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孝文化?
在西方,人们注重独立,孩子长大后一般不和父母住在一起。但在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一直存在。赡养年迈的父母是子女的义务,也是晚辈对长辈感恩的自然表达。
“孝”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中根深蒂固,这无疑是中国人心目中最低的道德标准。难怪很多品牌,如椰导鹿龟酒、养生堂龟苓丸等,都以“孝”为主题在中国市场投放广告。
舒大刚的《孔子的智慧》中有一章提到“孝”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机制。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孝是根深蒂固的、首要的、全面的。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和主要文化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
从孝道的起源到孔子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理解孔子如何摆脱过去,拯救未来,理解慎终追远的意义。内化周的孝道、至诚孝、亲情、爱情,进而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理想境界。这种状态不是不可以,而是需要每个人放下心中的治疗,真心善待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包容世间荣辱得失,呼唤鄙夷毁誉,以平常心对待这些过程。因为我们知道担心和愤怒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那么就放下我们愤怒无知的心,祈求上帝为我们安排,用一颗快乐的心去面对每一刻,那么我们的心自然就能达到无限的包容,化解世间所有的不如意。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作为文化之源和社会之本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孝具有人民性和封建性、精华性和糟粕性、历史性和传承性的两重性,其历史作用也表现出正负两重性。
孝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因为它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的思想渊源。当代社会文化应努力实现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统一。中国以孝为基础的人文传统是构建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孝文化的传承要通过批判和认同来吸收和扬弃。
中国是一个以“孝”为文化核心的社会,“孝”的观念规范着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和政治方向。虽然不是宗教,但它具有宗教的功能和价值,甚至超越宗教,成为做人的重要核心理念。最早的“孝”的概念源于古代祭祖的仪式。这时,先民开始有了“报原”的概念。西周封建制度以后,出现了氏族制度,产生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伦观念,“孝”也由此产生。孔子到了,礼崩乐坏。孔子以“仁”赋予礼乐新的生命,拨乱反正,对孝道进行反思和人性化,成为人类自我实现的重要价值。
在当代社会,孝不再具有泛孝的地位,只能回归到家庭伦理的地位。现代新孝道具有人格平等、义务互惠、重情感、重自律的特点。孝道对于处理当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解决社会和家庭的养老问题,形成尊老风尚,建立“老少皆宜的社会”都有积极的作用,即使能够实现。孝道的培育和践行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孝道是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源泉,是形成和谐社会风尚、维护社会稳定的精神举措之一。孝道是爱国主义的根和动力,是民族团结繁荣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
人不能没有“孝”,中国也不能没有“孝”文化。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继承中国“孝”文化的精髓,并使之更具现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