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的四大代表分别是()、()、()和()。
李金顺(1892—1952),女,武清县王庆坨人。出身贫寒,14岁随母亲到天津谋生。当初,他跟着小袁袁红学研究河北梆子。后来,白诸葛师从景云鼓。16岁时,随东方红(孙凤鸣)学唱《莲子》。之后转行多师,融合多才,形成了以奉天洛子为主要代表的“李派”歌唱艺术。四大流派创始人李金顺早年学习过河北梆子和京韵大鼓。加入评剧队后,他决心改革评剧的唱腔,不仅丰富了评剧的表现力,还改革了乐队的乐器设备和伴奏方法。但她的创新一开始并没有被听惯了老评剧的观众所接受。还有一年去营口演出,有观众甚至在台上扔垫子炮轰她下台。后来她的新颖唱法逐渐被观众接受,风靡一时。无论她去哪里,剧院都很活跃。广为流传的是,观众为了她唱歌,把一杯装满热茶的杯子放在唇边,忘了喝。直到她唱完茶凉了才想起来喝,也就是《唱凉茶水》的故事她热心戏剧改革。在原有四种乐器的同时,增加了笙、管、箫、琵琶、三弦、二胡、丝弦。来烘托音乐氛围。精心设计的唱腔,剧本上布满了各种痕迹。表演也很独特,唱做兼备。李派艺术培养出了白、、奚才春、奚慈莲等著名演员。1928不畏汉奸军阀,表演爱国时装剧《爱国华娇》。1933退出舞台。1951年接受天津市文化局评剧青年演员培训任务。第二年冬天,他死于心脏病发作。
白(1907—1942)原名,又名,滦县人。评剧演员,被称为评剧皇后,是白派艺术的创始人。白自幼随父唱戏。65,438+00岁开始学唱京韵大鼓,十二三岁登台表演。后来,他师从孙凤鸣学习评剧。当时被称为“蹦戏”,成为孙家戏班的主角。师父给的名字是,所以早年的剧报就用这个名字,成名后就改成了白了。白红了以后,她母亲在拉班成立了玉顺评剧团,挑大轴的就是白了。1928年,白利用旧戏班组建华北剧社,在京津地区活跃了几年。白的剧走红了,人出名了,烦恼也跟着来了。1934,北平市市长邀请白吃饭,白婉言谢绝。市长觉得受到了侮辱,所以他把白驱逐出境,借口是她的剧本内容不健康、不雅观。白来到上海,她的艺术才华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在沪期间,白首次与俞凌志、艾连俊合作,演出了《花为媒》、《空谷幽兰》、《桃花庵》、《马振华》、《珍珠衫》等主要剧目。后来,他又与京剧名角联袂主演了《潘金莲》,大获成功,白的名气也越来越大。白的歌唱艺术不仅打动了沪上观众,也打动了文艺界。著名戏剧家、洪深、田汉在时事新闻上发表文章,盛赞白为评剧皇后,有的报刊称她为评剧大师。1936年,明星公司上映了白主演的电影《海棠红》,轰动大江南北,不仅提高了白的知名度,也扩大了评剧的影响力。1937白离开上海回到北方。主要是北京和天津之间。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华北沦陷。虽然戏还在唱,但日子更不好过了。一方面,社交不好会吃亏。这期间主要是一些老戏,偶尔也会排练一些新戏,比如潘金莲、玉堂春、杜十娘、穷秋香、孔雀东南飞等。这是她艺术最成熟的时期,农历1942年6月29日,年仅36岁的白因患子宫癌,在天津去世。
刘翠霞,河北武清县人,出生于1911。13岁被卖到大连学梨花鼓。一年后,她的亲戚借钱赎回了她,十四岁的她开始跟着艺人赵月楼学习唱评剧。十八岁唱红天津。她擅长玩青衣和花旦。他的著名剧目有《绣花鞋》、《打狗劝夫》、《玉镯》、《孟姜女》、《王少安的《赶船》、《明珠塔》、《杨三姐的抱怨》、《姐妹的家》、《空谷幽兰》。她的声音清脆,以高音为基本唱法,声音洪亮,声音高亢,声音充满自信,话语真实。她创造了独特而铿锵的“刘派”艺术,在天津乃至东北地区都有很大影响。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刘翠霞是天津最受欢迎的评剧演员,被称为“评剧之王”,是著名的“金嗓子”,能唱一个小时。她也是一个不注重表演的著名女演员。她认为观众是来看歌剧的。有时候,她会唱很久,一直板着脸。通过突出唱功征服观众。天津人说,“听刘翠霞不如喝茶”。刘翠霞善良而真诚。1939,天津被淹,她给大家买菜。我不顾个人安危,搬到国家剧院,和大家一起受苦。她组织慈善演出并筹集善款,为死后无处安葬的艺人捐建墓地,称为“义弟”。即使是病重的时候,她还是要被人抬着去剧院演出,因为那时候如果她不演出,剧院就要退票,艺人也拿不到钱。直到去世,她依然坚持表演。
