭和奢靡观念的武器,目的和谭嗣同一样,希望中国迅速富强起来。
奢侈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清末公羊学兴盛,其三论所凸显的社会进步观和从西方社会传入的社会进步观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社会和西方工业社会之间的强烈对比强化了这种观念,进步的观念成为一种流行的思维方式。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奢靡理论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谭嗣同根据中国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与西方工业社会的对比,认识到社会财富是随着社会形态的进步而增加的。他认为社会越进步,风就会越奢侈。他说,“拉平会继续,价格会继续。辜负国家的人,不愿意付出,又矮又棕。虽有精细之物,不可担之,而不懂事之腐儒,则说天地生财,才可抑天下之民,使其骄奢淫逸。”?社会进化论的观点显然与“天地生财,唯此数”的静态社会观念格格不入,正是从进化论的角度,他尖锐地批判了“天地生财,唯此数”的传统观念。谭嗣同也说:“既然确立了节俭之名,那么君主的权力就会日益受到尊重,货物就会被弃于地上,这也和当时的形势有关。一旦头衔没了,民权就会兴盛,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讨论,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好处。轴繁衣挂,功满屋叹。.....所以世上自私的人,都是节俭的,他们的财富偏向停滞,导致混乱;公天下人尚奢,其财流,流平。”这句话说明谭嗣同对节俭价值的评价与不同的社会制度有关。他认为“私天下”的制度与“尊俭”的价值理念是一致的;“治天下”的社会制度与“尊奢”的价值理念是一致的。谭嗣同的观点在今天无疑是有失偏颇的,但在当时,他是在西方工业社会繁荣的刺激下才发出这样的呼吁的。梁启超结合自己对西方社会的了解,从进步观念的角度评价奢靡。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李云说:‘货若恶,当弃于地上,不必藏于其内。’.....西方人越奢侈,国家就越富裕,越少有人把他们的货物丢弃在地上。因此,人们说奢侈和节俭是美德,这与孔子在李云所说的正好相反。“谭嗣同和梁启超把提倡节俭和奢侈作为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种学术判断,而应该从他们要求政治改革的政治主张中去理解,即他们都主张走工业化强国的道路。
不仅是改良派思想家,革命家章太炎也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待奢侈。他认为,随着人类对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不懈追求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自然的发展,从而推动科技的进步。所以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顾全大局,长期沉浸在文明之中,那你就要长期沉浸在文明之中。”章太炎也说:“奢则日损,损则日竞,竞则日果,这是武器复辟之理,也是自救之道。”这是从竞争的角度来审视铺张浪费,并把它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方式。章太炎甚至把奢侈看作是手工业的原因:“正是奢侈使一切成为可能。”章太炎的说法并非没有讨论,但他确实说明了奢靡与手工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严复也明确批判了崇尚节俭的观念。他说:“中国和土耳其过去常说,节俭应该受到尊重,教育应该停止。因此,虽然人民的饮食极其贫乏,但他们是愿意的,但他们从未认为这是不够的...人们吃得越多,他们的国家就越饥饿。盖虽丰,业大无用。”但是,严复只是批判了提倡节俭观念的消极方面,并没有全盘否定节俭,更不用说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奢侈作为发展的动力。严复明确批评了谭嗣同和梁启超的观点。他指出:“道家视节俭为宝,否则!他是当今时代的人,对他的话深恶痛绝,嗤之以鼻。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以他们为基础。史密斯说节俭是一个群体的父母。虽然,节俭是不够的。贵于俭者,俭以养之,俭而生之。如果他不养,不生孩子,他只是一个财富的小偷。吴灿有富国强民的功效!或云,奢自损,利民。也讨论了这个目的。什么奢侈的福利只惠及少数家庭。就一个群体而言,会疲惫,会疲惫。”严复强调节俭的观念本身没有错,它保护了社会群体的存在。但如果节俭只是为了隐藏财富,而不是用来创造财富,那就起不到富国强民的作用,反而对社会有害。铺张浪费只对社会少数人有利,对整个社会不利,因为它消耗了维持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严复的奢论涵盖了明代以来奢论的积极因素,并借鉴了西方思想家斯密的思想,从而做出了科学的评价,可以说是对传统奢论的总结。
综上所述,明清奢论与明清社会的发展和传统价值观的转变密切相关。虽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们的思想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甚至是幼稚的,但他们是历史“当事人”的声音。他们对奢靡的严肃思考,对当下社会的深切关注,对传统观念的大胆质疑,永远值得人们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