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是一个怎样的景区?

南锣鼓巷是北京人文景观中的著名景点。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是25个规划的旧城保护区之一。然而,近年来,它已经成为许多时尚杂志报道的热点。许多电视剧都在这里拍摄,许多外国游客将它列为北京的必看景点。事实上,从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富人区,居住着许多达官贵人和名人,从明朝的将军到清朝的王子,从北洋政府的大总统到国民党的大总统,从文学大师到绘画大师。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历史文化背景

南锣鼓巷:古都北京保存完好的碧玉。

南锣鼓巷南北走向,长约800米,东西有八条胡同。西边的八大胡同从南到北依次是福祥胡同、索衣胡同、雨儿胡同、猫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千谷源胡同。东边的八大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花棉胡同、北冰木寺胡同、秦老胡同、乾元恩寺胡同、侯元恩寺胡同和菊儿胡同。这些胡同在元代没有名称,但在明代以后名称逐渐演变。比如菊儿胡同,明代叫菊儿胡同,后来改名为克莱门汀音乐家胡同。清朝宣彤建都时,这里叫菊儿胡同,一直延续至今。整个街区就像一条大蜈蚣,所以也叫蜈蚣街。

李芳是中国古代聚落组织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先秦时期称李、吕或吕李。从北魏开始,方这个名字就出现了。唐朝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城建有108个广场。在元朝的规划设计中,仍然延续了李芳制度。整个城市被分成50个方块,方块之间有又宽又直的街道,就像一个棋盘。

在明朝,北京被分为28个广场,两个广场合并,称为赵辉龚景广场。清朝是黄旗。南锣鼓巷曾被称为罗国巷,乾隆15 (1750)绘制的全城地图更名为南锣鼓巷。

目前南锣鼓巷街区的北面是鼓楼东大街,南面是地安门东大街,西面是地安门外大街,东面是交口南大街。这四条街围成的长方形地块,正是元代的两个广场。以南锣鼓巷为界,赵慧芳在东面。西边是龚景广场,南锣鼓巷是两家作坊的分界巷。

唐代长安的李芳早已消失,元代的李芳结构在8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已经面目全非。然而,南锣鼓巷地区仍然完整地保存着元代李芳的历史遗迹。胡同的格局是如此的完整,胡同内的各种豪宅、民宅五颜六色。真的是保存完好的北京古都风格的碧玉。

在北京炎热的夏天,在一个难得的凉爽的下着毛毛雨的下午,我又来到了南锣鼓巷。南锣鼓巷近年来吸引了时尚达人和外国游客的目光,因为新世纪以来,这条古老的小街上不经意间出现了许多酒吧。现在已经成为北京继三里屯、什刹海之后的又一条酒吧街。

有人说三里屯酒吧街是彩色的,什刹海酒吧街是深红色的,南锣鼓巷酒吧街是翠绿色的。这样的评论可能不仅仅是指大自然的颜色,还会指向它不同的文化内涵。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每一栋房子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僧格林沁宫,横跨炒豆板厂胡同。

南锣鼓巷南口往东第一条胡同是炒豆胡同。77号门旁边,朝斗胡同西口不远处,有一个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上面写着和尚宫。僧宫是清代僧钦的宫殿。桑格林沁是蒙古族科尔沁旗。1825年攻封科尔沁郡王,1855年加冕太子。他能善战,但在历史上是个毁誉参半的人。1859年参加大沽海战,打败英法联军。1863后,奉命镇压山东、河南、安徽的捻军。1865年5月,在山东曹州与捻军激战中阵亡。他死后,他的儿子伯颜·诺莫继承了爵位,所以这一带的老居民也称这座宅邸为博王宓。王博曾任主簿,当过光绪的师傅,教光绪骑射。

原僧院规模较大,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横跨两条胡同。王宓分为三条路,即中路、东路和西路,每条路有四个入口。其中,除主院外,东路有四个入口通向东院,形成一个大型建筑群。

民国以后,大宅逐渐被太子的后代拍卖,分成了很多院落。现有的炒豆胡同71至77号(单数)和板厂胡同30至34号(双数)均在原王宓范围内。

炒豆胡同西入口是僧沁家的祠堂,也是一大群建筑。祠堂和宫殿都建在一条巷子里,这在清代很少见。现已改建为绿松园酒店。在美丽典雅中很少能找到这么安静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酒店。

中央戏剧学院原是段政府代总理、军长金的旧居。

沿着南锣鼓巷往北走,东边第三条胡同就是东花棉胡同。入口不远处就是著名的中央戏剧学院。作为国内顶尖的学习舞台和影视表演的机构,它的面积真的不算大,包括实验剧场在内,只占了东花棉胡同和北米里思胡同之间的一部分西。但是,庙不大,神是有灵性的。这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戏剧和电影明星。陈、陈、姜文、巩俐、章子怡都曾在这里学习生活。

这曾经是金的老房子。金(1877-1951)早年毕业于北洋军事装备学校,在云南19镇担任清军参谋。后来受到袁世凯的信任,担任山东巡抚。1919后,任段政府陆军参谋长、代总理。

