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斜杠女神”苏轼的逆境美学
在诗歌领域,他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在宋词界,他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散文领域,他和欧阳修并称为“瓯塑”,有“欧文如潮,苏文如海”的美誉;
在书法领域,他是“宋四家”(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
在绘画领域,因擅长画奇石、墨竹,成为湖州竹派代表人物。
在哲学领域,他是宋代三大哲学流派(管雪、洛学、蜀学)中蜀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65年的一生中,创作了2700多首诗歌,300多字,4800多篇散文和无数的字画。
他堪称文艺领域的全才,也是政治家、美食家、养生家...
他家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分别是老苏(父亲苏洵)、大苏(哥哥苏轼)、小苏(弟弟苏辙)。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北宋当之无愧的国民偶像。斜线男神不足以形容他,只能用来形容他。
(1)从“误判”到第二次到入学考试。
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天资聪颖。在妈妈节目的悉心教导下,10岁的他写出了让老师们汗颜的奇幻诗篇,11岁的他开始接受“科举教育”。19岁父子去北京考试。在等待进宫考试期间,他们结识了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其他一些学术界名人。他在宫廷考试时,他的文章《论宽仁简政》受到了考官欧阳修的称赞。然而,欧阳修误以为这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他忍痛把文章排在了第二位。苏轼20岁考上秀才,在388人中几乎排名第一。
一代人才辈出,但就在他们准备步入仕途时,母亲去世了。哀末,25岁,被朝廷任命为大理法官,签书为凤翔法官,赴陕西上任。期间,他不同意陈太守的政治观点,但最终与陈太守之子姚晨成为密友。与此同时,我认识了张盾,他成了他余生职业生涯的克星。28岁在历史博物馆工作,借机阅读善本、名人手稿、名家字画。
②从王安石变法到乌台诗案
苏轼的父亲30岁病逝,32岁结束丧事,33岁回到北京工作。同年,政治的惊涛骇浪慢慢拉开序幕。王安石被宗申任命为副总理,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王安石变法)。两年后,朝廷分为以宗申、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韩琦等旧臣为主的守旧派。在朝廷做官的苏轼,因其思想与宗申、王安石等人相左而经历了许多曲折。但在担任密州、徐州、湖州、杭州、扬州、定州知府期间,成绩斐然。为了应付徐州的水患,他上书朝廷,要求拨款,修筑更加坚固的防御工事,并修建了一座100英尺高的建筑,根据五行命名为“黄宅”,以土节水。
1079年间,苏轼在湖州任周知期间,出版了一本《元丰加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由此,“乌台诗案”拉开序幕。御史台官衙内遍布柏树,乌鸦经常在柏树上栖息筑巢,故称五台。经过四个月的潜心研究,御史丁力、徐庶等人将记录人民艰苦生活的现实主义诗篇(“难道是忘了押韵,三月的粮食里没有盐?”包着饭的棍子匆匆走了,不一会儿,钱就转手了。”“读万卷书而不读法律,使你一无所知。”)润色为讽刺新法,蔑视君主,大乱。7月28日,苏轼被官方逮捕,18年8月,被送进御史台皇家监狱。许多老朋友被卷入监狱,苏哲也被降职。在庭审中,苏轼坦白承认了自己对新法的意见,并坚信自己所陈述的百姓疾苦都是事实。这激怒了那些助长火势的人,他们建议宗申判处苏轼死刑。在王安石等一批正直官员的规劝下,165438+6月29日,下旨将苏轼贬为黄州应永副史。1080年大年三十,四十四岁的苏轼出监,留下了“校水部黄外郎部长”:“写了一辈子累了,也没丢过名声。马去改天,城东无战事。"
③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
初到黄州时的不适渐渐消退,苏轼也越来越成熟。当他写信给他的朋友姚晨时,他的言辞仍然激烈,他告诉对方阅后即焚;而在给张盾写信时,考虑到对方的性格,只是用词。鉴于溺杀新生婴儿的野蛮习俗,他写信给当地的知府声讨杀婴之恶,成立了救助会并要求富人捐款,并要求寺庙里的僧侣负责账目,帮助穷人喂养婴儿。
