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

清代画家云南天曾说:“有笔有画,有笔有韵有趣。”(云南天《欧香阁画跋》)南朝的谢赫曾在《古画图录》中列举了六种方法:一是传神神韵,二是用笔书写,三是以物象形,四是以类着色,五是操作位置,六是转移模型。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实录》中,把传神、运笔列为第一法。南天则称之为“有韵有趣的笔墨”,把笔墨和神韵放在同等的位置。

由此可见笔墨在受传统影响的中国画家心目中的地位。历史到了20世纪,受西学影响,是笔墨在先还是图画在先,就像陷入了“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争论。西方学者A.L葛艺豪(A.L. kroeber)和克莱德·克鲁克霍恩(Clyde Kluckhohn)曾这样定义文化:“通过符号获得和传播的显性或隐性的行为模式,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杰出成就,包括它们在人工产品中的体现;文化的基本核心是由传统的(即历史根源和选择的)观念组成的,尤其是与这些观念密不可分的价值观。”所以无论中西文化,其基本内核都是由传统观念构成的,所以作为文化之一的中国画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笔记》中说:“以五色运墨为荣。如果你对五种颜色感兴趣,形象会很好。”宗炳《画山水序》中说:“圣人以道应物,圣人诚而有品味。”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从中国画理论的角度来看,中国画的评价术语都来源于老庄思想,如张彦远的“物之象”,宗炳的“道”、“物”。就中国一般的艺术传统而言,老庄思想也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

《庄子·养生大师》中有一篇:我懂得为文解牛,手之触,肩之倚,脚之踏,膝之蹲,刀之突出,皆是中音;和桑林结合的舞蹈,是静寿的会。文对说道,“嘿。很好!技术覆盖到此为止?”我师父放刀对他说:“我所行之善者,善道也,技术先进也。当第一个大臣解决牛的时候,他除了牛什么也没看见;三年了,没见过一整头牛;在这个时候,我见到了上帝,而不是看着他,知止是一个官员,想做事。依照天理...刀很小,但是早就解决了,比如土委。持刀而立,东张西望,志存高远,好刀藏之。”

在这段话中,我们首先要关注道与技术的关系。技巧就是技巧。我师父说他擅长的是道,因为道比技术更进了一步,从中可以知道技术是息息相关的。我的专家不是从外面看道,而是从里面看。庄子所谓的“道”体现在书画上,是书画作品的最高境界,而这种最高境界是从笔墨技巧发展而来的。

所以中国画的核心在于笔墨,那么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什么样的笔墨在画面中是美的呢?唐代王维《山水战术》曾说:“画中以水墨画为妙。自然之性,是自然之功。”“水墨画最好”只是一种用墨色作画的技法。张彦远对吴道子评价很高,说他是“古今绝无仅有,前不见顾,后不见陆。”他认为吴道子的笔墨“笔法拙劣,意有所思”。这里的“笔法不精”,并不是指笔不精,而是指顾、鲁的“笔周”与顾恺之、的“工笔”相比是“看不见”的。第二,如上所引,张彦远的“意”在于五色,“五色工具”是墨做的。

明清之际的祁智在《画论》中也说:“写画不必写,用笔写则俗;落笔之间,想不敢到,就是幼稚。唯学精通,游戏三昧,一强一弱,自有神。如果神到了,不会写字就更好了。”中国画讲究笔意无穷,宋代的苏东坡也深明此意。古代画家曾说:“一笔一墨的画。”也就是说,只要有笔墨,就可以称之为中国画。没有笔墨,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画,或者说不能算是好的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