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56年,外科医生在癌症去世前坦言:没想到手术这么痛苦。

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科技、医疗还是我们的生活水平都在日新月异。我们享受着时代进步带来的成果,但也会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患病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说到生病,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恐惧对象,那就是癌症,尤其是癌症晚期。

在癌症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微不足道的。而癌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无论贫富善恶,都有可能被癌症攻击,甚至专门从事癌症防治的专家医生也有可能被癌症盯上。华一伟,中国资深外科医生,七十岁因癌症去世。

华一伟在中国的内外科领域非常有名。出生在华医世家的他,从小就热爱医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一直行医,曾任北京军区总医院一科主任。即使退休后,他也坚持留在医院的临床一线,直到癌症去世前的那一刻,他仍在为医学做出贡献。

华一伟在医学专业上造诣很高,对自己的医疗技术要求比较严格。华主任医术精湛,从医56年,为病人做过无数次手术。数以千计的病人被治愈,从未出现过差错。许多医疗界的人尊敬和崇拜他,甚至称华主任为“华”。

华主任的行医生活很干净,对病人总是很体贴。华主任治疗过的病人都非常感激他。在同事眼里,华主任一切为患者着想。比如我会在接诊前搓搓手,戴上听诊器。手术过程中,我经常在电梯口等病人,为病人加油。

他和白求恩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对待自己热爱的医疗事业和病人。如此敬业爱民的华主任,在七十岁时不幸得了胃癌。2005年7月,年过七旬的华主任经常食欲不振,每餐饭量骤降,消化很不好。

当了多年医生后,他觉得自己的身体正患着一种严重的疾病。以前工作忙,不注意身体。我连体检的时间都没有。恐怕这次我得做一次大检查。经过同事的剖腹手术,结果是:胃癌晚期。

即使是医生,在患癌、手术、化疗之后,也要经历同样的治疗过程。得知结果后,华主任当即决定8月份做全胃切除,再将小肠与食管相连,但手术后病情并没有好转。手术后,华主任失去了贲门,体内的肠液和胆汁经常回流。

每次有反流,他的食道就像火烧一样。不仅如此,喉咙、咽喉等一线烧伤都疼,疼得躺都不能躺平。只要躺下,疼得睡不着。所以,术后你一直躺在床上半天。此外,为了避免癌细胞快速扩散,华主任还需要化疗。

这次术后反应已经够老人受的了,没想到化疗才是最恐怖的。腹腔热化疗时,人需要躺在仪器下面。化疗90分钟,腹部温度高达41度,他却动不了。化疗后,华主任腹痛得厉害,必须吃止痛药缓解。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呕吐,一度通过鼻饲管和营养液维持身体的营养。即使化疗的副作用那么痛苦,也要继续控制癌细胞的扩散。一下子前后八次化疗,华主任不知所措。

华主任的妻子张说:第一次全胃切除术后,虽然会有反流和烧心,但体重还是可以维持的。如果没有这八次化疗,他可以一步步恢复饮食,身体可能会好起来,但是化疗会是一场灾难!

化疗后期,华主任还出现了肠梗阻的并发症,这对当时华主任的身体状况无疑是“雪上加霜”。营养跟不上,所以腹胀呕吐越来越严重,甚至肝肾功能都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华主任只能进行第二次手术,但这次手术非常遗憾地失败了。

所以第二次手术后,华主任的肠液和粪液会直接进入腹腔,造成非常严重的感染,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此时,他已经不能吃任何食物,只能靠输液维持生命。连呼吸和排尿都无法独立进行。他只能依靠气管、导尿管等。,而且到处都是各种管。

另外,如果会咳嗽会吐,那就只能靠仪器吸出来了。每隔几分钟就会有很多痰。一旦不及时吸出来,就会窒息而死。作为医生,华主任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向同事们强调:不要再浪费时间了。如果没有办法挽回局面,就不要浪费再贵的药,也不用做什么检查。让我少感受一点痛苦。

即使巨大的痛苦在侵蚀着华主任的身心,他依然在为病人着想,他不断从自己病人的角度反思胃癌的治疗。他说:如果他没有这个经历,他在治疗癌症患者时肯定会提倡全胃切除,因为癌细胞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

但经历过的他知道,全胃切除术后等待患者的会是一大堆问题,他要承受的痛苦远远大于癌症的痛苦。华主任说:我从医56年,从没想过自己会得癌症。我知道病人得病后身体上和心理上都非常煎熬和痛苦,但我不知道情况会这么严重,痛苦程度这么高。

一般情况下,从医生的角度来说,医生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切除肿瘤。因此,如果患者肿瘤为3cm,手术时会建议患者切除除肿瘤病灶外3~5cm范围内的组织,这样会降低复发的可能性。

这时候医生更多关注的是手术成功的几率和是否会有并发症,而很少考虑患者的术后感受和生活质量。患者不懂这些基础知识。他们得病后,把医生当成最后一根稻草。只要医生的治疗方案和费用负担得起,就应该遵医嘱。

因此,华主任从医生变成病人后,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于是,我站在病人的角度,把自己的感受告知了身边的同事,提醒同事们,对于中晚期的癌症患者,要在生活质量和疾病之间做出选择,看看哪种选择的好处更大,再给病人建议。

