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三位杰出代表及其思想
代表作:《孔子春秋》《诗经》。
孟子的孟子
荀子的荀子
意识形态命题
孔子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含义在古代是非常广泛的,指的是国际交往的礼仪仪式,贵族的加冕、婚姻、丧葬、祭祀等仪式,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子曰:“殷之得失,因而知;周因,其得失亦可知;它的后继者已经为人所知几百代了。”(《论语·学而学》)看来,周之礼是世世代代不变的准则。晋国铸鼎,他尖锐反对,说:“晋国若亡,则失其度。"
2.在经济上,他反对封建田赋制度,并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嵇家欲以田赋使冉游...仲尼...私至然有日:‘君子之行也,礼也。厚的拿什么,厚的拿什么,薄的拿什么。如果是这样,用小山就够了。如果不讲究礼义,却贪得无厌,用土地税就不够用了。而如果儿子季孙要遵循法律,周公的法典就在那里;如果你想做,为什么不呢?"
3.孔子提倡维护等级制度的思想。他主张“君君、大臣、父亲、儿子”的等级制度,这是符合“礼”的。子曰:“名不正则不行,不成功则殆,殆则不罚。刑不正,民不知所措。”(《论语·鲁兹》)
4.孔子提倡克己。《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而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颜渊问“克己”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仁”的基本精神是教导人们按照《周礼》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子曰:“君子不仁者有夫,仁者无小人。”(《论语上》)曾子用忠恕两个字概括了“仁”的含义,更接近原意。忠恕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提倡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有一次,他被匡人围攻。他说:“天将失斯文,逝者不与斯文。”如果天不掉,人民怎么办?孔子说:“天堂说什么?”当你在四点的时候,一切都诞生了。天空是什么?”(《论语·阳货》)按照孔子的说法,“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孔子认为他是在按照自己的命运行事。子曰:“吾立志学十之五,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听,七十而行,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说:“我是鳏夫,直到凤鸟来,河水不画!”(《论语·子涵》)
7.在教育上,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教而不厌”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提倡“忍、耻、诚、敏、善、柔、善、礼、俭、容”。
孟子
(1)以人为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髓。
(1)他明确表示,只有“保护人民”才能“统治”世界。
“保民为王,不可抗拒。”(《孟子·惠亮·王上》)
(2)他提出“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执政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对立,民心的臣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你失去了世界,你将失去你的人民。”失去人民就失去了自己的心。”(《孟子·离娄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一观点,
(3)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2)仁:
仁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养民与教民。
1.支持人民:
首先,我们必须控制人民的财产。
“故明君必管民之财,必使其背足以服父母妻,乐年饱终身,凶年免死。”(《孟子·惠亮·王上》)
“人之所为也,有恒财者有恒心,无恒财者无恒心。没有恒心,放下恶,就为自己做了一切。”(《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的仁政是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问题。"仁政必须从经济边界开始."(《孟子·滕文公上》)
第二,我们必须使人民能够及时休养生息。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收劳役时应以“不违反农时”为前提,同时反对滥捕滥伐。
“不逆农时,谷不能夺粮;不算的话,鱼和甲鱼都不能吃。..... "(《孟子·梁·王辉上》)
当时战乱不断,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所以频繁的战乱必然会延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他的“数几粒不入池”、“与时俱进山”的思想,体现了重视自然资源保护的可贵思想。
第三,我们必须从人民手中取得所有权。
他主张薄税轻税,“取民而有制。”
“省刑,薄收税。”就是不能乱征税,不能苛捐杂税。
他视此为富民之道,曰:“易(治)其境,其税收薄,民可使其富。”
他把“什一税”描述为最理想的税制,认为这种非常一次性的税率不能提高,必须根据实际收获情况降低或推迟。
他列举了当时众多的赋税,说:“有布、粟、劳役的迹象。”
收布收粮,还要收劳力,三重负担加在一起,百姓无法承受:“用二而民得死,用三而父子分离。”
他要求降低这项重税。“君子用其一,慢其二。”
2.教育人民:教育人民。
他曾多次说过:“我愿以教为序,以孝为义而施之。”