金买下这里后,拆除了一些四合院,建了几栋西式建筑。1921年底,金辞职,长期居住在天津。上世纪60年代,院内还有几栋老楼,当时作为单身教师的办公楼和宿舍。又过了40年,旧楼都拆了,不见金府的踪影。

中国画大师齐白石曾住在鱼儿胡同,这里曾是一位清朝内务府首席大臣的私人住宅。

东花棉胡同的西边是雨儿胡同,中国画大师齐白石曾在这里住过。离胡同不远处,路北13号院门旁挂着北京美术家协会的牌子。大门是开着的,左边是一个传达室。一个中年人向他打招呼。他照例问我找谁,我解释说想去看看齐白石故居。这位先生比老干部活动站的服务员还要好。他说这是一个单位,不应该被参观,但你大老远跑来,就简单看看吧。

院子很宽敞,保护得很好,院子中央有一个大鱼缸。这里没有重新粉刷,透着老房子门的原汁原味。一边看,这位先生还跟我说。他说,这里曾经是一位掌管大清内务府的大臣的私宅。因为宫殿的材料在建造时被私用,建制越级,所以被解体,房子被分几部分卖掉。13号院只是一部分。解放后,文化部买下,齐白石先生住在里面。但老人在西城住了不久就搬到了跨车胡同,所以现在齐白石故居多指跨车胡同。

尊贵的猫儿胡同

出了雨儿胡同,顺着南锣鼓巷,继续往北走。鲁西就是猫儿胡同。

我在南方的几个胡同里见过几个背包客,但数量不多,不像有些报道。我觉得可能是这几天下雨,南锣鼓巷正在修路。路面凹凸不平,泥泞不堪,使旅行者无法行走。但是刚拐进猫儿胡同,就发现自己错了。猫儿胡同的人群熙熙攘攘,非常热闹。几十辆胡同三轮车停在胡同旁,一波又一波的外地游客或在听导游围着讲解,或拿着旗子看着游览,拍照、摄像,个个神情专注,兴致盎然。

科苑:晚清大学士虞雯的宅园,被认为是晚清北京私家园林中最具艺术气息的园林。

路北7号至15号(奇数)的院落,原是一组大型建筑群,是清末大学士虞雯的住宅和花园。五个医院并联,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虞雯是清朝满洲正蓝旗人。历任四川按察使、山东巡抚、直隶总督等要职。他是光绪10年的武英堂大学士。他积累了大量财富,精心建造了自己的房子和花园。花园于1861完成。这是一个著名的花园,占地约4亩。虽然不是很大,但分布均匀,被认为是晚清北京私家园林中最具艺术感的园林。

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未对外开放。几个人聚在院子前商量:恭王府花园已经开放好几年了,但是什么时候能对外开放,让大家领略一下它的本来面目。

这栋房子也几易其主,历经沧桑。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死后,代理大总统的冯从南京来京上任时买下了这套房子。日本占领北平时,冯家把房子卖给了伪军司令张兰凤。解放后,9号至11号院曾是朝鲜驻华大使馆,后改为招待所和单位宿舍。虽然几经变迁,但这栋房子一直保存完好,整体格局变化不大。

路北35号和37号院是末代婉容的娘家。

再往西,路以北的35号院和37号院是郭伯乐家的宅院。没多少人说郭伯乐家可能知道。一般来说,它是末代皇帝宣彤皇后婉容的娘家。在清朝,它应该被称为侯迪。宣彤结婚的时候是民国11年,但还是履行了民国初年颁布的对清廷皇室的优待条件,所以花了很多钱对这座后宅进行了大幅修缮。婉容的父亲容元被她已故的父亲按照礼制授予了三等恩人的称号,而这座宅邸也成了恩人的宅邸,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建,以符合宅邸的规格。比如把原来的院门改成了三个衙门门,重新修建了内外屏墙和左右屏门。

我们现在看到的房子,有三个政府大门,已经被围墙围起来,变成了三个倒置座位供人使用的房子。在七间南房的后檐墙上,开了两扇门,成了现在的35号和37号。

有资料显示,西面45号是清太守衙门。我兴致勃勃地向前走去,却没看到什么衙门之类的东西。突然看到45这个数字,但里面是一栋六层宿舍楼,像七八十年代建的那种。街上有一座高达十层的大楼。我的心沉了下去。这可能是这个街区唯一的一栋高层建筑,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中突然出现了一个不协和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文物国宝的我国文物和清史专家贾珠_先生,曾在猫儿胡同13号、15号、35号、37号和朝斗胡同71号的院落中居住过,对这些宅邸有过详细的描述。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住在伦敦。13和否15,他还见证了侯迪的修复和重建。朱先生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他对北京的历史、地理、文物、民俗都有深入的研究。他于2003年9月29日逝世,真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秦老胡同和黑芝麻胡同的几栋房子