四年后,哲宗继位,高太后听政。高太后很欣赏苏轼的人品和才华,把他调回朝廷,委以翰林的重任。然而,司马光死后,独尊高位的苏轼再次成为大臣们攻击的对象。朔州派、洛阳派、蜀派等政治派别逐渐形成,苏轼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蜀党奉为领袖。苏轼孤军奋战,对犯规场上深感失望。高太后去世后,由哲宗皇帝治理国家。由于对新党的高度信任,张盾被任命为总理。5 8岁的苏轼再次成为政治牺牲品,被流放到广东偏远城市惠州。曾经的翰林学士、宰相候选人,被贬到岭南乌烟瘴气的地方,差距之大令人痛惜。
经过这一番折腾,苏轼依然不改初衷。他关心民生,配合太守、县令造桥放塘,写信抱怨粮价失衡,帮助农民用“浮马”插秧,不断推动徽州的革新。然而,苏轼在苦难中的自我安慰彻底激怒了张盾。苏轼,61岁,再次被贬海南岛儋州。儋州夏季潮湿闷热,冬季阴雨连绵,导致苏轼新病旧病频繁发作。但儋州居民信奉“巫医之术”,生病时只会请魔术师杀牛烧香治病。苏轼只好开始亲自研究中医,下乡采药,给百姓治病。这一时期,在苏轼的努力下,汉族统治者与少数民族之间从来不和谐的关系得到了缓和。
黄州、徽州、儋州三次贬谪,贯穿了苏轼的中晚年。在此之前,苏轼尽管仕途不佳,却成就斐然,深受百姓爱戴。这也是他在被贬谪前即使年过40仍散发着浪漫潇洒的“少年气”的原因。但苏轼被贬谪后,经历了心灰意冷的境遇和漂泊的生活。他开始深刻反思,逐渐改变。苦苦寻觅,终于成为受人崇敬的“东坡居士”。
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既在庙堂之上,又远离江湖。他善良,知足,开朗,他豪放洒脱,心胸宽广,富有同情心,淡泊清高,这些都成为他人生的注脚,成为他在逆境中独特的审美气质。
1.沉溺于生活
苏轼把杭州视为第二故乡。为了治理西湖淤泥堵塞,他命人挖淤泥,筑坝,遍植花木,为后人留下了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他写下了“湖上饮楚清两雨”,留下了“水明艳阳,山空多雨”的名句。如果要拿西湖比西湖,淡妆总是合适的。"
初到黄州,他一个人住在一个叫定慧园的寺庙里。他心情悲凉,彻夜难眠,只好借“拾尽寒枝,不肯活。寂寞沙洲冷。”(《卜算子,挂月树》)抒发情感。当地的徐太守早就听说了苏轼的名声,帮他搬家。从此,林浩亭成了“唐雪”,东边的荒地成了“东坡”。苏轼把长衫换成短袄,开始隐居务农。“去年东坡在黄桑捡瓦砾种了三百尺。今年割草盖雪堂,日头吹墨。”生动地展示了他的自我享受。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佛经,并与儒家经典相结合,实现了作品的升华。无论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江不归,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还是“临江仙夜归临高”,“我恨这身子好久了,什么时候忘了营?子夜风平浪静,五谷丰登。船逝,江海寄余生。”豁达,还是“回望萧瑟处,一去不复返,风雨无阻。”洒脱,都从全息视角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生动的、动人的苏轼。在黄州,苏轼成了真正的苏轼。《赤壁赋》中“逝者如斯,却不曾有过;充满虚者如是,死者不退潮不流。盖必从其变者观之,则天地不能在一瞬间;如果从它不可改变的角度来看,那么物我无穷,又何必羡慕呢!况且天地之间,万物自有其主,不是我的,我就白拿。然而江上的清风,山中的明月,耳听为虚,相逢即美。它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主取之不尽的宝藏,我和我的儿子是合适的。”一句话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在《承天寺夜游》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他脱衣欲睡,月色入屋。那些高高兴兴出发的人,谁想到没有幸福,走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不睡觉,走在中庭。庭下,若水空,水中藻互相交错,竹柏掩映。夜里没有月亮,也没有竹柏,却很少有我这样的闲人。”将我们对夜和竹影的想象推向极致。黄州是东坡肉的发源地,“美食家”苏轼在《猪肉颂》中表现了对猪肉的喜爱和赞美。“把锅洗干净,水少,柴火抽不起。熟了不要催,火足了就好看了。黄州好猪肉,价格便宜如粪土。贵人不肯吃,穷人不懂做饭。早上起来打两碗,饱得都顾不上了。”
据史书记载,苏轼是第一个被贬岭南的官员。58岁的他依然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品檀香、品酒、静坐、写文章、开发食谱(比如烤羊里脊、鳗鱼)。“还是老样子”,他被亚热带的美景迷住了,留下名句“一日三百颗荔枝,不惜做岭南人。”
