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在我们普通学生时代,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不熟悉的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对提高学习导航有重要作用。那么,知识点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老年心理学及其研究内容
老年学,又称老年学和衰老心理学。它是研究老年人心理活动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老年人要想使自己身心健康,延缓衰老,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调整自己,提高生活质量。帮助老年朋友做到这一点,也是我们老年大学开设老年心理保健知识课程的目的。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历经沧桑的老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既获得了宝贵的成功经验,也获得了深刻的失败教训,在心理发展上形成了一些特点。根据心理学家的观察和研究,一般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大脑功能下降,记忆力下降。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症状,精神兴奋和疲劳交织在一起。兴奋性主要表现为联想记忆增加,思维内容混乱无意义,苦恼;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无关因素干扰;对声、光等外界刺激敏感,容易激动。精神疲劳是大脑功能衰退的主要表现,有时还伴有身体疲劳。如果你烦躁、紧张,甚至抑郁、沮丧,休息不好,看书就会打哈欠,头脑混乱,昏昏欲睡;经常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记忆力下降,智力低下,思维缺乏创造力,但对综合分析判断影响不大。
(2)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常受负面情绪控制。容易被激怒,容易暴怒,或容易哭泣,往往导致抑郁,焦虑,孤独,自闭和对死亡的恐惧。(案例略)对外界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不容易被环境唤起,经常消极言行。
(3)倾向于保守和固执。
许多老年人在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并且这些方式和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强化。因此,他们在评价和处理事物时,往往会坚持己见,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难正确认识和适应生活现状。常常沉迷于过去,后悔无法挽回的美好过去。那些稍有成就的人变得傲慢,拒绝听取严厉的建议。有些人成了“老顽童”,言行举止幼稚。但是大部分老年人都是讲道理的。只要仔细研究和讨论,他们就会放弃自己的意见,服从真理。(案例省略)
(4)敏锐的感觉和准确的判断
大部分老年人都比较敏感,他们可以用生活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来指导后期的实践。经过深思熟虑,他们才能对当前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做出准确的判断,避免失误,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5)喜欢安静,害怕孤独,不耐孤独。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大多数老年人不喜欢喧闹嘈杂的环境,愿意在安静休闲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和学习,因为神经抑制高于兴奋。一些老年人在离开他们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工作时,常常感到孤独。在家庭中,很多老人愿意享受儿孙绕膝的欢乐,但也对持续嘈杂的环境感到不安。(案例省略)
(6)希望健康长寿
希望自己的事业蓬勃发展,社会进步,子孙后代茁壮成长,是老年人的共同愿望。因此,他们都希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旦患病,他们希望尽快康复,不留后遗症,不给后辈增加负担,尽可能延长生命,能够看到愿望成真。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般来说,一个人进入老年后,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即角色转换阶段、适应阶段、重新规划生活阶段和稳定阶段。在这四个阶段的过程中,老年人由于身心困难,逐渐衰老,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首先,社会角色的转变导致心理不适。老年人退休后稳定下来一般需要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期待期(即退休前时期,半年左右)。主动退休或渴望退休的老人,往往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等待退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工作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实现了自我价值或者对工作感到厌倦,因此可以平静地接受退休。对于不愿意退休的人来说,他们的心理是很矛盾的。他们经常担心失去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因为失去工作导致的社会地位的改变。(案例省略)
第二阶段是退休。(即正式退休之日)。一些老人认为退休后的生活很糟糕。“如果每天无所事事,人生还有什么意义?”;有些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心想:“我们终于可以出去转转了。我们应该先去云南还是内蒙古?”我开始规划旅游路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阶段是适应期。(大概一年左右)。从熟悉的工作环境退到家庭这样的小圈子里,生活的内容,生活的节奏,扮演的角色和地位都大不相同。此时,老人会感到闲散、迷茫,产生烦躁、焦虑、抑郁等情绪。适应的时间因人而异。有的人容易调整,有的人难调整。对于那些事业心强,兴趣爱好狭窄,退休后整天呆在家里,很少与人交流的人来说,他们的适应能力更差。性格开朗、兴趣广泛的人很容易坐不住,所以在这个适应阶段,主要是接受现实,敢于面对和承认,顺利“软着陆”,适当降低期望值,多出去走走,多交朋友,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层面。总之,幸福和快乐不是给你的,你只能自己去寻找。
第四阶段是稳定期。经过一段时间痛苦的心理斗争,老人意识到自己的现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改变,于是逐渐习惯将目光转向家庭圈子,或者寻找人生的第二个不一样的春天。
其次,家庭和家庭关系造成的心理不适。
家庭是老年人退休后的主要生活场所。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不可避免地受到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的影响。
一个是夫妻关系。老年夫妻之间的恩爱程度、丧偶老人能否再婚以及再婚后的夫妻关系是否和谐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
