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是怎样炼成的?

圣人是怎样炼成的?——王阳明对教育的启示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符合“建功立业,立言不朽”条件的圣人之一。我们能从他身上看到什么对教育的启示?

1.

家庭环境——父亲的“榜样”和祖父的“无为”

王阳明从小就受到书香门第的影响。4岁时,他已经背诵了很多经典,10岁时,他随口就成了一首诗。然而,他既调皮又好奇。他有段时间喜欢下棋,后来喜欢上了道家养生。几年后,他沉迷于舞枪和玩战争游戏。一旦上瘾,他就拼命学习,废寝忘食。王华神父是王阳明的隐形榜样。他的性格醇厚沉稳,对金钱并不无知,也没有受到诱惑的威胁。他是事业上有进取心的高中状元,年轻时也严格管教过王阳明。爷爷很开明,经常成为他的“保护伞”。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引导而不是强制控制,教育应该遵循孩子的习惯。王阳明的童年就是在这样一个阴阳平衡的环境中长大的,父母严格养育他的正直,祖父“纵容”他发展天性。当然,人的才能千差万别,但一个家族的文化和精神面貌是可以通过家族传承的。对于王阳明一家来说,就是:坚守(内心)良知,清贫。

2.

重要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年轻人有志气,有抱负,长得帅。王明阳,11岁,当他开始在一所私立学校学习时,他就把成为一个圣人作为他人生中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如何在当时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下成为圣人?

“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承前启后,为天下太平。”13岁时,王阳明勇敢追击塞外鞑靼。15岁时,为朝廷写下了和平策,显示了他的勇气、胸怀和抱负。看看王阳明的一生,无论是他年轻时办诗社的梦想,还是仕途初期的杖打、囚禁、分配,甚至是狩猎,无论是赣桂土匪与宁王叛乱的成就,还是隆昌启蒙创立心学,以及后来以传播心学启迪人的良知为重,做一个圣人的人生理想始终不渝。

王阳明本人非常重视决心。他在给继子的信中,写下了“祝你且立志”,并写出了著名的“告诉哥哥要立志”。他主持山东省考时,出的题目是“立志一阴之志,学晏子之术”;在他的《龙场示生的教条》中,也谈到了学习的四阶:立志、勤奋、改正、向善的责任。完美的人生,应该是在良心的指引下,尽可能地创造一种自己引以为豪的人生价值。如果说,良心是你迷失、误入歧途时随身携带的指南针,是做“内圣”的途径,那么,志向就是能破云而出的灯塔,是在你心中筑起的丰碑,是宣扬“外王”的途径。

3.你怎么看待考试?知道故事的结局

当然,王阳明参加科举是为了找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做一个圣人,就像孔子周游列国求官一样。虽然两次考试失利,但王阳明的心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都以落后为耻,我却以落后为耻。”后来为大弟子许写了一篇《示许应试》的文章,谈到了如何以平常心做好考前准备:一是心正,不要太计较得失,二是调养精神,保持清醒的头脑,聪明一点。

在这样看待考试的心态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区分开头和结尾的思维逻辑:比考试结果(“结尾”)更重要的是不要失去志向和心安(“这个”)。再比如,对于一个想帮妈妈却搞砸了的孩子来说,他帮妈妈的心是好的(“本”),虽然结果是一团糟(“结局”),但如果我们只是勃然大怒,训斥他不帮忙,那可能就是孩子帮别人的心。正如黄宗羲在《明代儒学案》中所说:“自古以来,夫教人行善除恶。行善是与生俱来的,除恶务尽算不了什么。若本体如是,努力如是,且唯其一。”这里的善是基础,恶是目的。“教育和生活中太多的事情都一样。

4.发挥你的才能,不要固执己见。

在王阳明的一生中,无论是在他的闲官时期,还是在平叛之乱的战役中,尤其是在他生命的后期,他都把讲学作为比做官更重要的第一要务。在鼎盛时期,他的弟子数以千计,所以称他为教育家和思想家并不为过。古严武曾评价说:“一个人改变世界,已有百年历史,古已有之......现在是了,这是王波的良心。“佛教的金刚经也把传播智慧视为最大的慈善。

王阳明是如何教育弟子的?

王阳明的基本教育方针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拘一格”。疯狂的人会从疯狂中成就他,固执的人会从嫉妒中成就他。在给弟子讲心里话的时候,如果需要剪裁,他会冷嘲热讽,如果需要鼓励,他会从自信中得到启发。同时,每个人都选择自己性别和资历相近的专业去努力。教初学者静坐,休息,思考摆脱人欲;在你定下心来之后再教科志去审视是没有用的,以免你只是悬在空中,像枯树一样一动不动。当身心纯粹自然时,一切都将是一样的(“无器”),即“如果你决定让圣人人人可用,你就要为自己负责。”王阳明心学本身就是心理和行为调节的有力武器。

王阳明讲课时没有主观地凌驾于他人之上,而是顺着他们的思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好好学习,就是“不要执着”,如果你用佛学,就是“无我”,“心如明镜,物来而视之”,如果你用道家,就是“以心观心”,“对自己虚浮”。说到揭自己的个性,很多人通过努力就能做到,但是不自以为是的放下自己才是更高的境界。这种思想高度不仅体现在王阳明对其心学的传播上(详见其著作《手记》),也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处理乱象上:

王阳明是素食主义者,但在招待远道而来不习惯吃素的弟子时,还不忘吩咐厨房做些荤菜。难道不是换位思考,不坚持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别人的表现吗?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王阳明善于观察他人内心的顾虑,看到人们所说的话,通过“用花言巧语”来达到自己的说服目的,这在王阳明面对朝廷官员和训诫学生时是很典型的。在开始平息乱局之前,王阳明总是要考察乱局的根源,分清起因和结局,从而制定出呼吁民众、镇压乱局或其他事情的总方针。在具体的安抚中,王阳明的策略巧妙而诡诈,虚实多变。他善用心理战,善用应变之人(例如将领或地方人才),重实而不形,知对手所想(知己知彼)。一封信《告头窝贼》,是以贼的角度打动人心、迷惑意志、启迪良知、诉说后果的推心置腹的谈话。在治理上,要广泛深入调查了解民意,以“两馆”制度(类似于红黑榜)作表率,唤醒人们内心的善良,培养诚信;用“十家牌”(类似嘉宝)的制度,以民治民,互相监督,达到自治和稳定。很多做法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也有直接而深刻的借鉴或启示。

王阳明的一生,是“子修气节,少年修志,成年修性,老年修德”的一生。是“君子是我的朋友,小人是我的资产,艰难困苦是我的成功,万事俱备”的人生。是他不断闪耀良知、践行事理的一生,也是他在育人道路上以身作则、启迪后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