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的创始人是谁?

《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30多年心血的结晶。全书1.9万余字,记载药物1.892种,分为60类。其中,《李时珍》新增加了374种药物。有1100多张图纸,11000多张处方。是几千年来中国药物学的总结。这部药典,无论从其严格的科学分类,还是从其所含药物的数量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任何一部古代本草著作。

在这本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实作用,如常山能治疟疾,延胡索能止痛。他还举了日常生活中中毒的例子,比如用锡做容器,因为毒素可以溶解在酒里,久而久之,喝酒的人就会慢性中毒。当他在写作中遇到困难时,他就去实地观察。如旧草药中所见,穿山甲吞食蚂蚁以通过鳞片诱捕它们。他觉得奇怪,以为眼见为实。他弄来一只活穿山甲,仔细观察它的生活规律,发现它用舌头吃蚂蚁。他解剖穿山甲的胃囊,发现里面有一升之多的蚂蚁,于是写下了这篇记录。

就这样,李时珍呕心沥血,一丝不苟地写出了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他在书中批评说,水银是“无毒”的,是“不死”的,是长期“不死”的。当时的皇帝大臣都信道教的水银炼丹术,所以大书商不敢出版这本书,直到公元1596年他去世。出版后立即引起巨大反响。人们到处传播,重印,成为医生的必备书籍。《本草纲目》从17世纪开始翻译成日文、德文、英文、法文、俄文。1953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了531种现代药物及制剂。其中《本草纲目》中有100多种药物和制剂。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上)

李时珍,名字叫东壁,就在湖边。他于1518出生于湖北周琦东门外的瓦肖坝(今湖北蕲春县周琦镇)。在明朝以前,这里是玉湖和石莲湖的交界处,沿湖的人们经常遭受水位上涨的灾难。从明朝开始,为了阻止湖水上涨,这里修建了大坝,后来被称为瓦硝坝。在瓦肖坝附近有一个周长二三十英里的雨湖,这是周琦的一个景点。瓦小坝以东有大泉山、龙盘山、平顶山...除了花木竹林,山野还有各种野生药材,是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李时珍出生在一个三代都是医生的家庭。他的祖父是一名医生,他的父亲李颜稳,又名李岳池,也是当地一名著名的医生。他曾经当过“太多的医生”。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医学理论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后来,李时珍称赞父亲在诊断疾病方面的知识是“精粹之旨,肤浅之识未能窥一斑”。据记载,李颜稳听过四诊、艾叶传、人参传、痤疮疹诊治等发明。李时珍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被熏陶。

在封建社会,医生的地位很低,经常被比作“算命先生”、“占卜师”,有时还受到官僚地主士绅的压迫。这种势力在明代更甚,当时还规定“医户”不能改行。这种轻视医生的社会风气促使李颜稳改变了医户的地位,决定让李时珍走上科举之路,这样他就可以得到一个官位,也可以祭祖。于是,李时珍被要求每天背诵四书五经,准备科举考试。

李时珍从小就爱读书。14岁进士,后参加乡试举人。他失败了三次。有一年,在周琦地区,河水上涨,淹没了田野和街道。农田贫瘠,疫情严重,胃肠疾病到处流行。周琦政府组织的“药房”拒绝治疗穷人。穷人生病的时候,都来找李时珍的父亲治疗。当他们离开时,每个人都不停地感谢他们。这一切都在李时珍的眼里。20岁时,李时珍患上“骨蒸症”(肺结核),不断咳嗽发烧,险些丧命。多亏了父亲的精心诊治,他用秦煌汤治好了病。李时珍越想越不愿意走科举之路。他告诉父亲,他决心学医,做一名好医生,解除病人的痛苦。见他态度坚决,父亲只好同意。

李时珍24岁开始学医。白天,他和父亲一起去“神秘的寺庙”看病。晚上在油灯下熟读《内经》、《本草》、《伤寒论》、《脉经》等经典医学著作。李时珍的读书精神令人钦佩。“学十年,足不出户,无所不知。”。由于努力工作,他掌握了治疗方法。他用“延胡索”治好了牧婧国王姬胡的胃痛,用杀虫剂治好了富顺国王孙子鼻烟的病。后来用附子七合汤治好了伏固王适合的病,被聘为楚王,侍奉郑。

多年的临床实践让李时珍明白,做一名医生,不仅要懂医学,还要懂药理学。如果你选错了药物的形状和性能,它会害死人的。他在阅读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认真阅读了南朝陶弘景《齐梁本草经注》、唐代《新修本草》、宋代《开宝本草》、《嘉佑本草》、《经典本草》、《本草》等。李时珍在古草书中发现了很多问题。第一,在药物的分类上,是“草木虫不分,鱼目混珠”。比如“姜”、“山药”要列在蔬菜部,古草书要列在草部;“蔫”和“女蔫”是两种药材,有的草书说是一种;“兰花”只能作观赏用,不能入药,而有些草书把“兰花”当作药用的“兰草”;更有甚者,人种把有毒的“钩藤”当成了滋补品“黄精”。李时珍认为古代草书之所以有这么多错误,主要是因为对药物缺乏实地考察。

