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唐伯虎、祝枝山和文徵明,谁是苏州四大才子之一?是周文斌吗?
但是历史书上没有周文斌的记载。
目前有很多关于明末四大才子的影视剧,都是讲述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斌四个苏州文人的故事。但是历史上真正的四大才子是什么呢?事实证明,历史上没有周文斌。
唐、朱、文、周前三人在历史上确实存在,是后来文人杜撰出来的。历史上的“吴中四士”是指唐、朱、文、徐,即明代文学家,与等人并列“前七子”。他们诗风明朗,但对书画不熟,性格也与其他三人不同。大概是这个原因,后来文人发明了一个漂亮的周文斌来凑数。
徐祯卿(1479-1511年)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以绝句和扬州花卉闻名。
徐祯卿天生聪明,文理科都缺。他说“家里没有书,但什么都有”。16岁写《钱新集》,名扬吴中。然而,在他早年,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他读了《离骚》后,写了一部叹息集。明代弘治十四年(1501年)写《游江记》;明代弘治十六年(1503),文徵明合编《太湖新志》;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听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失败,还写了一首长诗《游鱼台》。同年进士,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馆长。明郑德五年(1510),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在诗歌领域占有特殊的地位,有许多诗作,号称“熊文”。其早期诗歌风格接近白居易、刘禹锡,后受、何敬明、狄公影响,主张“文学宜秦汉,诗歌宜盛唐”,参与文学复古运动,成为“前七子”之一(其他六人分别为、何敬明、边贡、康海、王和)。他写的《覃逸录》只谈汉魏,而忽略六朝以后,阐述复古论。他的诗格调高雅,驰骋于汉唐之间。虽然刻意复古,但在吴中还是有一种浪漫的感觉。
徐祯卿晚年信仰道教,研究养生。明郑德六年(1511)死于京师,时年33岁,四才子中死得最早,享寿最短。徐祯卿的其他作品还有《迪公基》、《伊叶盛文》、《林逸》等。
吴中四才子中,唐寅、朱允明、文徵明以书画闻名,唯独徐祯卿以诗歌闻名。阿清诗人沈德潜编纂的《明代诗集》,四位才子中只有徐祯卿和文徵明,文徵明只记载了两首诗,而徐祯卿则收集了多达23首。他是前七子之一,名声仅次于李(孟阳)和何(景明)。明代《诗集》将徐的诗与李、何的诗进行比较时,有“李其雄、何、徐深情”之说,这就清楚地指出了诗歌的基本特征——“深情”。他虽然与李梦阳合拍,但他在中原的习气并不深厚,风还在长江的左侧流淌。吴中派的风格还是保留的,与前七子的其他诗相比有自己的特色。《明史》用“融精警”一词概括其诗风。他善七言而近体,绝句极佳,字正腔圆,格调高雅,感情隽永。
徐祯卿的《覃逸录》有许多精辟的警世之言,是明代诗话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话史上为数不多的佳作之一。且不说前后七子及其追随者对此推崇备至,就连屡以古为真的钱也对的诗论大加赞赏:“专诗论,研文体,上探雅,下包,合折衷,备此文之质,取楼之草,删百而存一,奉海之宝至今。”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甚至直接用“覃逸路”作为自己作品的名称。徐祯卿作为“吴中诗人之冠”(《明史》卷286),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