第二是和孩子的关系。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老年人与子女的关系越来越值得关注。很多老人为子女操心到心力交瘁;失去儿子或者晚年生病,或者子女不顾手足之情争夺财产,都会给老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对老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还有就是子女的不孝或者婆媳关系紧张都会影响老人的心理健康。
第三是和孙辈的关系。很多老人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孙辈身上,但由于社会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很容易与孙辈在观念上产生分歧。有些老人不喜欢孙辈的娇惯,不喜欢孙辈的衣着和举止,经常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
第三,衰老、疾病及其心理反应。
首先,衰老和老年人的心理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下降,听力迟钝,动作反应迟钝,社会交往减少。所有这些老龄化的变化都可能引起老年人的情绪焦虑、抑郁和孤独。
第二,疾病对老年人的心理影响。有些疾病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功能。如果患有脑动脉硬化,由于脑组织供血不足,可引起老年人记忆力下降,严重时甚至引起痴呆。有些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经常感觉烦躁。有些老人因为长期患病甚至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觉得自己是家人的负担,未来无望,焦虑抑郁。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虚弱,老年人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根据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衰老感。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老年朋友表达这样的感受:“我老了,没用了!”“这是老年人的主观衰老感,即意识到自己老了。老年人觉得自己老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身心状态的改变和感知能力的下降。比如头发从白发变成花白,大步如飞变成磕磕绊绊,精神饱满变成无力等等。
二是生活、工作、社会环境的变化。比如退休、与子女分离、亲友去世等。
再加上周围的人都把自己当成老人,处处被当成老人,于是衰老感就在别人的“老同志”、“老师傅”、“老先生”的哭喊声中产生。
衰老感的产生,是一个人心智老化,失去生活动力和热情的开始。因为衰老感无形中使人的意志下降,情绪低落,甚至使老年人身体衰老,心理功能下降,或者出现新的疾病。
(2)孤独。
老年人孤独最常见的原因是退休在家,离开工作和相处已久的同事,整天无所事事,于是产生了孤独感和凄凉感。孩子们分开住,朋友很少,缺乏社交活动。丧偶或离异,年老孤独。老人最怕孤独。因为孤独使老年人处于无助的境地,容易产生“被遗弃感”,进而使老年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沮丧和绝望。(案例省略)
(3)空虚无聊。
这类问题多见于退休不久或对退休缺乏足够心理准备的老年人。他们突然从长期紧张有序的工作生活状态转为松散无规律的生活状态,一时难以适应。他们可能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撞来撞去,常常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日子过得像度日如年。“空虚”带来的问题,往往是抑郁或不安。如果这种不良情绪长期存在,不仅会加速衰老,有时还会使老年人产生自杀的念头,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案例省略)
(4)情绪多变。
老年是人生旅途的最后阶段,也是人生的“失落期”,比如失去工作、失去权力和地位、失去金钱、失去亲人、失去健康。一般来说,老年人的感情倾向于低落,这与他们的历史经历和现实处境是分不开的。此外,由于大脑和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质变化,如多话、情绪波动、主观固执等。,少数老年人变得难以接受和适应新事物,怀念过去,甚至对现实产生对立情绪。老年人气质的变化,往往会增加他们与晚辈和现实生活的距离,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缺陷。
(5)人是健忘的。
老年人的健忘通常是他们自然衰老的表现。老年人的健忘主要表现为近期记忆障碍,也称近期健忘症。也就是说,老年人忘记的主要是最近发生的事情,新接触的或者学过的知识,尤其是名字、地点、数字等没有特别定义或者很难联想的东西,忘记的速度非常快。但是,那些旧事在我的记忆中却常常是鲜活的,历历在目,历历在目。但是,对这些遥远记忆的影响,只有在有器质性脑部疾病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也就是会出现远隔性失忆症。这是老年人健忘的一个规律。
(6)古语多。
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变得爱唠叨,总是怀旧,甚至更加“坚定”。老年人因为精力有限,愿意做的事情很多,所以不得不借助语言来表达自己,以引起别人的注意,达到心理平衡,有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也不听别人的;老人年纪大了,能做的事情少了,孩子也很少在身边。为了消除孤独感,他们只能求助于唠叨;老人们总喜欢谈论过去,炫耀自己过去的辉煌,也是为了获得心理安慰,填补现实生活的空虚;另外,老人虽然说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但还是唠叨着要向死神证明自己的顽强生命力;老年人的这种唠叨和言语混乱,正是他们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混乱的表现。作为老年人,我们应该尽力控制自己,当然年轻人也应该多一些理解。
(7)睡眠不规律。
老年人睡眠不均是老年人大脑功能自然衰退的标志。我们经常听到老朋友说“我总是夜里两点起床看书”“我一晚上要醒好几次,动不了”“我晚上总是失眠,白天也睡不着”“我年轻的时候不觉得困,现在好了,每天睡十几个小时还是会犯困”...这些都是老年人常见的睡眠障碍。当然,老年人睡眠不安与心理健康也有很大关系。
以下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维护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人格中的能力、兴趣、性格、气质等心理特征必须和谐统一,才能体验到生活中的快乐和满足。比如一个人很有能力,但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不适合自己的性格,所以不一定能体会到成功和满足。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差,他会觉得很烦。
