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的人生经历
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主要在中国* * *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辑出版革命诗词和临摹《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发表《现实主义文学与鲁迅》等论文。孙俪
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到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华北联合大学任编辑、教师,同时进行文学创作。1941回冀中区参与编辑大型群众报告文学集《冀中的一天》,并写成区、村、连的文学写作教材(后更名为《写作概论》、《文学学习》,多次重印)。65438年至0944年,赴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工作,发表著名短篇小说《莲花湖》、《芦花荡》等。65438年至0945年回到冀中农村,65438年至0949年任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主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从1956开始,因病停笔。1977之后写了很多杂文和评论,还有几部小说。20世纪40年代以来,孙犁的作品被编入短篇小说集,如《芦花荡》、《莲花湖》、《菜圃梯田》、《冲锋》、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故事》、《叙事诗集》、《通讯报道集》、《乡村小品》、《散文集》、《金门集》等。孙犁全集
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七卷四百多万字的《孙犁全集》。孙犁的长篇小说和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是其优美典雅、隽永文风的代表作品,其中短篇小说《荷花淀》、《冲锋》等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篇章。它被文艺界视为“莲花殿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至建国初期的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再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战斗场景。茅盾说:“孙犁的创作有一以贯之的风格,他的散文充满了抒情的味道,而他的小说似乎并不注重篇章结构,但它们从不分支;他以有说有笑的平静态度描述着局势的变化。好处是他虽然搞笑,但不轻浮。"(《反映社会主义跃进时代,推动社会主义跃进时代》)1944赴延安勤工俭学于鲁迅文艺学院。在延安,他发表了《莲花湖》、《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关注。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冀中农村写作,直至解放。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土地改革,写了《钟》、《北》、《朱》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杂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日报社工作,继续其文学创作。风云初起
小说《风云传》写于20世纪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的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抗战初期高、吴、田、蒋的生活史,细致勾勒了冀中平原各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七七事变后冀中人民在中国领导下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壮丽画卷。作者以谈笑风生的淡定态度描写抗日根据地的变化,虽然语言幽默而不轻浮。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写于1956。小说通过铁(匠)与木(匠)之间长达十余年的友谊建立和破裂的过程,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初北方农村的生活方式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对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作品成功塑造了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性格矛盾的人物肖曼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后,作者因病长期停笔,但他以《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副刊发现并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在此期间,他还写了一部散文集、一部散文集、一篇文学短文。孙犁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作品有《白洋淀年谱》(1958)《白洋淀年谱》。
它是作者最著名、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小说和散文集。主要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河北中原、河北西山人民在中国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移风易俗的生活场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土人情,以其明快流畅的笔调、优美典雅的隽永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成为广为流传的佳作,文艺界甚至将其视为现代文学一个风格流派的标志,将其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他早年写的文章清新隽永,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向往,而晚年的文章则陈旧辛辣,对社会和世界进行鞭挞和批判。他不仅写了一部如莲花湖般唯美抒情的小说,还写了一部如《不自我装饰就不信蓬莱》的小说。日子一天天晴冷,今生只需化为尘埃。“这样一首阴郁而悲观的诗。