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文化的精神特征
敢为人先,敢为人先。
汉水文化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精神最典型的体现,在于她通过一系列重大创造和卓越成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事实上,远非如此。这里,从汉水腹地的茫茫林海中,走出了一代神农氏炎帝,成为中国农业、医药、纺织的奠基人。春秋曾侯乙墓中精美的大型编钟,被国内外考古界公认为代表春秋时期音乐文化的杰作。鬼谷子揣摩天文地理、社会风俗、人情人情,殚精竭虑,写了一本《鬼谷子》,成了张仪、苏秦,搅乱战国之势,震动天下;以楚辞为代表的汉水流域文化和楚地鲜明的浪漫奔放的民俗风情占主导地位,构成了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多彩板块。为了发展农业,周俊郧县(今湖北郧县)修建了与都江堰同时代的伍子胥堰,至今仍在有效发挥作用。西汉的张骞,从汉水河畔的城固走上了第一条通往世界的丝绸之路。东汉时,蔡伦被任命到汉水边的龙亭铺子,发明了造纸术。张衡发明了浑天仪,揭开了中国地震科学和遥测技术的篇章。刘邦崛起于汉中,刘秀崛起于南阳,诸葛卧龙崛起于襄阳与南阳之间,致力于汉中。张骞步出汉中,张衡步出南阳,王灿求学襄阳、南阳,追随汉中。丝绸之路、地动仪、建安文学是他们的历史丰碑。汉江的流水,融合了这三地的文化血脉,形成了两汉三地文化的历史轨迹。公元前206年,刘邦封汉王,“王巴蜀,汉中,皆在南郑。”丞相萧何说:“汉中叫‘田汉’,很美。愿王汉忠王收巴蜀,定三秦,使天下得利。”(《华阳国志·汉中志》)刘邦立足汉中,筑坛拜将,筑栈道,暗渡陈仓,击败项羽,建立西汉。逐渐形成了汉水-汉中-汉朝-汉族-汉文化-汉学。这一系列“汉”的根源是根植于汉水文化。
兼容并包,包容很大。
移民标志着文化的迁移和流动,而移民的频率和移民成分的复杂程度意味着文化变迁的频率和文化成分的复杂程度。由于多次大量移民,汉水流域文化积淀深厚,层次丰富复杂。不仅巴蜀文化、秦陇文化、中原文化在此榜单中交融汇聚,西方文化、岭南文化、闽浙文化、江淮文化,甚至外来的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都在此榜单中有着典型的碰撞、沉淀和遗存。层次的深厚积淀和来源的广泛复杂,使汉水文化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兼容性、普遍性和代表性。
忘公忘私,牺牲奉献。
这种以私人利益为代价,牺牲奉献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历史上的精英和领袖身上,也支撑着二线建设。汉水流域数十万人毅然捐出上白万良川万亩,砍伐上白万万亩森林,背井离乡,移居异地,开始新的创业。现在,将改变中国北方未来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战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开工,汉水流域数十万人第一次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移民,将第一次背井离乡。为了国家战略和整体利益,他们无怨无悔。这里体现的是典型的不顾个人利益,牺牲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使汉水文化富有凝聚力和亲和力,具有牵引力和推动力。
泰和博爱,善良,道德。
泰和的博爱道德精神在汉水文化的分析中也有所体现。提到汉水,人们不约而同地会想到雄伟的太和山和武当道教。正是雄伟的太和山,悠闲的汉水,直接承载和浇灌了中国道教,也正是在这里,中国道教崛起,进而遍布全国。道家文化精神的核心在太和!泰禾首先强调的是一种和谐,即倡导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道教也追求贵人重生,要求世人关注万物,热爱一切生命,给予博爱。其实武当山的别名“太和山”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太高,最高到最重要,和而和,“太和”,即最高到最重要的价值,是和而和,其一;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接解读,那么“和”,即和平与和谐,就是世界和平与社会和谐之一。这种大同、博爱、道义的精神,让汉水文化充满了人性与和谐。
讲究孝道,以德为先。
唱丧歌是汉水文化习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几乎伴随着汉水流域民间丧葬礼俗的每一个过程。汉水流域的丧葬歌作为汉水流域的一种典型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而典范的中国文化内核,如孝文化、乐感文化、伦理习俗文化等。迎送、养生、赴死、慎终、追根溯源等传统道德规范是汉水流域丧葬歌创作和传播最深刻的文化动因,而其巨大的习俗传承、伦理教育、历史认识、社会心理价值和审美认同价值则是其长期广泛传播最直接的现实动因。这种重孝、以德为先的精神,使得汉水河谷孝子密布、孝风浓厚,使得汉水文化富有传统伦理和世俗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