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先生:在《道德经》中答疑解惑
《道德经》说,道,如果是有益的,就是无用的,就是有形的东西起方便的作用,无形的东西真的起作用。同样,盖房子也要有门和窗,是一个空架子。没有门窗,全是墙,怎么进出?房间是有门和窗户的房间。?实相“有”与“空”缺一不可,相互依存。“空”起作用,“实”提供方便。老子经常从反面讲一个故事,提醒我们作用的无形部分,是否相互存在,是否有,是万物之母,是否无,是万物之始。世界上最伟大的能量,分布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却承载着我们的世界。
爱因斯坦也说过,爱是最强大的力量,因为爱没有极限,因为我们因爱而生,因为我们因爱而死。我们要正确的使用爱的能量,爱自己,尽可能的把爱和善良给予身边的人。这是宇宙的规律,也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所以要坚持从自己开始学习,影响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爱成为一种习惯。不要怀疑和犹豫。
有同学问:正如《道德经》所说“高不可攀。”但在工作学习中,有的人思想觉悟低,发力不到位。怎样才能引导他们达到“我自然”的境界?
六合先生答:这句话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经》讲的是宇宙中的天,宇宙中生命现实的规律。不同的人读《道德经》,会有不同的解读。管理者在中间实现管理之道,养生之人会实现养生之道。学习的人有学习的方法和快乐。
一般看本章的人都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解读的。管理的关系无处不在。在国家,企业里有上下级,有领导和被领导,有管理者和被管理人,包括我们的家庭,父母和子女,这也是一种管理关系。因此,它可以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对此一无所知。它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达到的最佳状态,是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以家长管理孩子为例。最博学的父母是圣人,无为而教,无言而教,身教重于言教。当父母做的很好,很厉害的时候,根本就不管孩子。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不知道父母的存在,也不需要父母一直监督。
同样,在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却呈现出这种无为而教无字的状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安居乐业,各做各的事。下一个人根本不知道上级在哪里,因为他不需要经理监督,自然会把事情做好。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这种境界的描述。我们常说,一个人身体直立,就会无令而行。如果一个人的身体不直立,他就不会服从命令。也就是说,你不下命令,命令自然会执行。这只是无知。
我们常说一流领导用智慧,二流领导用实力,三流领导用自己的实力。一个真正优秀的领导者是激发下属的所有智慧,然后不去管他们。大家各走各的路,自然做好每一件事。
其次,和他亲近的领导是二流领导。第二,领导什么都想好了,下属就会去执行,自己以身作则,下属也会按照领导做,所以也会得到下属的表扬和亲近。第三,他们害怕它。很多领导对自己没有影响力,经常用一些制度和惩罚来吓唬下面的人。
最低级的领导就是他不仅做事不公平,而且执行制度也有问题。下面的人很反对他,所以他会受到侮辱。
有的下属很不听话,或者没有办法收拾他。他根本不可能被教育。怎样才能让他达到这样的无为状态?
