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的历史背景
西汉王朝的疆域在鼎盛时期达到了东部和南部的大海,西部的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谷地和丛林山,西南部的云南、广西和越南中部,北部的沙漠和东北的朝鲜半岛北部。
项羽封刘邦为“巴蜀汉中四十一郡”,汉中为其统治的“汉王”。他当了皇帝以后,就把国家命名为朝代的名称。刘邦的首都长安位于刘秀建立的汉朝都城洛阳的西部。为了区别,历史上称之为“西汉”,有时根据首都与刘秀所建汉朝的相对位置称之为“西京”。刘邦建立的汉朝先于刘秀建立的汉朝,所以历史上也称之为“前汉朝”。
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西汉的都城是长安(今陕西省Xi市西北)。陵墓遍布关中,文物十分丰富,呈现出“汉与天下”的多彩时代风貌。
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器的使用逐渐普及。手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纺织业和瓷器生产发达。西汉是中国古代商业非常发达的朝代。社会稳定和交通发达为商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仅是内贸,外贸也很发达。通过丝绸之路,西汉甚至与大岳、印度、帕提亚帝国、罗马帝国等国都有间接的贸易关系。西汉的文化对当时的东亚和东南亚各国也有一定的影响。越南中北部的Toe秘书处,朝鲜半岛北部的四郡郡,弥生时期的日本,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汉文化的影响。
秦末的内乱和楚汉战争导致这一时期全国人口减少。汉朝建立后,“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治措施休养生息了60多年。到元寿三年(120),全国人口达到4000万。从元寿三年(120)开始,自然灾害频繁,赋税沉重。到汉武帝末年(91),全国人口只有3200万。汉武帝以后,后主吸取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据汉平帝二年户籍调查,户籍达到12366470,人口达到59594978人。根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熊健的说法,当时的实际人口超过了6500万。
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儒墨道法”。而汉朝在秦朝亡国之后,有了吸取秦朝亡国教训的经验,首先用道家治国,这是黄老的手法。到汉武帝时,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开端。
儒学在秦死后恢复最快,发展成为具有汉代特色的汉代经学(详见《西汉经学传承一览表》)。由于对儒家思想的排他性推崇,儒家思想大量吸收了法家的理论,并将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体系,这使得汉代的儒家思想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有了根本的不同。这个过程有时被称为儒家思想的合法化。于是,所谓的“外儒内法”就应运而生了。
法家思想并没有随着秦朝的灭亡而消亡。它仍然是汉初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代表人物有晁错、张汤等。但是,到了汉代,法家学说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那就是法家儒学。西汉中期,自张汤以来,儒佛思潮逐渐盛行。到东汉时期,法家已经完成儒学化,消失了,成为儒家核心的一部分。
在边境国家中,匈奴是西汉接触最多的。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汉朝始祖刘邦就曾出兵讨伐匈奴,但失败后仍身陷“邓白之围”。到汉武帝时,匈奴已被征服十二次,一度把匈奴赶出漠北。但是,随着征服的继续,匈奴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
在宣帝统治时期,匈奴的内乱越来越严重。先是五个可汗互相争斗,然后三个可汗互相争斗。汉朝充分利用匈奴内部的矛盾,扶植呼韩邪单于,并于汉元帝赵建三年(36年)在康居杀北匈奴知止可汗,将南匈奴统一为汉朝诸侯国,从而解决了汉初以来的匈奴问题。
汉武帝为了对付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试图联络西域各国进攻。虽然未能达到目的,但此行加深了西域与汉朝的交流。汉武帝第四年(101年前),汉军开始在西域的吴堡、尉犁开荒,这是汉朝势力向西域延伸的开始。之后,大部分西域国家向汉朝投降,接受汉朝封爵。宣帝二年(60年前),西域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正式成立,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版图。中原王朝统一后,西域常被包括在内,甚至到了明朝,吐鲁番、哈密也被包括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