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计算机,就感受不到上网的乐趣。如果不学习新的健康理念,还是会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层面。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预防大脑功能障碍和老年痴呆症。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三个心理因素:认知、情感和行为。情感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既有积极的关系,也有消极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协调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充分了解自己。意味着能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心情影响很大。如果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试图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往往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以失败打击自己的精神;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往往会导致抑郁。
人生目标是现实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和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人生目标。人生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又要留有余地,不能超出自己和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乐大于忧,富大于知足。”
与外部环境保持联系。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联系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联系。老人退休在家,空闲时间太多,经常有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活动中心、文化活动站、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接触外界环境提供了条件。
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今,一半以上的老人生活在空巢中。孤独、无助、无望、自卑、自责是空巢老人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空巢老人有哪些心理健康问题?让我们来看看。
1,老年抑郁症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很多80后从小就享受着父母无尽的爱,甚至成年后和工作后也享受着父母的关爱。很多父母都愿意“奉献”自己的养老积蓄给孩子买房买车。而这样的对子女的照顾,却是换来的“独居”,老人之间的心理落差自然很大,尤其是生病或者发生意外的时候,因为得不到子女的照顾,他们会有被抛弃的感觉,或者会感到孤独,觉得自己可怜。
“家里很安静,没有生气,空巢老人无话可说,有空也没什么好杀的。这样的老人容易出现抑郁症状:感觉孤独,精神孤独,觉得生活枯燥,经常回忆往事,悲观厌世。有些老年人甚至会自杀。”祝建中提醒,空巢老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老年抑郁症。
2.患病率上升。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容易生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很难治愈,往往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身治疗和护理,不仅损害了老年人的健康,也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
3.空巢综合征
空巢综合征不是单一的焦虑、抑郁强迫和疑病,而是焦虑、抑郁、孤独、寂寞、行为退缩等一组症状。空巢综合症的核心原因是缺乏爱。爱是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爱的缺失影响了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低下。空巢综合征表现为抑郁、忧郁、行为退缩,怀疑自身的存在价值,陷入无欲无求、无助、无聊的状态,可能导致自残、自杀,甚至导致阿尔茨海默病。
第二,注意老年抑郁症的危险“信号”
老年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有:抑郁、易怒、焦虑、无精打采、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兴趣、总感觉睡眠不足、反应迟钝、敏感多疑、总感觉身体不适。
由于老年抑郁症的表现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从而错过治疗时机。想要找到老年抑郁症的“蛛丝马迹”,就要注意以下几个“危险信号”。
1,气质突变,经常自责。
如果一个平时开朗的老人,突然远离人群,懒得说话,经常一个人哭,甚至说自己犯了大罪,对不起大家。如果他说的“大罪”其实只是小事或旧事,那么家人就要引起重视,及时带老人去专科医院。
2.我总是觉得这里或那里不舒服
总觉得不舒服,比如肠胃系统不适:腹胀腹泻,厌食恶心;心血管系统不适:心悸、憋气、胸闷、压迫感、不适感等。运动系统不适:腰痛、头颈痛、全身肌肉痛等。自主神经系统不适:全身忽冷忽热,出汗等。经过各种检查,往往没有什么大问题。
3、烦躁、焦虑、紧张、担心
莫名的烦躁,焦虑,紧张,担心,比如担心自己的钱不够用,孩子不能自理,不能做家务,家人会出事。这些别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的事情,患者却整天坐立不安,茶饭不思,甚至有自残或自杀倾向。
4.感觉脑力在下降,精力在下降。
患者会感觉记忆力下降,智力下降,大脑变慢,什么都不记得。与阿尔茨海默病不同的是,抑郁症患者可以意识到自己的记忆和智力出现了问题,并且随着抑郁症症状的缓解,他们的记忆和智力可以逐渐恢复。
除了感到智力下降,患者还经常感到精力不足、疲劳和虚弱。严重的时候整天卧床不起,什么都需要人伺候。他们不仅认真想象自己的处境,还会有别人无法理解的荒谬想法,比如认为自己的肠子烂了,自己得了绝症,或者自己变穷了。
其实空巢老人最渴望的是子女的关心和陪伴。我建议他们不妨多抽点时间回家,多陪陪年迈的父母。没有父母,就没有今天的自己。
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1.独居老人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1.1,失落感重
从而干扰情绪,影响心理平衡。有些人总认为自己老了,没用了,单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更容易感到失落,沉默,待在家里。
1.2,孤独
老年人离职后,随着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减少,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抑郁情绪。老年人独自生活在“空巢”中,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感。
1.3,“怀旧”
他们常常沉湎于对过去的回忆,常常追忆往昔的美好时光,然后感叹“无奈花落知多少”,久而久之容易导致抑郁。
1.4,变得孤僻
缺乏交流使人格病态,严肃的工作变得固执、急躁、古怪、高雅、清高,变得不合群。
1.5,多疑敏感
妄想症有两种:一种是不相信自己的病;另一个认为他的病比医生说的更严重。这种状态往往出现在发病缓解后。别人低声说话,会以为是在说自己,或者隐瞒病情。这种情况占30%左右。
1.6,心理行为偏差
缺乏交流使人格病态:认真工作变得固执、急躁、古怪;优雅清高变得不合群;随和的性格发展成任性的粗鲁等等。
2.独居老人的心理问题容易引发哪些疾病?