事实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如果管理者有权力和影响力,他已经身居高位,但没有非权力影响力。一味的关注被管理人也是不公平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什么都不做,完全做好自己,然后下面的人自然就教育好了。
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不能只说被管理的人怎么样,更应该关注自己,也就是孔子说的:修身养性,居安思危。
当你的人格影响力足够高的时候,你一定能达到第一、第二种管理境界。
君子谋己,小人谋人。君子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当你有足够的精力和人格魅力的时候,就不存在怎么管理的问题,也做不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在我们中国的企业里,那些优秀的管理者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所以管理从来不是问题。
问题2:我们在群里天天读《道德经》应该快一个月了。老子在《道德经》里教导我们要虚心,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平安。在工作生活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六合先生答:老子提出的六字修炼法,适用于一切儒释道,适用于一切身心,适用于古今中外的一切修炼方法。
保持安静意味着当我们练习时,我们应该放松自己。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是所有的练习方法。为什么有人去深山老林修行?因为深山老林能让我们更容易心平气和。如果我们在红尘修行,都是用这个方法打坐。当你盘腿而坐时,首先放松自己,然后观察你的呼吸。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让自己冷静下来。
《黄帝内经》中也有描述,即淡泊虚无,顺从真气,把精神藏在里面,永不生病。当一个人处于对虚无无动于衷的状态时,就是造成空虚的状态,和老子说的一模一样。
达到空即是归零,清空我们头脑中的思想、念头和自我。特别是不要有自以为是的思想和利己主义,放下自己就是成就空性。
虚荣,保持安静,就是告诉我们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在那里可以彻底放松,放飞自我。这时候大道的智慧自然会成长,良心就是道。每个人的自足良知就是道。当我们处于放空自己,安静放松的状态时,道自然会出现,良知自然会出现。这就是修炼,也就是修心。
平淡的虚无,是指我们的身心非常放松,心中没有妄想,没有自以为是的想法。这时候就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状态,就是气到了,气随意动,我们内在的气血和我们的思想、意念同步。当我们无动于衷的时候,气可以流遍全身,这就是身心合一。这个时候,我们就病不起了。
我们每个人都习惯性的自以为是,因为大家都相信的真理和客观真理是有差距的。我们很容易被一种知识绑架,很容易被一种想法束缚,很容易被自己催眠,所以我们完全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状态,我们的思想从何而来。我们执着于什么?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很困难的。如果你真的想和一个人深入沟通交流思想,你会发现会有很多冲突。比如夫妻之间,就是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差别很大。所以,人与人之间想要交流,一定要学会极度的安静,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问题3:老子在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中说,人世间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好品质,只会因为大道被舍弃而出现。如果人人都得道,就没有“德”了。这些品质现在都存在,说明大道已经被废弃了。那么,大道为什么被废弃了呢?老师怎么看待性善论和性恶论?
六合老师回答:首先我给大家讲一个案例。比如我们家就很团结和睦。作为子女,很孝顺,家庭也很和睦。这个时候有必要谈孝这个词吗?你会考虑谁孝顺谁不孝的话题吗?当然不是,因为它处于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道是自然的。
自然就是这样。爱是家,父爱孝顺,夫妻恩爱,家庭和睦。这样的状态自然是存在的,不可能提到仁和孝。
当一切都顺理成章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提这些事了,我们往往会弥补自己的不足。比如七八十年代讲的五讲四美三爱不随地吐痰等等。之所以提出这些东西,是因为社会上没有五讲四美三爱。如果大家都做到了,我们还有必要提这个吗?
当一个社会大力提倡孝道,提倡人要善良的时候,恰恰是这个社会缺乏善良和孝道的时候。
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德和我们现在生活中的道德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生活中的道德是仁、义、礼、智、信。老子讲的道是规律,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和本体,是宇宙生命的规律。万物称为道,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符合道的言行,叫道德。
在道德层面上,有统一性,道生万物,万物有其道。没有心的区别。整个社会自然和谐。一旦提倡仁和智,就会出现二元对立,有仁就有非人。
尊道尊德的状态是无为的状态,那么大道为何废?是因为我们心中每个人都有自以为是的想法和私欲,而这些东西一旦有了,就会产生分离。
当我们的分离心产生时,道德是不存在的,因为一旦有了对立,就是对道德的背离。
性善论和性恶论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对于人性真理的阐释,孟子说生命之始,性本善,荀子说生命之始,性本恶,高姿说人性如水,无善无恶。
孟子的性善论是关于人性和良知的。每个人都有纯洁善良的良心和善良的成分。荀子的性恶论主要是针对人性的。每个人生来都有一种纯恶无善的恶性。高姿说的是一个人后天养成的习惯。后天养成的习惯有好有坏,没有善恶之分。因为后天的影响,善恶都出现了。
感谢老师的大爱分享和悉心解读,让我异常安静,淡然,从容,坚定,放下自私,放下自我,跟随老师的脚步,走在路上,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