他还说:我们作为医生所做的不仅仅是救死扶伤,更是单纯的治病救人。我们要治疗的都是疾病患者!如果是晚期癌症患者和家属可以接受的话,在做胃切除术的时候,可以不切,这样至少可以减少除癌痛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疼痛。

后来主任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于是留下遗嘱:死后无需告别遗体,也无需留下骨灰。对以后的医学研究很有价值。然而,华主任自身情况越来越差,于2006年8月12日去世。

此后,医学界的许多医生在治疗胃癌患者时都参考了华主任的临终忠告,改变了胃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让患者在术后能保证一定的生活质量,至少术后患者能活得更快乐一点,更充实一点。

确诊癌症后,医生总会问是保守治疗还是怎么治疗。如果选择手术,即使病情可以控制到一定程度,仍然会有风险。毕竟吃药是潜在的副作用,所以无论什么医疗方法,都会有副作用和风险。手术治疗的风险如下:

一旦决定手术治疗,出血和疼痛是不可避免的。但没必要恐慌。以今天的医疗水平,即使是出血和疼痛也是可控的。一般情况下,有凝血问题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风险会更大,因为血管不闭合会有出血,术前会做相应的检查。

如果凝血功能出现问题,医生会提前说明,并告知风险和处理方法,如:注射凝血酶、止血药、手术凝血等。手术时会打麻药,所以疼痛比较小。麻醉作用过去后,病人的伤口会感到明显的疼痛。当然,这种痛苦的程度因人而异。平时会给止痛药,必要的时候会给止痛药。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手术可能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在手术过程中,切除癌灶时,并不能完全保证病灶周围的器官和组织不受损伤。比如胰腺癌的病灶位置很隐蔽,手术难度很大,因为担心手术会伤害到周围的器官组织。

其次,手术部位会更容易感染,如果手术失败,其他器官组织也有感染的风险。但医生通常会在手术前对患者及其家属可能感染的情况和概率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后再决定是否手术。同时,医生会在手术前后最大程度的清洁该区域,尽可能保持无菌状态,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感染的机会。如果不幸感染,也会给病人打抗生素或者打针。

这不仅是癌症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阑尾炎手术常见的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的并发症。手术后,尤其是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腿部静脉出现血栓的几率很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血栓。这种血栓一旦游到身体其他部位,后果非常严重。

比如血栓游到肺部,就会引起肺栓塞,轻则呼吸困难、胸闷、气短、咳嗽或咯血,重则危及生命。所以手术后,在一定的时间,医生会提醒病人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下床活动。如果身体条件不允许,家人会给病人按摩,避免血栓形成。

从华主任对进展期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感受来看,此时对癌症患者还有意义吗?除了遭受术后并发症和各种痛苦,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并不是因为术后疼痛难以忍受而放弃治疗。手术是否真的有意义,要从几个方面综合衡量。

第一次手术后,华主任说,如果他知道全胃切除术后,他的生命还能活1.5年,但如果不做这个手术,他会果断选择后一种治疗方案。

由此可见,如果患者已经到了癌症晚期,那么术后症状和延长的寿命就必须很好的衡量。如果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各处,无法手术切除,那么就没有手术的必要,即使手术,也只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癌症晚期,绝大多数患者身体状况不佳,是否手术取决于患者身心能否承受,手术达到预期效果的程度。像华主任这种胃癌晚期,即使手术后,生命还能维持几个月,但完全没有生活质量。对于患者来说,手术后的痛苦是一种折磨和煎熬。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手术、放疗、化疗的费用会更高,尤其是手术,因为一般的癌症切除费用并不便宜。甚至有些还很贵。即使操作完成后,也可能出现人和钱都是空的情况。所以家庭成员的支持和经济条件也是需要考虑的。

病人是否接受手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患者不愿意手术,即使家属和经济条件支持手术治疗,治疗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为患者在身体和精神上要承受的痛苦和煎熬,是我们正常人无法感同身受的。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就是只要生了一辈子的病,就会想去找医生帮忙开药打针。当然,这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正确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及时就医比逃避就医要好得多,不会耽误最佳治疗期。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是矛盾的。华主任在弥留之际也提醒世人,真正让他康复的不是药物。也就是说,即使你生病了,你的生命和健康也不能完全依赖药物。因为药物的成分很多,并不是所有的成分都有利于细胞修复。

所以在日常的疾病防治过程中,更要注意养生。很多时候,当身体营养充足时,人体会自动开启修复功能。而一些受损的器官在细胞的自我修复和代谢中是可以完全恢复的。毕竟“药有三毒”。吃的越多,积累的毒素也会影响身体健康。很多依赖药物的老人总是把这个地方治好,还有其他的健康问题。更何况药物在治疗中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所以保持健康和保持积极的态度更重要。

如果你想健康,更重要的是注意你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当身体摄入足够的营养后,身体会自动修复一些小问题。营养是健康的基础和支柱。如果不幸患了癌症,不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作为家属,也要为患者个人考虑。毕竟对于重疾患者来说,除了延长生命,后期的生活质量也很重要。