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读方札记(1990)防风童生散临床讨论
在我们的印象中,防风童生散应该是一个治疗内外实证的方子,而这个实证属于热。也就是说,一个上下表里实热证的方子,恰恰对应的是乌鸡散。五种散用于治疗上下内寒证,防风童生散用于治疗上下内外热证。因此,我们常常认为防风童生散是治疗热证的方剂。
防风童生散出自刘和坚《黄帝苏文选明论方》。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栀子。最上面是末,每次两元,一大杯水三片姜,煎至六分,温服。用唾液冲洗干净,加入半片半夏,用生姜制成。
如果不知道这个方子,会觉得这个方子很乱。和张仲景的经典药方比起来,感觉有点像胡乱打鸟。感觉这个方子水平不高。
而这个方子,当我们知道它是刘和健开的方子,我们就会把它当成治疗热证的方子。当我们读到黄帝对玄冥的论述时,我们发现这个药方是放在封门,而不是放在通俗,而且药方的名称有“防风”二字。推测该方应以治风药为主。
而祛风药在原方中所占的比例很小。防风、薄荷、麻黄、荆芥为祛风药,四味药的总量不及甘草。在整个处方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滑石的用量最大。为什么?
刘在《黄帝宣明论方》中说:“夫风热郁,风生于热,以热为基础,风为标风。讲风者,亦为风热。”
热为基础,风为本位,是刘和坚的学术主张。防风、祛圣、祛风为标,标背后的根还是热。
刘在的《原发病型之谜》中说:“一般人的风病多为极热所致,风燥者应以热为主。冯云俗者,言尽忘根。”。
这里说的是风,其实是热。刘和坚这里所说的风,指的是风热,以热为基础,以风为标志。换句话说,方凤桐生散是刘和坚著作中的治风方子,其实是治热方子。
防风通圣粉出自刘和坚《黄帝苏文玄名论方》中的“风门”。那么,刘和坚《热》中治热的药方是什么呢?
《通俗》里有个方子叫“参芎丸”,治疗一切热证。
“大黄、黄芩各两,牵牛花、滑石各四两。上面是细粉,滴下来的水是药丸,比如小豆。温开水冲服十至十五粒,每次加十粒,每日三次。也可以冷水下,或者蜜丸越好。
经常服用此药,除了肠脏堆积外,不伤和气,而且见效快,没有药燥嗜睡的困扰,患者相当满意。"
可以经常服用的参芎丸,可以去除肠垢和积滞,不伤元气。
我们现在的生活可能和古人不太一样。现在我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导致我们的体质相对更多的是阳虚和阴虚,于是温阳派开始兴盛起来。
我们回过头来想想,临床上还有很多脸红脖子粗,肚子大,大便不畅的人,这些人往往三高四高。那么,应该如何做好养生保健呢?有些人需要用刘和健的方法,经常服用参芎丸。
我们比较参芎丸和防风通圣散的区别。参芎丸是清热的药,防风通圣散则是和一种辛辣的药同时使用。也就是说,参芎丸真正治疗的是热证,防风通圣散治疗的是风热证。防风童生散重在治郁热,参芎丸重在治郁火。
我们说刘和建擅长治热证,更多的是基于热郁理论。所以刘和健的防风清圣粉就出名了。
那么,防风通圣散中的风药到底起什么作用呢?打开抑郁,驱散抑郁。因此,金元医家重视抑郁症,刘和坚、张重视从邪论治抑郁症。这个“郁”就是指“热郁”。李东垣的阴火也是一种“郁热”,但“郁热”是因为正能量不足。
刘和坚治疗“郁热”需要辛、苦药,李东垣治疗“阴火”需要辛、苦、甘药。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东垣在建构“阴火”学说时,当然受到了刘和坚的影响。
刘和坚把这种滞热归结为“气门”,把滞火归结为“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