2.1,引发慢性病
独居的中老年人缺乏与人甚至子女的交流,容易与他人或子女产生矛盾,进而导致生理机能的丧失,使老人感到无助和无力,容易产生对自己和生活厌倦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就容易导致抑郁,进入恶性循环。
2.2、行为退化或角色过度
往往由于发病急、病情重、生死难料,患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见和信心,要求更多的关心和同情,事事依赖他人。60%左右。
2.3、禁忌疾病忌就医
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被忽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年人拒绝承认自己有问题,拒绝“看病”。我国7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老年病,15%患有严重疾病。慢性病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身治疗和护理。
3.独居老人的心理问题如何调节?
3.11,培养新的兴趣爱好
丰富的退休生活可以让老人多活7.5年。老人不妨重拾以前的爱好,或者根据自己的性格和身体状况培养新的爱好。健康的爱好可以延缓智力衰退,增进人际交往。
3.2、饲养小动物
独居老人可以养宠物。可爱的小花猫和人道的狗,一举一动都唤起人们的活力,宠物的陪伴让人不觉得孤独。但要注意宠物的卫生,预防“猫抓热”“狂犬病”等传染病。
3.3.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
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看你怎么对待了。有些事情只要思想开放就可以放在一边。不要陷入困境。应该是“不喜欢就不要管。”豁达大度对身体很有好处。
独居老人如何预防心理疾病?
1.独居老人应该多交朋友。
退休后社会角色逐渐隐退,亲朋好友对老人来说很重要。老年人退休前要多交朋友,这样人际关系的存折就满了。与邻居交流,参加社区活动,微笑或简单的问候都能拉近关系。
2.独居老人要学会求助于情感。
子女在外的老人,要及时把感情转向妻子,要一起重温过去,多出去走走。如果是丧偶老人,可以给自己做任务,让自己受托。
3.独居老人应该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衣食住行,爱好习惯,虽然人各有不同,但是健康文明的生活是同一个目标。一些不良习惯,如烟酒过度成瘾、打牌、不注意卫生、生活无序等,必须克服。
子女如何照顾独居老人?
1,子女要多尽赡养义务。
“常回家看看”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多和老人交流思想感情,以免让他们感到孤独无助;一旦老人身体某个部位出现不适,应尽快动员到正规医院检查。有些老人会通过干预子女的生活来找到自我价值。某种程度上,支配的需要是人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欲望。所以,一旦父母有类似的情况,孩子首先要多一些耐心,找机会和父母谈谈。
2.子女首先要孝顺。
“孝”的立足点是“顺”。“一句好话暖三冬,一句坏话伤六月寒”,任何人听对了都会开心。有矛盾的时候,要好好说话,快速解决矛盾。老人也要放松自己,记住“儿孙自有儿孙。”他们还不如放过那些无原则的小事。
3.孩子们应该明白如何支持和照顾独居的老人。
作为子女,要孝顺父母,赡养尊敬老人;作为一个老人,不应该固执己见,独断专行,目中无人,而应该理解子女,说服他人。遇事多和老婆孩子商量,千万不要自找麻烦和伤心。如果父亲或母亲单身,一方面子女要摒弃害怕财产外流等狭隘顾虑,与老人认真交谈,帮助介绍。另一方面,你要多陪陪父母,因为陪伴也需要孩子尽一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