孙犁的作品反差如此之大,读他前后不同时期的文章,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这到底是为什么?真实的孙俪是什么样子的?孙犁热爱生活,否则他无法想象他的作品中描绘了这么多美好的风景和人物,尽管他出生在一个民族和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期。伟大的抗日战争曾经号召无数革命青年投身其中,孙犁也不例外。异常残酷的烽火岁月,充分发扬了人民的精神品质和民族勤劳勇敢的优秀传统。孙犁为之感动,创作了《莲花湖》、《芦花荡》、《光荣》、《冲锋》、《风云》等一大批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他的小说,“在白洋淀月色芦苇影和河北西山红袄明眸的映衬下,衬托出汹涌澎湃的战云,从而发现日常伦理生活中真正值得珍惜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他着重描写和赞美家乡的风光和人情,塑造了大量善良淳朴的农村妇女形象。水笙的妻子,秀梅,吴兆儿,春儿,牛二...孙俪不仅描写了她们美丽外表的特质,还深入到她们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中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他在文学世界中建立了自己的理想王国。孙犁曾说:“文艺虽是小路,但一旦发表,也将是为人民所接受,为人民所倾听的对象。我们应该认真从事这项工作,决不能掉以轻心。“所以,孙犁的文章都是他的亲身经历。他说,“我回避我没有参与过的东西”,“我写我看过的东西,但是经过思考和选择”。可以说,他所有的梦想和理想都体现在孙犁笔下美丽可爱的人物身上。然而,现实和理想总是充满矛盾的。作为解放区作家,孙犁曾被广泛传诵和推崇,被誉为荷花淀学派的创始人,与赵树理的“山妖蛋派”一起,构成了解放区文学的双壁。但就在孙犁在小说中对生活充满热情的时候,现实的处境却让他越来越感到迷茫和紧张。1942整风运动带来的精神震撼,1946公开批评发表小说,《十年别了》《新安游记》等文章在土改时被当作典型,解放后对知识分子的一系列批判,特别是1955胡风运动对知识分子的批判。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十年病废,十年遇废”。就像中国现代所有传统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作家的命运与时代息息相关。当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知识分子的发言空间逐渐缩小时,有的作家积极参与其中,有的作家在参与和退缩之间犹豫不决,有的保持沉默。沈从文和孙犁属于后者。如果说沈从文的沉默充满了太多的苦涩和无奈,那么孙犁的沉默则是一种主动退守以保护自己节操的方式,虽然也有更多的无奈和无奈。与沈从文后半生至死都保持沉默不同,孙犁在文革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不仅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而且与以往的审美创作倾向形成鲜明对比,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恶毒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例如,在他的文章《后来致富的人》中,他曾经对社会的不公正和由此产生的贫富悬殊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评。通过对一个在高档居民楼里不断捡破烂的外地人的日常生活的描写,尤其是他在凌晨散步的时候,遇到一个刚从一栋楼的垃圾房里出来,浑身黑灰的外地小姑娘,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国内已经有很多人先富起来了。这些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的人,可以说是后来富起来的人。“在《翟赟书简——致韩应山》一信中,他引用了一个简单的回答,让人以为是在讽刺,甚至怀恨在心。结果这个人后来当了文革造反派的头头,就极尽报复之能事。”他的心毒和辛辣的手段差点要了我的命。”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险恶。对于他一生视为神圣的文坛,他尖锐地批评了“商人”现象,多次指出:“由于不健康的文风,一些有前途的作家经不起诱惑,走上了歧途。“孙俪对流行的以“议”“庆”的形式“花钱买名”的做法不屑一顾:“花钱买名”,尤其是“花别人的钱给自己造势”,是极不愿意做的,我为此感到羞耻。对于文学界的官场现象,孙犁指出:“文艺团体成为官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越是叫嚣改革,官场越大,却令人费解。”“文艺界变成了官场,这是一大悲剧。”进一步,他指出:“如果文学道路也像官路(其实文学界的官路已经很难区分了),急功近利总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他对一些所谓新潮作家的浅薄无知进行了批评和劝诫:“当代一些所谓新潮作家,他们的成名处女作也符合了当时的政治需要而走红。这可以理解。继续努力,自然会成为名门望族。但是,每当进入官场(文艺团体也是官场),就会得意忘形,无所作为。政治是多变的,遇到一点小挫折就会埋怨别人,甚至捉弄别人。这不仅失去了政治风度,也损害了作家的风格。”对于文学界的一些丑恶现象,他义愤填膺地感叹:“唉!文坛是人民的文坛,是国家的文坛,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群人的文坛。为什么不允许人们看呢?它能站起来吗?可悲的是,近年来,文学界的一些人物。如果你不在乎自己,肆意妄为,人民就不再愿意在乎和呵护这个祭坛。“孙犁的文学生涯始于抗日战争初期,历时近70年。尤其是在晚年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他写了1多万字的作品,迎来了他创作的又一个高峰。从早年作品的清新唯美到晚年的及时虐,完成了孙犁从理想到理想的人格塑造和人生旅程。回顾自己的一生,孙立感慨万千:“我不知道现在看到的,是不是我年轻时的梦想和追求。.....“孙立,曾经当过兵,晚年独居陋室,体弱多病,写书没完没了。他常常怀念那些逝去的岁月,咀嚼着孤独和衰老中的生活,有时会泪流满面。他曾在一句题词中感叹:“如今,山西、察哈尔、河北的故人已凋零,山河不再旧。回想起那一年,我不禁潸然泪下。”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阿清隋朝严穗陵《三垂岗》中的一句诗:“云帐下有怪儿,鼓角灯前多泪。“这首诗的意象是对孙犁先生一生意象的概括,所以我干脆用它作为本文的标题。孙俪90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没有显赫,也没有巨大的财富。他留给世人的只有简单的文字,还有隐藏在文字下的真诚的人性和火热的心,让后来者落泪...《芦花荡》这篇文章被编入初中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