然而,她的个人生活相当不幸。因为应酬太多,劳累,婚姻美满,她开始抽鸦片和白面,给自己下药,变得暴躁。1941年,年仅30岁的刘翠霞死于烟草中毒和疾病。
Xi采莲(1916—1997 . 2 . 7)是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西派创始人,早期评剧“四大名家”之一。原名张,山东叶县人。65,438+00岁拜莲花落艺人吴寿鹏为师。他受到李金顺艺术的影响,在65,438+08岁时成名。他曾在源顺剧社演出,后更名为莲花戏班,赴平金和上海演出。20世纪30年代,他演出了《爱国桥》、《可怜的秋香》、《杨三姐的抱怨》、《官潮》等时装剧。同时,她还移植了京剧剧目,如欧阳予倩的《有脸的桃花》、《孔雀东南飞》和梅兰芳的《凤还巢》。在上海,她积极改革乐队,加了琵琶、三弦、二胡,把大梆子改成了南梆子,舞台上加了灯光和布景。由于这些创新和改革,欧阳予倩、田汉、洪深等戏剧家曾撰文称赞她是“时代的艺术家”。Xi采莲的歌唱艺术有着坚实的基础。之后她又吸收了京剧、梆子、鼓皮、皮影戏等艺术元素,增强了她演唱的艺术表现力,提高了评剧的演唱质量。她的唱腔新颖大方,多彩抒情,稳重妩媚,有着独特的演唱风格。新中国成立后,她与音乐家合作,在歌唱艺术上有了新的进步。她不仅在青衣和花旦工作,而且为老聃和蔡丹做出了巨大贡献。她演出的《小借年》、《桃花寺》、《野火与斗古城》、《南海长城》、《小女婿》、《向阳店》、《马寡妇的店》、《包公三勘蝴蝶梦》、《家》、《包公的补偿》等剧目,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晚年从事教学工作,成绩斐然。Xi·采莲自幼随父亲到东北谋生,当时评剧在东北诞生。她从小就喜欢评剧。65,438+065,438+0岁加入傅生剧社师从荷花艺人吴寿鹏,65,438+02岁加入元顺剧社,艺术上受李金顺影响,17岁在班里率先将剧社改为阳春社。30年代初,平剧在天津兴起,一代女演员登上了平剧舞台。年轻的Xi采莲带着《杨乃武与白菜》、《贫女的眼泪》、《苦秋香》,以及从京剧移植过来的《孟丽君》、《白蛇传》、《武则天》等剧目闯入天津。Xi采莲的表演妩媚多姿,灿烂无邪,绚烂而不招摇。它不迎合低级趣味的观众,就像一个清新的春风,给熟悉评剧的天津观众带来新鲜感。她连续三个月在天津演出,这使她名声大振,影响深远。从此,她确立了Xi采莲评剧的主角地位。1937年5月,Xi采莲将京剧《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改编成评剧,在沪轰动一时。Xi采莲饰演卓文君,著名小生张润石饰演司马相如。在这部戏中,Xi采莲大胆创新了古装仕女图中的着装,让人物看起来帅气优雅。《听琴》场景中加入了布景,用明月、白云、翠竹等景物渲染气氛,达到了诗情画意的效果,开创了评剧舞台上布景的运用。这一时期,Xi采莲第一次引用并进一步改造了评剧的南梆子,适应了从粗犷大口到细腻抒情风格的转变。Xi彩联还对评剧的伴奏进行了改革,增加了二胡、琵琶和秦越,并用南弦代替了四弦琴,从而丰富了评剧的伴奏,增加了乐队的表演能力。这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了评剧舞台艺术的发展,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后,西慈联在上海演出爱国抗日话剧《爱国娇》,在北京演出《梁红玉与韩世忠》,在剧场引起震动。因采莲上演的一系列剧目贴近时代,反映时代要求,被誉为“时代艺术家”,与白、并列评剧第一。《Xi采莲》的演出吸引了一些进步戏剧大师的注意,如欧阳予倩、田汉、洪深和京剧艺术家马等。9月,1940,Xi采莲在天津大观园演出《孔雀东南飞》。在《天津报》上,出现了这样的文字:“评剧早先不被人们重视,多年不变。