61岁,在小儿子的陪伴下,踏上了离故国更远的路,来到了完全不适合老人居住的儋州。有趣的灵魂让衰老和疾病黯然失色。他烧墨自用,烧烤生蚝亲近生活。
无论如何,在乐观豁达的苏轼眼里,一切境遇都不过是生活的成分。只有认真研究,才能知道味道,才能放下。被流放三次,幸运不幸运,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成就了苏轼,更成就了中国文化。
②深厚的兄弟情谊
与苏轼相比,苏辙沉稳、稳重、务实。苏轼与其政见相近,亦师亦友,兄弟情深。苏轼曾盛赞苏辙是宋代文坛唯一能与自己抗衡的人。无论苏轼的一生如何跌宕起伏,苏辙都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苏轼去陕西做官,经历了第一次兄弟分离。苏辙送给哥哥一份礼物:“告别郑源,长途跋涉怕雪怕泥。”苏轼回应道:“人生处处是什么样子?应该像洪飞踩在雪泥上一样。”。
在山东密州,苏轼思念七年未见的弟弟,写下“明月几时有?”在中秋节。
“丙辰中秋,欢丹,大醉,作此文,而怀受。
月亮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从远处拿酒杯。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愿乘御风回天,我怕在细玉的楼阁里,经不起九天寒气。跳舞和欣赏月亮的影子,这是在世界上。
月亮变成了猩红色的亭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窗上,照着昏昏欲睡的自己。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为什么人走了才是圆的?人们有悲伤和快乐,他们分离又重逢。月亮会变暗或发亮,会变圆或变圆。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即使在过去。但愿人长久,千里好风光。"
在被贬儋州渡海之前,苏轼和住在雷州的哥哥苏辙,见了今生最后一面。苏轼死后,苏辙为哥哥写了一段墓志铭:“我在公众场合开始了我的事业,我从中吸取了教训。你爱抚我,便是哥哥,你教导我,便是老师。”
③夫妻恩爱。
18岁,苏轼嫁给了比他小三岁的王符。让妻子“敏感安静”不仅能陪伴你,还能从侧面提醒你。苏轼的热情豪放与王符的睿智冷静相得益彰,他们的婚姻幸福和谐。29岁时,妻子因病去世,留下一个未成年的儿子。苏轼痛心疾首,在《亡妻王墓志铭》中写道:“你要学你酒泉的第一任妻子,我却不能。唉!于勇没有什么可依靠的。”由于他安葬妻子后再也没有回过眉山,妻子去世十周年后,他写了一篇悼词《江正月二十忆梦》:十年生死。从不思考,从不忘记。千里之外一座孤坟,荒凉无处可谈。即使相见不相识,也是满脸尘土,鬓角如霜。夜晚来临,梦突然回家。小轩窗,穿衣。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断肠处年年月夜,短松冈。
32岁时,他与比他小11岁的王闰之结婚。闰不像表哥王福那样博学多才,但也温柔细致。在仕途的起伏中,她总是与苏轼同甘共苦,全心全意照顾表妹的孤儿。苏轼五十八岁时死于闰,被贬黄州,受到致命打击。
38岁时,她认识了杭州的歌手朝云,后来成了妾。晁云聪慧幽默,和苏轼的脾气最投缘。苏轼曾评价“唯一认识我的人是晁云。”苏轼在黄州时,曾为他们的子女写过一首诗:“人人养子,盼聪明,我却被聪明耽误了一生。我只希望我的儿子蠢而诚实,没有灾难,没有到达大众的困难。”而孩子不幸夭折。朝云辞世,苏轼写道:“不合时宜,唯朝云能知我;一个人弹着老调,每次下雨都想你。”
(4)英雄主义永存。
1101年,惠宗继位,大赦天下。65岁时,苏轼终于结束了流亡生涯。回北方的路上,路过挂着我早期画像的龙游寺。苏轼写过一首诗:“我心似一片灰木,身似一只不拴的船。问你一生成就,黄州徽州儋州。”18年7月,苏轼在病床前对三个儿子说:“我这辈子没做过恶,我有信心不下地狱。”他让儿子把他和妻子葬在哥哥家附近的嵩山脚下。7月28日,他永远离开了人世。“浩然之气,不随形,不靠力,不留活口,不随死。所以天上是星,地下是河狱,幽处是鬼,明处是人。这很正常,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一代文学巨匠陨落了。
他是散文作家,也是新画家。
他是佛教徒,也是士大夫;
他是皇帝的秘书,也是培养“苏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的贤明之师。
没有任何语言或文字能勾勒出他的全貌。
也许吧,
他所有的作品都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的一生是他永恒的工作。
他的一生,他只是,
尽你所能,得到你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