他认为教育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育可以使人“明白人伦”。
3.法显国王
孟子主张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唐、文、吴、、)治理政治,才能在天下实行仁政。
③王道:
“王”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认为,民本、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王”的目标能否实现。
孟子所谓的“王道”,就是“以德治国”。他举了商汤和周文王王道的例子:“以强凌弱,假装仁政,就有了大国;德仁之王,王不大,汤七十里,文王一百里。武力说服别人的人,不被说服,也无力支持;以德服人者,乐而诚也。”
在孟子看来,王权的统治就是“保民为王”,也就是“乐天下而忧天下”。(《孟子·惠亮·王霞》)
正是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是不以王道治国的人,都被他视为“罪人”、“孤夫贼”,受到他的猛烈抨击。
(4)性善:生命之初,性善。同样的天性因教养而异。
在孟子的思想中,性善论是其伦理政治思想的基础。
我举起我高贵的灵魂。孟子认为,人性与兽性的区别在于人有道德,即人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向善能力,即“良知”和“善”:
“能做不学之事的人,擅长之事;知道自己不在乎什么的人是有良心的。所有的孩子都爱他们的亲戚,尊重他们的兄弟。亲,仁也;尊长,仁义。”
意思是人不用学也能做到,这是他们的美德;他们不需要用脑子思考。这是他们的良心。有两三岁的孩子不懂得爱父母,长大后没有一个不懂得尊重兄弟的。爱父母是仁,敬兄弟是义。
取向是向善的取向,而人向善的取向根植于人性。所以,人性应该是好的。
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没有羞耻心,没有人性;没有听天由命之心,是不人道的;一颗没有是非的心是不人道的。慈悲是仁的目的;耻恶之心,义之端;心之辞,礼之终;是非之心,也是智慧之端。人有四端,但仍有四身。”
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心、羞耻感、听天由命和是非观的人,根本就不是个体。人有这种头脑是很自然的,就像人有四肢一样。所以“仁、义、礼、智不是外来的,我也是固有的。”
仁、义、礼、智这些美德,不是外界给的,也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人与生俱来的,只是人不去想而已。
孟子的“性善论”主要表现了孔子的“仁”的概念。孔子所说的“仁”缺乏理论基础,还没有解释“道德价值的根源”。
因此,孔子要建立一种“道德价值根源的自觉意识”,认为善是人的基本意识,表现为恻隐之心、廉耻之心、逆来顺受之心、是非之心。“四端”表明道德价值意识是与生俱来的。这可以补充孔子“仁”论的不足。
荀子
荀子思想偏向经验人事,从社会语境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重视人的努力。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义,荀子在他们之后提出了“礼”,重视社会中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是圣人,但反对以孟子、子思为首的“孟思学派”的哲学思想。荀子认为子贡和他自己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为了满足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纷争。所以他主张人性本恶,需要圣王和礼仪的教化,“化自然为虚假”来完善自己的人格。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知识渊博。他在继承早期儒学的基础上,吸收各家之长加以综合改造,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32部《荀子》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相信天命鬼神,是肯定的。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定先天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重视人民的物质需求,主张经济发展与礼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可以反映现实,但他倾向于轻视感官的作用。在著名的《劝学》中,集中体现了他对学习的看法。在语文方面,他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无过助”,并指出学习态度要真诚、专一、执着。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一个国家要繁荣就必须重视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认为除非老师以身作则,否则学生无法练习。
《荀子》中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严谨,推理透彻,逻辑性强。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偶句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后来的推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赋这一文学体裁。他用当时民歌的形式写了《香香篇》,歌词通俗易懂。他用说唱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荀况不愧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另外,荀子是阴阳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