自宋代以来,中国的药物学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外国药物不断增加,但并没有被收录在这种草书中。李时珍认为有必要对以前的草书进行修改和补充。此时,李时珍35岁。

五年后,朝廷颁布圣旨,在全国各地选拔一批有经验的医生来填补帝国医院的空缺。武昌的楚王朱推荐了李时珍。李时珍认为北京是明朝的京都,这里不仅聚集了全国各地的重要医书,还能看到更多的药材,是修改这种草书的绝佳机会。李时珍接受楚王推荐,4l岁进入北京太医院,担任太医院审判员。

明朝的皇帝朱厚熜是一个非常昏庸的皇帝。他一心追求长生不老药,想当神仙。为了满足朱厚熜的需要,太医院内的医宫不仅收集了全国各地的“仙方”、“验方”,还翻遍了历代草书,企图从中获取长生不老之药。有的医官说“久服水银可长生不老”,有的医官说“炼硫可长皮益气”;有的说“灵芝是仙草,长期食用可以延年益寿”。李时珍听了这些废话,更加坚定了准备修改这幅草书的决心。

李时珍不仅阅读了大量的医学书籍,还广泛参考了数百种典籍、方志和野史。同时,我们对国外和国内进口的珍贵药材进行了仔细的观察,逐一记录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和产地。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草书,他不想再待下去,借故辞职。

一天,李时珍在回家的路上停留在一个驿站,遇到了几个为政府开车的出租车司机。他们围着一个小锅,用根和叶子煮杂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车夫告诉他:“我们马车夫常年在外奔波,伤筋动骨是常事。如果我们煮了这种草药喝下去,我们可以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这片药草草原被称为“鼓花”或“纺花”,李时珍记录了马夫介绍的经历。上面写着:纺花有“补气强筋”的作用。这件事让李时珍意识到,这种草书的修改只能在实践中找。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下)

为了修改这种草书,李时珍调查研究了各种医书中的不同记载。为了找到形状相似的苹果、浮萍、浮萍,他去了家门口的玉湖,还在很远的徐帮虎湖、偃师湖、董驰湖采集。经过耐心的观察和比较,他终于纠正了这种草书中长期的混乱。

李时珍为了弄清蝮蛇的形状,考证书本记载,来到周琦北部的龙凤山捕蛇(蝮蛇是周琦特产),只听有人唱道:“蝮蛇,谁叫我能抗风邪,我的上司索尔急了,州里的大夫只勉强我,一时断不了皮肉。”随着歌谣而来的是几个肩上扛着竹篮的捕蛇者。他们朝几棵石南树走去。据说白蛇喜欢吃石南的叶子,所以石南就成了白蛇的“家”,日夜缠绕在石南上。捕蛇者发现蝮蛇后,立即从地上抓起一把沙子对准蝮蛇。奇怪的是,蝮蛇遇到沙子,就像面粉遇到水一样,缩成一团。捕蛇者立即走上前去,用木叉叉住了阿吉森的脖子,用另一只手抓住了蛇的背部。这时,阿基森再也无法发挥它的力量。李时珍决定仔细观察蝮蛇的形状。他看到这条蛇的头大如三角形,嘴里有四颗长牙,背上有24个对角的正方形,腹部有条纹。它真的不同于普通的蛇。然后,把捕蛇人格吊在路边的一棵小树上,用刀切开它的腹部,取出内脏,卷起来放进竹篮里。据说蛇晒干后才能入药。李时珍记录了捕蛇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活动,不仅补充了草书,也为后来编纂《白蛇传》提供了重要材料。几年后,李时珍根据白花蛇的祛风特性,制成了治疗偏瘫中风的“白花蛇酒”。根据现代药理分析,证明白花蛇提取物具有镇静、镇痛、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

穿山甲也叫鲤鱼。据陶弘景《本草笔记》记载,穿山甲是一种食蚁动物。它“可以水陆并进,大中午从岸上出来,像死一样张开它的鳞片,引诱蚂蚁进入甲胄,也就是把它们关在水里,所有张开甲胄的蚂蚁都出来,在周围吃掉它们。”穿山甲的生活习性真的是这样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李时珍跟随猎人进入森林深处,解剖穿山甲,发现动物的胃里确实充满了未消化的蚂蚁,证明了这种草书中的记载是正确的。但李时珍发现穿山甲不是被鳞片引诱,而是“经常吐出舌头引诱蚂蚁进食。”他用草书修改了这一点上的错误记录。同时,他还在民间搜集穿山甲的药用价值,记录了一首“穿山甲、王不留行、女人吃奶久”的顺口溜。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叫曼陀罗花,会让人手舞足蹈,严重的时候甚至会麻醉。李时珍离开家乡,到北方寻找曼陀罗花。终于,他发现,单茎有四五尺高,叶子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曼陀罗花早早就在夜里开了。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他亲自尝试“测试它”并写下了“削伤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据现代药理分析,曼陀罗含有东莨菪碱,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上的大脑和延髓,拮抗或麻痹末梢上的副交感神经。