自从Xi采莲第一次来天津大观园演出,她就把“蹦蹦跳跳”唱得惟妙惟肖,很有气势地赢得了一个座位。又曰:“莲戏班等人,亦能为中上之人所欣赏,故不准上台评戏,以自为荣。如今,他们在戏剧界占据了稳定的地位...".Xi彩莲的表演高雅脱俗,不断提高评剧的艺术水平和表演风格,使评剧艺术之美符合时代要求,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在上海,戏剧评论家Xi·采莲与戏剧大师欧阳予倩的交往是戏剧界的一段佳话。Xi采莲上演了欧阳予倩的书《面桃花》,做了一些改动,但她始终不敢在演出结束后请大师到剧院。欧阳予倩夫人两次不请自来剧院观看Xi采莲的演出,亲自指导并邀请采莲到家里做客。师傅当着众多京剧名家的面收Xi采莲为徒。他语重心长地说:“评剧是一朵花,我们都需要给它浇水施肥...“欧阳予倩大师对蔡莲的热心支持,是对评剧的支持,也是对中国戏曲的关心。欧阳予倩还抽出时间为采莲重新编排了《桃花有脸》。大师的帮助和教导让西爱莲受益匪浅,终生难忘。Xi采莲的声音高亢明亮,表演细腻准确。她对艺术是认真的,在旧社会,她能够摒弃庸俗的东西,不去迎合普通观众中一些普通人的口味。这真的是她艺术品质的可贵之处。比如她在《玉堂春》这部剧的时候,主演了《解读》和《审判》,其他人都是擦肩而过。此外,Xi采莲的艺术创新与她强烈的进取精神是分不开的。她不仅在表演上大胆创新,在唱功上也大胆创新。她学习了京韵大鼓、河北梆子、京剧、皮影戏等姊妹艺术,并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演唱中。Xi采莲说:“我没有超越剧评的创新,让观众还能承认我是剧评。“这确实是她创新成功的道路。Xi采莲以其新的剧目、新的面貌和独特的演唱风格而闻名于世,形成了评剧的“快乐派”。解放后,在政府的关怀下,Xi采莲和小白余霜等剧评家成立了新中国剧评家团,后与其他剧团合并成立中国剧评家剧院。Xi·采莲在剧院里既当演员又当老师,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艺术世界,创造了许多新的人物。她的戏路很广,花旦、青衣、老聃、蔡丹什么都能演。观众不仅喜欢她早期的《有脸采花》、《孔雀东南飞》、《十三姐妹》、《卓文君》等剧目,还喜欢看到她生动的《陈快退》、《能不能够了》、革命母亲杨大娘、钟阿婆、解放后的傅桂香等现代人物形象。在《野火》和《春风攻打古城》中,Xi采莲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革命老母亲。其中《探监》的演唱,突出了杨牧对党忠诚、勇于献身革命的革命精神。在《南海长城》中,Xi·采莲扮演一位在敌人面前无所畏惧的革命老母亲。她在《护旗》的演唱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高音特点。她的歌声雄浑洪亮,粗犷豪迈,刚强而潇洒,很好地再现了钟阿婆正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借年》中的农村姑娘艾姐,是采莲饰演的一个49岁的人物,但她的唱功和做派依然活泼俏丽,充分展现了采莲的风采和魅力。她与小白·余霜和马泰合作演出这部戏,完全是为了提拔年轻人,培养后起之秀。她在《袁天成革命》和《向阳店》中分别塑造了两个落后的人物,能不能付钱给桂香,尤其是傅桂香,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真可惜!一双手》,她在音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喜派、半说半唱”的特点,把一个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败类、没落阶级的人物塑造得真实生动,展现了Xi采莲极其深厚的唱功。Xi采莲与魏荣元合作改编京剧《赤桑镇》,创作评剧《包公的补偿》,提高了评剧业务,丰富了老聃的演唱风格。该剧成为著名的评剧,流传至今。在评剧领域,Xi彩莲不仅是一位资深表演艺术家,还是一位努力培养评剧接班人的戏曲教育家。她连任中国评剧院第三届学员班班主任,为评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演员。