出了猫儿胡同再往北走,路的东边就是秦老胡同。

秦老胡同35号,也是一栋漂亮的房子,曾经是清朝内务府首席大臣索甲的住所。院子不是很大,但是很精致。他的书房前有一个小花园,名叫憩园。园内有假山、游廊、亭台,还有一条船形敞廊,虽小但意境深远,颇有江南园林的意境。站在大门前,只有大门上层的砖雕已经让我惊叹不已。这件雕刻品非常精美,保存完好。真是砖雕的稀世珍品。

出了秦老胡同,往北,往西就是黑芝麻胡同。进了胡同,突然下起了大雨。我赶紧走到13号,躲在门口避雨。门在高高的台阶上,前面有石头上下,门对面是高高的影壁。有两个男孩在门口玩球。我问他们:你们住在这里吗?是的,这个院子大吗?真大!你认识曾经住在这里的伟人吗?他们摇摇头说,没听说过。几句话拉近了我和孩子的距离。我告诉他们,这是清末四川巡抚兼兵部尚书魁拔的府邸,他们很感兴趣。我说,我能进去看看吗?我们边走边聊。男孩子们热情地把我带到院子里。

院子里虽然建了一些茅屋,但大致格局还是能看出来的。* * *五进院子,都比较完好。我想拍些照片,但是雨下得太大了。我告别了热心的孩子,回到门口避雨。下次想多拍点照片,但是下次还会遇到这么可爱的孩子让我再进去吗?

去过的豪宅都在两边的胡同里,不在南锣鼓巷?当时的房子都是朝南的,所以多在东西向的巷子里,大房子都在巷子的北面。但是南锣鼓巷也不是完全没有。南锣鼓巷59号就有一座,是明末清朝后裔名将洪承畴的住处。洪福当时很大,沙井胡同和黑芝麻胡同之间的大部分院落都属于翟红,一直到方砖厂的东门。这里还有姓洪的人。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洪承畴的后代?

茅盾故居与蒋介石行辕

黑芝麻胡同对面,东面是侯元恩思胡同。离胡同不远,13就是茅盾故居。与这一带的许多深宅大院相比,茅盾故居太过普通,不起眼,只是一个有两个入口的小院。今年7月是茅盾诞辰110周年。故居翻修后重新开放。我走进故居,前院立着一座茅盾先生的半身像。周围的房间是茅盾生平的展览。后院的卧室、客厅、书房也是按照王先生生前的样子布置的。解放后,茅盾住在东寺头203号文化部宿舍,与周扬、杨汉生相邻。他于1974年迁到后元恩寺,于1981年去世,在那里度过了他最后的七年。

出了茅盾故居,往东走,过了几个门,就看到一个大院子,圆恩寺胡同7号。这里曾是清代清亲王次子的住所。建筑是中西结合的风格,包括四合院、西式建筑和一个大花园。园内有西式的拱形亭台和喷泉,还有圆明园的石刻,也是中西合璧。这栋房子也换了好几次主人。民国时卖给了法国人。抗战胜利后,这里成为蒋介石的行辕,蒋介石来北平时就住在这里。解放后,先后成为中央华北局办公室、南斯拉夫大使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现在它是一家友好的酒店。

蜚声海内外的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是南锣鼓巷最北端东边的一条胡同。据说他之所以闻名中外,是因为建筑师吴主持了菊儿胡同的危房改造工程。1992获亚洲建筑金奖,1993获世界人居奖。

在胡同的中间,北面有一座2-3层的小楼,四周是黑瓦白墙的小院落,既有江南民居的美,又有老北京四合院的韵味,与周围的建筑风格也很协调。这是改造后的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吴教授根据有机更新的城市规划理论,认为在旧城改造中,应保留好的、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修缮危房,拆除危房,逐步过渡,既保留历史文脉的连续性,又形成有机的整体环境。这些新四合院兼具公寓楼私密性强和四合院邻里感强的双重特点。它们与老胡同格局有机统一,保护了古都风貌,是北京旧城改造的成功探索。

菊儿胡同东口,现在的寿比胡同3号、5号、7号、6号,原是清代直隶总督荣禄的府邸。

菊儿胡同东口,现在的寿比胡同3号、5号、7号、6号,是清代直隶总督兼兵部尚书荣禄的住所。原来的房子很大,分为三部分,西边是西式建筑,中间是花园,东边是中式四合院。解放后,这所房子的一部分被用作阿富汗大使馆,后来被分成几部分,改为工作人员宿舍。格局已被破坏,保护状况较差。

南锣鼓巷酒吧街

南锣鼓巷是北京很有特色的酒吧街,是北京保护最完好的四合院区。整条酒吧街以四合院平房为主,门前高挂红灯笼。装修风格回归传统简约,符合四合院的氛围和风格。

与三里屯、后海不同,这里的酒吧大多安静、和谐、自然,住在闹市区却远离闹市的喧嚣,更贴近生活。客人主要是外国游客,明日之星的中戏学生,成熟的酒吧爱好者。客人可以在这里体验老北京四合院的氛围,远离喧嚣,享受身心的放松,或看书,或带电脑加班,或朋友聚会,甚至洽谈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南锣鼓巷的每个酒吧都提供免费无线上网。酒吧价格普遍较低,店内还提供各种精致的小吃,有西式的,也有中式的。老板和服务员都很随和,有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