李时珍在做曼陀罗花的毒性试验时,想到了这种草书中的记载,大豆对各种药物都有治愈作用,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纯用大豆解毒是不可能的。如果一味的添加甘草,会有很好的效果,并说“这样的事情一定要知道。”

李时珍不仅对植物医学和动物医学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观察,而且对矿物医学也进行了大量的考察。他去过铜矿、铅矿、石灰窑等地调查研究。根据这个草书,铅是一种无毒物质。为了了解铅的性能,李时珍深入矿区,看到矿工们艰苦的劳动条件,写道:“在铅诞生的洞穴和岩石中,人们扛着油灯走了好几里路,随着矿脉的曲折上下切割。”通过对矿工的健康调查,他认识到铅是有毒物质,“有毒,不能多服。”同时我掌握了铅中毒会引起中毒性肝炎,引起黄疸症状。“几个月不出,皮肤蜡黄,腹胀吃不下饭,病死。”。

}“水银”是以前草书中记载的,没有毒;说久了,侍奉神明;文字是长生不老的良药。真的是这样吗?通过调查,李时珍认识到水银是通过加热朱砂分解的(“水银来自朱砂”);水银和琉球黄放在一起加热可以变成银朱(硫化汞);汞盐等。,可以变成另一种物质,叫做甘汞(氯化汞)。因此,他将汞描述为一种“温暖、干燥且有毒”的物质。药吃多了,毒会蒸入经络骨骼,化为筋腱挛缩、骨痛,产生痈肿漏肿,或手足骨折。若干年后,它将成为疾病和癌症,其危害将是无穷的。”李时珍根据六朝以来长期服用水银致终身残疾的史实,驳斥了长期服用水银可以长生不老的无稽之谈,并写道:“方士固不足,草药可可笑也。"

李时珍是一位具有求实精神的医学家。为了完成修改这一草书的艰巨任务,他几乎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名山大川,没有在万里停留。同时查阅了800多本书籍,经过三次修改,终于在6l岁(公元1578年)时编著了《本草纲目》。后来在他的学生、儿子、孙子的帮助下,《本草纲目》更加完整、精致。《本草纲目》收录了李时珍近30年的心血,记录了李时珍的艰辛历程。

《本草纲目》共52卷,包含药物1892种,其中新药374种,处方11096种。书中还绘制了L11精美插图,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其成果,首先改变了原有的药物上、中、下三类的分类,采用了“析族群、析类别、振类、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为矿物药、植物药和动物药。矿物药也分为金、玉、石、卤四部分。一种植物药,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和生长环境,分为草、粮、菜、果、木五部分。皮部分为山草、香草、醒草、毒草、水草、匍匐草、石草等小类。一类动物,按进化顺序由低到高,分为6部分:虫、鳞、介、鸟、兽、人。和服务部门。《本草纲目》共分16部分,62大类。这种分类已经转移到一个自然进化的系统中。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特别是植物的科学分类,比瑞典分类学家林奈早了200年。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理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学、天文学方面也有突出贡献。在化学史上,它较早地记录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和硫化物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同时也记录了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如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是有山川的天体。“都说月亮是鬼,跳舞的是山河的影子。”。《本草纲目》不仅是中国的药物学名著,也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健源在《本草纲目略》中指出的:“从坟墓到传说,若有关联,则不收。虽然你订的是医书,但应该是实物。”

《本草纲目》编好后,李时珍希望尽快出版。为了解决《本草纲目》的出版问题,年过七旬的李时珍从武昌来到当时的出版中心南京,希望通过私商解决。由于多年的辛劳,李时珍终于卧病在床,并告诉子女,他将来要把《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在朝廷的帮助下传播到世界各地。可惜李时珍还没看到《本草纲目》的出版就去世了。今年(1593),他刚满76岁。

不久,明成祖朱,为了充实国家书库,下令全国各地向朝廷献书,李时珍之子向朝廷献《本草纲目》。朝廷批了“书为读书,礼部知”的话,于是把《本草纲目》放在一边。后来《本草纲目》于李时珍死后第三年(1596)出版,仍由南京私人刻书人胡呈龙所刻。1603,《本草纲目》江西再版。从此在中国广为流传。据不完全统计,《本草纲目》在中国有30多种印刷版本。

公元1606年,《本草纲目》最早传入日本,1647年,波兰米哥来华将《本草纲目》翻译成拉丁文传到欧洲,后来又被翻译成日文、韩文、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多种文字。

李时珍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受到后人的尊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学家,明史和白懋唐吉都为他写了传记。清光绪年间,在李时珍墓园立碑纪念。解放后,李时珍基地又进行了翻修。1956年,科学家郭沫若题词作为纪念:“中医圣人是中国药学的杰作,《本草纲目》是1892种药物的描述,用了30年的时间提炼而成。造福人民,让很多人长寿!伟大的主人,将与民族的生命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