萧桂华,原名张力云,小名大军。1903出生于我市容城县东河村。因为家里穷,小学就玩了。评剧原名“罗子”、“跳剧”,也叫“平腔梆子”。因为上演的剧大多有“警世育人”、“评古论今”的新意,所以改名为“评戏”。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大钊和鲁迅发起新文化运动,在唐山看了《洛子戏》后,认为有评论社会的东西。当时京剧之所以叫京剧,是因为它产于北京,当时叫北平。为了与评剧相区别,李大钊在“平”字旁加了“颜”字,并将洛子戏命名为评剧。1917年,剧评家孙凤鸣带剧团来津演出时,14岁的张力云,拜孙凤鸣为师,演青衣、花旦,改名萧桂华。尤桂华聪明好学。他随剧团到山东、东北等地演出,很快成名。年仅20岁的桂华,领衔主演《岐山评戏社》、《史静剧社三班》,长期在哈尔滨、沈阳演出,享有盛誉。她擅长演悲剧,积极创作新剧。演出了文东山的《孟姜女》、《一烈奇缘》、《赵军的尴尬》、《贫女的眼泪》等剧目,作家肖军还为她写下了《马振华悲情史》,为演出结束后的评剧舞台注入了活力。她以自己洪亮、清晰、浑厚、激越的演唱风格独树一帜。20世纪30年代,、白、并称评剧为“四大名剧”。20世纪30-40年代赴东京录制《万里长城》等20多张唱片。回国后录了20多张唱片,如《李莲香买画》,供百代。“9.18”事件后,苟桂华离开东北赴津演出,师从、白、、芙蓉等名家,使其各流派日臻完善。新中国成立后,肖桂华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评剧艺术的发展,先后在北京、天津、沈阳、济南等地演出,热心主演《小女婿》。1953年获得东北戏曲乐舞观摩演出大会优秀表演奖。1962年与评剧四大名剧之一的白之女在北京演出,展现了评剧两大流派新的艺术生命和情调,在京剧界引起轰动,受到艺术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肖桂华是第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88死于四平市。
爱莲君(1918-1939),早期评剧“四大名诗人”之一,评剧爱情派创始人。真名叫赵九英。天津人。评剧女演员,龚丹星。小时候,我把它卖给了赵做养女。12岁时,赵月楼学习戏曲评点,师从师兄王。14岁时,胡艾莲学会成立,并在班上担任主演。16岁在天津唱完之后,在山东,江苏,上海演出。与白、于灵芝、朱宝霞等一起,打开了江南舞台,扩大了评剧的影响。享受一会观众。代表剧目有《愚公安》、《蜜蜂的故事》、《燃烧的骨头》、《庚娘传》、《朝鲜梨子三驱》等。自30年代中期以来,胜利和郭乐公司为其录制了许多唱片(已收集了20部戏剧的近20张唱片)。后人有艾凌俊、艾友君、连晓君。他的艺术家包括肖摩登(钱郁芳),肖郁芳和华淑兰。爱莲君的声音纯净柔和,甜美清脆。鼻腔极好,宽度和高度运用自如。唱歌时,发音清晰,充满活力,带有明显的天津发音。她学习别人的长处,并把它们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她形成了高音(Bb键)、高音准、低旋律、柔美华丽、细腻娴熟的艺术风格,被称为“爱情派”。在慢板唱法结构上,她首创了分句之间、下句与上句之间加门(小垫子)的形式,广为流传。旋律、皮黄腔、四平调等音乐集合,以及流行歌曲,都融入到自己的唱腔中,并且经常在腔中使用五七度的跳跃,产生鲜明的音乐特色。歌唱中常采用跳跃灵活的“坨腔”唱法,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在安,她与钢琴家赵合作了一首在30年代中期风靡一时的歌曲《八月中秋南飞》。同时,她也更多地使用了慢板。她唱的词铿锵有力,跌宕起伏,节奏丰富多变。有些戏我还用反派的嘴唱,俏皮活泼,深受观众喜爱。此外,她的[反调]和“麦科口音”在旋律上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